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郑州大学校园百花竞放,落英缤纷,一派盎然生机。15日上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副部长李晓红一行,在省政府副省长徐济超、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和我校党政领导陪同下,莅临历史学院,视察指导“中原历史文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作。
历史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委员刘庆柱先生,率领中原历史文化优势学科组成单位专家们迎接陈部长一行。“中原历史文化”优势特色学科首席专家刘庆柱先生介绍了中原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刘先生着重指出,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历史上不同王朝共同存在的“国家文化”和“社会主导文化”。当前,传承、发扬中原历史文化,对提升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构建“中原历史文化”优势特色学科平台,组织多学科联合进行研究,深入探索作为中华文化核心和主体的中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刘先生还介绍了特色学科群的学科建设任务,提出要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得到陈宝生部长的高度赞扬。
跟随历史学院考古学学科带头人韩国河教授的讲解,陈宝生部长察看了中原历史文化优势特色学科的部分成果,参观了文物标本室和科技考古实验室,与正在做实验的师生亲切交谈,对研究课题的重要价值表示肯定。在科技考古实验室,崔天兴老师向陈部长介绍科技考古是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目前在史前玉器加工工艺、史前到秦汉阶段的小米向小麦的食谱转变等方面取得的认识,为深入探讨中原历史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陈部长询问了小麦的欧亚草原通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可能传播路线以及目前的考古学证据。陈部长指出中国的小麦种植比西亚晚了4000年左右,小麦的种植不但影响了古代中国的食谱结构,也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小麦的传播和广泛种植是战国秦汉之际进行大规模战争的物质支撑,也是中原地区从王国向帝国转变的经济动力,对小麦的栽培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应该有更多的科研方法来支撑。
为了对中原历史文化优势特色学科群有更全面的了解,陈宝生部长听取了音乐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子初教授就中原音乐考古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中原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郑国青铜编钟(复原)的介绍,现场观看了编钟音乐表演。听取了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和文选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的工作汇报,在文献展台察看了著作,与老师们进行交谈,对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广安教授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重要成果,陈宝生部长对传承穆青精神、中原人文精神、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表示肯定。
陈部长的肯定和鼓励,伴随着运动场上的的隆隆鼓声,催人奋进,指引着历史学院的师生秉承“坐风立雪、求是维新”的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步伐,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