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学校植根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沉稳厚重,多学科交叉发展、多元文化交融共生,传承和发扬“求是担当”的校训、“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积极服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为中部地区崛起贡献力量。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4万余人、研究生2.9万余人,以及来自全球83个国家的留学生2200余人。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现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3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有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5个ESI全球前1‰学科,18个ESI全球前1%学科。ESI全球排名216位、国内高校排名23位;QS世界大学排名511位,国内高校排名36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213位、国内高校排名27位。面向未来,郑州大学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重大平台和一流人才支撑的大学创新体系。热忱欢迎全球英才加盟郑大,共建一流!(数据截至2025年3月)
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始建于1959年4月,时为郑州大学机械工程系,是郑州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2019年8月,学校学科专业调整,机械工程学科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强强联合,组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院实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84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56人。拥有双聘院士、国家教学名师、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学术骨干已形成一支素质高、潜力大、开放多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器结构安全等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工业设计、能源与动力工程2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链条完整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目前学院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650多人,本科生2000多人。现有热能系统节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抗疲劳制造河南省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南省智能制造研究院,过程传热与节能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生物质高值化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清洁利用技术与节能装备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复合材料结构损伤、抗疲劳制造技术、换热设备、生物质转化技术与装备4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设备诊断工程、工业节能技术与装备、杆塔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断裂力学及工程安全4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河南省教育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基地,担任河南省机器人与数控机床行业协会理事长单位,并参与建设矿山装备低碳技术及智能化、隧道掘进机及智能建造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面向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服务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建设重大需求,凝练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发挥学科、专业、基地、创新团队的引领和综合优势,形成了抗疲劳制造、智能制造、智能检测及故障诊断、节能技术、热流科学与工程、先进热工装备等多个稳定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取得大批有广泛影响的科技成果,为国家和河南省机械装备、汽车、能源动力等行业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招聘学科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
2.招聘岗位
(一)特聘教授
总体岗位要求:
Ÿ 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Ÿ 身体健康,具备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Ÿ 海内外高水平大学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均可申报;
Ÿ 拔尖人才申报人年龄要求: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申报人原则上不超过36周岁;
Ÿ 业绩突出的博士后可通过绿色通道申请拔尖人才岗位。
学科特聘教授支持政策:
Ÿ 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及福利待遇,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平台建设费;
Ÿ 协助组建卓越的科研团队、搭建与国际接轨的事业发展平台;
Ÿ 提供安家费,享受学校公寓房政策;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符合条件的学科特聘教授可安置配偶工作;
Ÿ 依托学校申报并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的,可享受国家资助、河南省资助(1:1匹配国家支持经费额度)、学校经费叠加支持。
学科骨干岗位支持政策:
Ÿ 国家事业编,教授职称;
Ÿ 岗位年薪50-70万元;
Ÿ 学校缴纳社保、公积金等约10万元/年;
Ÿ 充足的科研启动和平台建设经费支持(最高达1600万元,含国家、河南省配套);
Ÿ 提供安家费不低于100-250万元(含国家、河南省配套),享受学校公寓房政策;
Ÿ 额外为“高精尖缺”人才提供博士生招生指标不少于3个;协助组建科研团队,团队进人指标不受校内二级单位引进指标限制;
Ÿ 支持不限额招收博士后,基本人员经费由学校全额保障。
拔尖人才岗位支持政策:
Ÿ 国家事业编;
Ÿ 岗位年薪40万元+;
Ÿ 学校缴纳社保、公积金等约6万元/年;
Ÿ 科研配套: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不少于100万元;
Ÿ 安家费50万元(税前);
Ÿ 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河南省相关人才项目。
(二)青年教师
总体岗位要求:
Ÿ 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Ÿ 年龄原则上在35周岁以下;
Ÿ 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系统的科研训练;
Ÿ 择业期内的博士毕业生及博士后;
Ÿ 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Ÿ 满足相应岗位的身体条件和业绩条件。
初聘教授岗位支持政策:
Ÿ 国家事业编制(无非即走);
Ÿ 年薪35万元(税前);
Ÿ 安家费30万元(税前);
Ÿ 学校缴纳社保、公积金等约6万元/年;
Ÿ 科研启动费:自然科学类30万元。
初聘副教授岗位支持政策:
Ÿ 国家事业编(无非即走);
Ÿ 年薪25万元(税前);
Ÿ 安家费20万元(税前);
Ÿ 学校缴纳社保、公积金等约6万元/年;
Ÿ 科研启动费:自然科学类20万元。
助理教授岗位支持政策:
Ÿ 国家事业编(无非即走);
Ÿ 年薪18万元(税前);
Ÿ 安家费12万元(税前);
Ÿ 学校缴纳社保、公积金等约6万元/年;
Ÿ 科研项目费:自然科学类12万元。
(三)博士后
总体岗位要求:
Ÿ 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2周岁(含)
Ÿ 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系统的科研训练
Ÿ 择业期内的博士毕业生
Ÿ 身体健康,能够满足科研、教学工作的需要
Ÿ 满足合作导师和科研团队提出的具体业务条件和要求
博士后支持条件:
执行工资+科研绩效+国家、河南省拨款叠加发放;执行专业技术九级工资;科研绩效分为Ⅰ、Ⅱ、Ⅲ三个档次,Ⅰ档为税前20万元/年,Ⅱ档为税前10万元/年,Ⅲ档为税前6万元/年;国家博新A类28万元、B类18万元、C类12万元三档发放,中原青年博新创新人才20万元/年;博士后专项科研项目经费:自然科学类4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2万元;合作导师和学院还可根据求是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作量补发绩效奖励,与学校待遇叠加;提供博士后公寓,发放租房补贴。
3.应聘方式
联系人:丁老师 时老师
联系电话:0371-67781235
邮箱:rczpjxdl@z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