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郑大史学青年学术沙龙”第十一期在历史学院301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郭赛飞老师主持,李勇老师、申志峰老师分别报告自己的论文,历史学院副院长吴志远教授、马伟华副教授、中国史研究中心主任陈杰副教授出席活动并进行点评,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专业师生20余人参加学术沙龙。
李勇老师以《认同与回响:〈四时纂要〉的东亚传播与权威再造》为题,系统考证了《四时纂要》在晚清时期于内地失传的情况,并深入探讨了该书在东亚地区的传播路径及其对当地社会生产的影响。报告结束后,马伟华副教授进行主评,他建议文章要进一步关注《四时纂要》回流中国后的反响,并验证《四库全书》是否收录该书,以深化对其散佚时间的考证。随后申志锋老师、吴志远教授、陈杰副教授也对文章发表了看法,认为文中涉及的传播机制尚需突出其独特性,建议与具有相似传播经历的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并强调在论述跨国别的文化认同感时需持审慎态度。
申志峰老师作了题为《故道梨乡:近代以来砀山地区黄河故道沙地变迁与民众生计适应》的报告。他从“今出砀者佳”这一历史记载切入,探讨了砀山梨在近代声名鹊起的原因,分析了黄河故道沙地变迁与民众生计适应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砀山梨为线索,梳理了沙地治理与生态改良的历程。报告结束后,吴志远教授指出,文章在数据选取上时间跨度较短,建议扩展研究时段,并关注集体化时期国家政策对地方生产的影响。李勇老师、马伟华副教授则建议进一步突出“人”在环境适应与农业变迁中的能动作用,并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正面阐释。
本次沙龙充分展示了两位老师的独到研究成果,现场讨论热烈,点评专家为两篇文章继续修改完善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也为在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发与写作思路。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将持续举办“郑大史学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致力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我院师生的史学素养与研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