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艺超,郑州大学法学院2016级本科校友,现为吉林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研究生。
大风可以稀释青春,但刮不走郑大法学院。
如果说我仅存的欣慰是还有四年完整的宝贵光阴可以不随时间漫步,那么这种“辛酸里抠出的甜美”应该不会令我的母校流连忘返——我们终会老去,她将永远年轻。
刚进入大一的我只知道自己是个大学生,但并不清楚什么叫做大学生活,而我又该怎么生活。非常幸运的是,从军训尚未开始到最后本科毕业,关于生命、生活的教育总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并被不断强调。当然,我也会因此反思,然后对照,再反思。
四年的时间,我尝试着走入一段美好的恋情、尝试做家教、尝试做社会志愿活动、尝试打辩论赛、尝试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朋友、尝试与亲爱的老师谈心......这些可能很不起眼的行为对我来说莫不是新的挑战,当然,它们同时带给我丰富贴切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
法学二级学科数目多,各有风趣。研究生阶段选方向确是很纠结的事情。一年级导论课,高老师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记了下来。令我意外的是,二年级结束,我就基本确定了。
后来我回想,这件事并不是很自然就发生的——期间我遇见了极具感染力和极富表现力的专业课老师,他们同时极有热情和耐心地帮我解疑答惑、坚定信心。如期末考试后推掉行程安排,冒着大雨回学校给我们答疑的王红建老师,我始终感激他。
这样的老师有很多,他们授业解惑本身就是传道。
一个令母校振奋也倍感压力的事情是,她在不断获得肯定。“部省合建高校”、“双一流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无一不是例证。高处不胜寒。在后来的路上,没有撤退可言,母校只能继续攀登更高峰。法学院义不容辞,更是当仁不让。
作为学子,毫无疑问,我享受着这个平台带给我的高级资源。我清醒地知道,郑大法学院配我绰绰有余,而我是否配得上她则是另一回事。我只有努力,来促成这个平衡。
毕业季,疫情防控并未放松。母校在种种科学措施的保障下为数万学子举办了“别人家的毕业典礼”,我们都可以在现场好好告别。
离校后,我收到了院里用心准备给每位学生的留念礼。我思考了许久的问题(什么是尊严)突然有了自己的答案:尊严谁也说不清楚,但于此刻的我而言,尊严是一种善意(区别于施舍)。给付善意的人与收获善意的人同时得到尊严。尊严就在彼此的善意里。

(本文作者拍摄的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部分留念品)
如今,我离开校园,在另一个校园里继续有限的学习和生活。
当我坐上离郑开往东北的火车,依依不舍的,除了生我养我的父母和家乡,便是我的母校。
东北的风很大,也格外的冷,这三年我可能会爱上它。
但很遗憾,我只有一个四年,再也无法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