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欢迎您!

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师德师风

 

教育本来的意思,就不是教材、不是课堂,而是人点亮人。

在准备采访资料时,我无意间瞥见了这句话,初看之时,无甚感想,再品之时,思绪万千……

在未见到张民服老师之前,我心里是忐忑的。他有太多光辉的头衔:现任河南省政协常委、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河南省教学名师……在参政议政、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等方面,他都有着杰出的成就,而让我这么一个无名小辈去采访他,便自觉底气不足。教职工之家里,我初见了张民服老师。他与我想象中的很不一样——不是西装革履,而是一身便服干练整洁;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窗外的光柔和而明亮,伴随着蝉鸣,和蔼的老人与我们聊起了他的教育生涯……

追光——承家传,得师智,终为师

说起为什么选择当老师,张老师并没有给我们谈“理想”,而是谈“影响”。他出生于教师之家,似乎当老师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这其中也交织着偶然的机遇与抉择。1978年,他大学毕业,此时改革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国家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如同久旱盼甘霖,那一年,研究生考试得以实行。他对报考研究生一事并不自信,以至于一回忆起他大学老师赵宝俊先生鼓励他时的情景,便感慨万千:“人家赵老师图什么呢?完全就是出于爱护学生的角度,鼓励你、支持你,甚至是谴责你不报名,不然你没有勇气报名的…”在赵老师的帮助与推动下,他踏上了求知的更高阶梯,此后又于经济史学家秦佩珩先生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与见识。鉴于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知识分子的需求很大,张老师便毅然选择了留校。师泽如山,微以致远,教育一事便如此传承了下去。

授光——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不辍

提及教书育人,张老师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教育心得,他道:对于本科生,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定位的问题,结合其人生方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专业学习定位、能力培养定位、兴趣爱好定位等等,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就要讲好知识与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学生谈人生、谈社会、谈前途、谈未来…说到对研究生的教育时,他也娓娓道来,甚至如何指导研究生修改论文都说得面面俱到…人人都赞他为良师,虽然我并未上过他的课,但他连续多年被学生评为“最满意的教师”就是最好的实证,虽然我不是他的学生,但他谈及如何教书育人时眉飞色舞的模样就足以深切地感染我。1981年至今,四十余载,青丝白发,一片丹心,始终如一。

发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十余年过去,张老师已培养出了一百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的学生都成为国家发展建设的有用之才,这让张老师感到十分欣慰。他掰着手指,细数着他的得意弟子:“曹克舜是我第一个关门弟子…诶,你们谭宇院长、吴志远副院长、李莎老师也是我的学生…还有…”对于他学生的成就,他如数家珍,止不住地夸赞他的学生们有多优秀,但当我们赞扬他教学有方时,他却说:“其实是这些学生们素养、人品都非常好,我这是遇到好人了。”他在感慨自己遇到了千里马,千里马亦何其有幸遇到了慧眼识珠的伯乐。他在教育领域里发光发热,让千里马们得以在自己的领域中熠熠生辉。

递光——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张老师对青年人的嘱托,并未镶嵌什么华丽的辞藻,而是如清泉般简单朴实的一句话“选准努力方向,践行发展目标,走好人生之路,实现价值理想!”这寥寥数语,却包含了他教书育人四十年的探索与思考,正如他在教育心得里提到的一样,他希望青年人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希望他们能矢志不渝地在国家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发展领域,实现人生价值。

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教育本来的意思,就是人点亮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壮阔历程中,教育更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时代价值。一代代的有志青年投身教育事业,承担了“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重任,如赵老师于张民服,又如张老师于其弟子。建设教育强国,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一种使命的传承。愿青年教育工作者稳稳接过教育的接力棒,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以个人之绵薄微光,焕亮教育强国之康庄大道!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胡裕文、王楠

下一篇: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