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欢迎您!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1022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善国先生应邀赴我院,为师生作了题为《东北亚地区古代陶瓷贸易——以中国东北为中心》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历史学院副院长郜向平老师主持,考古专业师生8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彭善国教授结合考古材料及相关文献记载,将4-17世纪东北亚地区古代陶瓷贸易分为四个时期。两晋北朝时期,贸易陶瓷拉开序幕,约在3世纪末4世纪初,以浙江越窑系为代表的南方青瓷输入到了东北亚地区,但由于流入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瓷器数量不多,并不能推测出该时期是否存在规模性的陶瓷贸易。唐至五代是贸易陶瓷的初兴时期,此期主要聚焦在唐代低温铅釉陶器和高温钙釉瓷器的传播与贸易,其中包括成品器物本身的流通和釉料等原料的流通。在新罗张保皋势力作用下登州——清海镇(新罗)——博多(日本)的新海上贸易航路开始形成。以登州为起点展开的陶瓷之路,成为9世纪东北地区陶瓷贸易的主线。辽金元时期是贸易陶瓷的发展期,呈现出南辉北映(辽境输入瓷器的多元性)、定瓷独宠(金代单一品种市场格局)、反向输出(金元时期高丽青瓷)三个突出特征。明清时期是贸易陶瓷的尾声,在东北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呈现出土地集中、时代多在万历之后、以景德镇民窑产品为主(也可见克拉克瓷器和官窑产品)三个特点,而流通途径则主要是女真各部贵族间赏赐以及互市交易两种途径。

彭善国教授指出,既往对于东北亚地区古代陶瓷贸易的关注不多,陶瓷交流与贸易背后的内地与边地,中国与外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与背景诠释,以及上升到社会历史层面的陶瓷消费情况都还有待讨论研究。

提问环节中,考古专业陈博老师、博士生杨丫等就巩义瓷器外销路线、晚期邢窑定窑是通过何种途径外销等问题向彭善国教授提问,彭教授逐一进行回答。最后,郜老师对彭教授的讲座表示感谢,并鼓励同学们拓宽视野,开展中原以外地区考古的学习和研究。

上一篇:郑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基础研究重大专项“中华文明根系研究”项目举办高层论坛暨项目推进会

下一篇:历史学院、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举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