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8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学术交流会在历史学院考古教学实验中心举办。参加此次活动的有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吴秀杰研究员、贺乐天博士;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教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周亚威、陶大卫、赵昊、林壹老师和数十位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吴秀杰研究员以《全新世人类遗骸VS古人类化石》为主题,介绍了体质人类学与古人类学定义,古人类学研究方法等。吴老师认为古人类化石稀少、破碎,对其研究需要建立在对现代人群体质特征时空变异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最后吴老师谈到古人类学研究比较细致,其研究方法对体质人类学学生选题有借鉴作用,希望对在座的同学们有所启发。
贺乐天博士的报告题目是《从“人种”到“群体历史”》,首先简要介绍人种研究及其历史等内容,然后围绕利用颅骨形状研究群体历史等内容,详细阐述在“群体”的研究理念和微观进化分析框架下,如何使用颅骨的数量性状(测量性状)来可靠地重建过去人类的群体历史和适应行为。
陶大卫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古代牙齿结石的生物考古学研究》,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利用牙结石进行植物微体遗存分析、人牙结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古微生物和古DNA分析等科技考古手段。并且分享了郑州大学发掘的官庄遗址浮选出的C3类作物有小麦和大豆,人牙结石中也发现有小麦类的淀粉残留,得出官庄屈肢葬群体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小麦等C3类植物的结论。
周亚威副教授作了题为《丝路人群的传染性疾病——西安唐代人群性病梅毒的发现》的报告。周老师首先介绍了密螺旋体疾病研究的科学背景、梅毒起源与传播的三种观点以及鉴定依据及病变原理;然后展示了我院体质人类学实验室收藏的西安幸福林带遗址出土的两例梅毒个体,周老师谈到这两例个体的发现可以将梅毒起源至少追溯到唐中期,领先哥伦布学说八百多年,直接否定了性病梅毒哥伦布假说,对性病梅毒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气氛轻松愉快。周亚威老师做总结发言,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会进一步促进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与古脊椎的合作和沟通。最后,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吴秀杰研究员的到来及大家精彩的报告表示感谢,交流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