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遵龙,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郑州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河南省过程传热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高校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获郑州大学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
主要从事制冷与空调、新能源电池热管理、过程装备CFD模拟、微尺度气液两相传递强化及分散体系精准调控等工作,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特别资助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参与“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专题、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
李攀,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任河南省生物质炼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热能工程党支部书记,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长,2006-2016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及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碳基能源高值化利用、新能源材料研发、动力设备及热力系统优化等。
入选科技部“中国-新西兰科学家交流计划”、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河南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郑州大学青年教师拔尖博士计划”、“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计划”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主持企业研发项目7项,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国家“863”项目子课题、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项目、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咨询研究项目等。已发表SCI/EI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2项。
主要荣誉:第十二届郑州大学学生 “我最喜爱的老师”;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郑州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郑州大学“优秀班主任”;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国家级二等奖指导教师;第十六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教师;郑州大学第三届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
马新灵,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动力系主任。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械工程系国家留学基金访问学者。
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三等奖1项(2015),获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2015,2016)、二等奖1项(2015),获河南省安全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3项(2018,2018,2019),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2011)、三等奖1项(2015),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1项(2015)。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4项。获郑州大学教学优秀奖 “一等奖”,郑州大学“优秀班主任”、郑州大学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郑州大学“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孟祥睿,博士,硕士生导师,任郑州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主任。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有多年工程实践经验。在余热利用方面已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主持结项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国防863一项等。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低温余热利用、新型制冷装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煤基化肥生产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等。
张国杰,工学博士,郑州大学直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非平衡凝结流动数值模型修正;汽轮机新型除湿策略设计及优化;流体机械内部流动及结构优化;超音速喷射器内部流动及结构优化。发表论文数十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第1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站中特别资助项目、第7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第6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博士后2021年度科研项目、河南省博士后2019年度科研项目、河南省通用航空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荣誉获奖:1. 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汽轮机气液两相传递协同调控技术及应用,排名第二,2022;2. 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汽轮机气液两相传递协同调控技术及应用,排名第二,2022;
白净,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能源技术,特别是生物质能源及衍生技术和气体水合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及技术应用开发工作。
基于过程工程及过程强化机理,开发了生物质液化炼制工艺及成套设备;开发了基于生物质材料的多孔碳材料制备技术和新型超级电容电极材料,提出了生物质肥料化生产新工艺;提出了基于机械方法的气-液-固多相过程强化方法,开发了基于撞击流技术的气体水合物快速生成过程强化技术与装备。主持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纵向科研资助项目等10余项,企业技术开发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收录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其中专利技术转让2项。参与编写著作教材5部,特别是《生物基燃料技术经济评估》获得石油化工协会一等奖。
王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1. 工业节能技术与先进装备
2. 微尺度能量转换技术
3. 过程设备CAD/CAE/CAM
4.过程装备流体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技术
主持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河南省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等多项;在《Heat Transfer Research》、《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范忠雷,河南省沁阳市人。200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工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强化传热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2008年在洛阳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挂职锻炼,任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现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作,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参与者,先后承担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产学研项目、河南省重大公益性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承担横向课题8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获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一、二等奖项2项;获国家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6篇。
胡俊豪,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河南省生物质炼制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一直从事生物质、煤、有机固废等含碳资源清洁高效热转化制备氢能及碳材料等高值利用研究。
主持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等科研项目;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卢纪富,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生物质能利用、低温余热制冷、低温余热发电、高效热泵直接地板辐射采暖等资源能源转化及高效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科研成果获得建设厅一等奖一项,教育厅一等奖一项,多次获得河南省、郑州大学教学和科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