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要闻】法学院建院四十周年主题征文之三:直挂云帆 风雨无悔

日期:2020-10-20 信息来源: 浏览量:

作者简介:李春雷,郑州大学法学院1994级本科校友。


“老师带进门、修行在自己”……离别仿佛昨天……其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眼泪和欢笑早如过眼烟云般飘散;铭记在心的是恩师的举手投足和校园的一草一木——就像魯迅的藤野先生時時給予鼓励、給予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幸运遇到好几位“藤野先生”、其中不乏气如幽兰的女先生,然而当年确实懵懵懂懂虚度了年华;作为改革浪潮里长大的一代离开多年以后才真切地感觉“童年”结束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当年的点点滴滴和美好回忆就成了体会平庸且五味杂陈生活的一剂良药。  

少年的我也曾义无反顾一心只以天下为己任,将惩恶扬善、探索正义作为毕生追求!

后来却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渐渐忘却最初的理想……只有逢母校和学院的重要节日才在梦中看见一幅辽阔的画卷徐徐展开……

郑州大学的校名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听说当时郭老來郑大的時候正值炎炎夏日感觉写的不太满意回去重新写了又送过来。

有人说对母校情感是——自己在心里骂上一千次、却不允许别人骂一次。无论旁人如何看待这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一直满满的自豪回家的感觉……且不说它还如此的潇洒飘逸、将郭老的风度和学识展示地淋漓尽致。

一、神游母校

老校园文科区的教14楼……60年代的苏俄建筑和八角楼(教16楼)是当时文科生思想碰撞和灵魂交错的圣殿。

这两栋建筑没有任何特色、外表那么的沉郁,灰色的水泥外墙让它们更加缺少诗情画意留给人的感觉就是冷酷;教14楼里面的光线也不太充足回廊曲折、晚上女生们提心吊胆……

了解点校史知道“文革”时这附近不堪回首的往事如此并不影响一代代师生在圣殿之下、绿树和青草之间去探寻真理、追求正义……课本上的真理越辩越明有時感觉伸手可及而现实中的正义却往往在一番艰苦的跋涉后还飘然无定!

有人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正好比校园建筑、一草一木也是一代代师生思想深处宝贵的记忆!

回到母校徜徉错落有致的楼群其间无论哪一片树叶落下、哪一片花瓣绽开……处于文科区能感到言语的交锋、思想的跳动;在理科区自会 体味复杂冗长的运算和思维之严密;在音乐系感受轻盈的音符欢呼雀跃……

广袤的校园每一块水泥地、每一方草丛、每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或许都承载着访客与众不同的回忆;每只昆虫的轻轻一震都留下特殊的痕迹和气息……

古人云……七步之内必有芳草……就像人类个体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树叶、青草、水泥地……静静屹立的建筑无声无息送走一批人,迎來一批人。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己、为国、为民族为世界无论作出多大的贡献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郑大人!

离开多年母校的变化天翻地覆:一亿人民在教育上扬眉吐气……从省属高校到2111工程的入围再到“双一流”的横空出世……大河仍安澜、当惊世界殊;三校合并让母校注入了百年名校的基因和血液;不少郑大人为探求真理背井离乡、远走海外;而更多的人留下来因为他们对这一方热土爱的更深沉……

文科区当年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师们:中文系的陈继会老师在南方继续探索文学之路、商学院的谢太峰老师北上首都、震动史学界的高敏老师已然做古等等……

理科区神采奕奕的曹策问老校长、霍裕平院士和近百岁高龄的吴养洁院士还有许多许多……

曾一时江河日下的历史学今天是母校双一流评估冲A的重要的砝码;教育全球化浪潮之下……大文科教育势在必行让当年那些或割舍历史选择中文、或放弃政治选择法律 的无奈学子多一条路……

二、法律人

古人传家必拜天、地、君、親、師,因為有了科学天地不再神秘、皇帝早无影无踪构建新型现代的亲子关系和師生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內容……

而当年京师大学堂开办之初一时之间纨绔子弟官二代纷至沓来、不少教员也是不学无术。法科此后长时间都是香饽饽,万般皆下品、惟有法律系!发财、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还是为了一张饭票?

百年來中国的法律人走了一条充滿荊棘又带着光环的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和刺刀之下清政府被迫开启“立法之路”从而出现了第一代法律人……

关于法律的本质是什么?中外法律人争议不断;法律是政治的晚礼服、法律是专制君主的婢女、法律是制定一种规则改造人、制裁人……清朝末年到民国法律人不可謂不勤奋,不比大海东边的邻居落后,在法律的学习和研究方面一直是兩大法系并行在全世界也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其间法学大家辈出……不少法学家兼顾实践和理论……或庙堂之上参政议政、纵横捭阖;或法庭之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絕。

因为随后的军阀分冶、政令不一的乱世之中再加上从封建君主的桎梏下解放出來……知识分子们或许太渴望呼吸民主与自由的空气了,“法治”是那个时代蛊惑民心最好的幌子和口号,法律人大行其道到处是一派欣欣向榮……

当下若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给予研究回顾和反思,也算是对当下论坛有所帮助……

学者们认为民国的法学家是自由的……除了最基本的人身、言论自由思想上也享受一定的自由……

谈到自由,我们不得不再谈到“文革”……这一段包括法律人在内的知识分子永远抹不去的民族悲歌。希望后人不那么快地遗忘唯寄希望于将来缅怀、沉思……历史在螺旋反复上升、“多难兴邦”或许是对的……

四十年來法学院的变化是整个国家进步的一面鏡子也是普通百姓好奇接受非议法律阶层的过程;四十年来辛勤的老师们一方面教书育人;同时不负众望从认识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运用与实践而确立我省法学研究的本土化、民族化!

联系实际、运用法律知识实现法律的价值和目的是任何一位法律人追求的……离开法学院这么多年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加上个人的一些努力本人似乎也看到了一丝丝法律女神的微笑、从过去的一盆浆糊稍有了那么一点感觉……

三、怎样学

如果说理工科是在发明造物主所不能造的东西谋取人类幸福改善人的生活……法律学科则浑然不同和所有制度文明一样的价值取向……通过思想和精神进步塑造人、改变人……

整個法学文化大廈最核心的部分是基础、最精美的部分是外装饰挂件在大厦之外要有高大的風景樹、要有草坪 !

近代 章学诚曾提出历史学的4个方面……史学、史识、史才和史德。那么学习法律或许也此这般……法律学习、法律知识、法律人才和法律道德……本人的一点管窥之见不担心让老师取笑!

学习法律和別的人文科一样对现存的知识体系分析比较然后再联系现实 触类旁通、一通百通;当然对于古代法律学习还要从新的考古发现中寻找资料……

沧海桑田如今欣喜地看到不惑之年的法学院从刑法界的一統天下(阶级斗争时代留下的痕迹)、90年代经济法律理论流行一时到近年來法律学习和研究重新回归了理性:理论法学、应用法学並行其道尤其是过去不太重视的(基础)理论法学重新焕发了青春甚至很多新的交叉学科、复合学科也开始方兴未艾……有人說法学家都是天生的四十年来法学院顽强自由的土地之上人才辈出……有师弟30余岁就出任国内主力法学院副院长……

四、先驱

民国出生的法学家还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又有一大批50后60后的法学大咖成就斐然……在此推荐一位老师——多年以来在法律史学领域默默耕耘的何勤华先生!

何老师主编的洋洋巨著——十六卷法律文明史——是中国法律史学界向世界展开的一面光輝的旗帜,在目前法学研究学习全盘西化的浪潮之中让我們看到古代东方人同样创造了这么灿烂的的法律文明、原来学习古代法的天空中真的不只有罗马法……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真的法律人面对诱惑面对功利是闻鸡起舞、随波逐流?还是独善其身、独立思想甚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每一个改革先行者都是个性鲜明民族主义者,任何一个民族沒有一点点自己的東西怎么去找到存在感?有人说所谓当代人文科学理论都是进口货,没有自己的东西华而不实这是偏激之词……如果每一个法律人大胆一点再大胆一点做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鮮血!何愁创立自己的、本土的、特色的理论体系!

五、我的老师们

诚值院庆之际本不該如此消沉……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此刻我和我的同窗们不禁怀念英年早逝的王青方老师……夜深人静之时洗耳恭听他在天堂继续抑扬顿挫沉稳的声音;記得他的殷殷鼓励……法律的学习是一片辽阔的大海祝你们直挂云帆千船竞发!

想起潇洒大方、气度不凡的沈开举老師;想到以《论民主市场的交易规则》雄文震惊法界的苗老師;想起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的吕泰峰老師;想起孜孜不倦、忘我授課的鲁老師;想起兰质慧心的罗老师,想起更多更多……

尊敬的老师们…无论学生身在何处都要去寻找真理、寻找正义;此生不负为法律人在老师思想指引下在各自的领域不忘使命…

法治文明不再是一种奢侈品只有高高在上少数人才能触摸、普通的民众犹能感受到法治的乐趣和快感让走出法庭的每一个人犹如雨过天晴如释重负……

正义不再是一种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是照我们前行一盏明灯;使命和责任感成为每个法律人的手中利剑……惩恶扬善、铲除腐败(社会的毒瘤)!冤狱和错案是每一个法律人的耻辱!

最后在收获满满的秋天、在凝固如油画般的景色之中祝老师和师弟们努力奔跑,祝女先生和师妹们乘風破浪!



联系方式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0371-67783100

传真:0371-67783100

邮编:450001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郑州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02440号-1 豫公网安备41019702002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