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欢迎您!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202142日,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研究员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仰韶文化向心型聚落形态的终结——兼谈中原文明起源的相关问题》的学术报告,历史学院副院长陈朝云教授主持。

马萧林研究员在报告中主要以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为例,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研究与思考,向大家介绍了仰韶文化中期向心型中心聚落的相关内容。

IMG_2843

报告首先由河南博物院盲盒与“唐宫夜宴”现象为切入点,向大家讲述了河南博物院“通过创新展览,办更多能让观众们看得懂的展览”的展览理念。然后对灵宝铸鼎原的史前聚落形态、灵宝西坡遗址的考古发现、墓地的复原研究、动物考古、聚落布局与演变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指出目前对破坏后的墓葬进行分组研究的做法不太合理,应当注意周围环境,并提出在进行墓葬密度复原时,需要满足墓葬排列信息、墓葬密度系数(容积率)这两个条件。

IMG_2876

其次通过筛选动物骨骼与人骨腹发现的寄生虫等,向大家介绍了在仰韶文化中期,家猪已经取代野生动物成为人们的主要肉食来源,猪各部位及年龄段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差异很小,以及猪的生产、屠宰和消费活动很可能就发生在聚落内,并指出社会复杂化或文明起源可能始于仰韶文化中期。

最后指出仰韶文化中期聚落形态的两个重要转变:仰韶文化中期出现大型中心聚落,继承了仰韶文化早期向心型的聚落布局,但聚落中心大型公共建筑失去居住功能,成为礼仪性公共场所,并承担起社会聚合的功能,发挥着凝聚性作用;仰韶文化中期聚落中心向心型大型建筑的废弃,以及取而代之兴起的中型建筑,标志着仰韶文化向心型聚落形态的历史性终结,预示着仰韶文化中期发生重大社会变革——走向分化。

互动环节中,马萧林研究员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向心型聚落布局改变过程中墓地的变化、西坡遗址出土玉器的来源与用途、河南博物院文创考古盲盒的改进更新等问题作出了详细解答,并专门就河南文化发展问题表示自己的观点“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让在场师生深切感受到了河南学者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担当。

IMG_2911

马萧林研究员简介

马萧林,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考古系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现为河南博物院院长、二级研究馆员,国际动物考古协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动物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20多年来主持10多项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2004年起在省考古研究所建立动物考古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成了目前中国考古界有重要影响的动物骨骼标本库、数据库及动物考古实验室。

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人事部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启动基金、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河南省社科规划等10多项科研课题,出版7部学术著作和译著,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先后赴美国、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参加学术会议。

上一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下一篇:历史学院党委全面动员部署党史学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