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1日上午,由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承办的以“智慧司法与法治建设”为主题的郑州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一法学院分论坛在法学院模拟法庭隆重开幕。特邀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秦天宝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郑州大学党委研工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旭东,法学院院长苗连营、党委副书记高留志、副院长王玉辉、教授委员会委员刘德法、教授委员会委员张德芬等多位老师出席本次论坛。来自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法学院2019级博士生潘照东和硕士生员佳楠主持。
郑州大学党委研工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旭东致辞。他对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介绍了郑州大学研究生硕博论坛的历史发展。他强调,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秉持建设中国一流法学院、培育一流法学人才的目标追求,郑州大学法学院应立志在学术上做出更突出的贡献,老师们要把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融入到每一堂课和科研之中,要把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成长之路有机结合。
特邀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峰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非常感谢郑州大学的邀请。他说,自己从学生到老师花了十五年,而这十五年国家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是国际和国内治理体系的变化,中美贸易战中体现尤甚;二是信息革命带来的生产生活的大变革,在这种情形下,既有的知识体系很可能会失效,解释力会不足,给我们的法学研究带来了很多变化。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怎么在把握时代机遇、成为时代的引领者,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寻找。随后,他就“微观法治——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一题做了学术报告。他指出,在法治时代,法治的憧憬包括国家、社会、个人、国际四个层面。但是我国目前的法治建设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全民法治期待高涨与各方法治认识歧义,再比如法治建设宏观成就巨大但公民个体微观感受不佳,法治倒退论不时响起。他认为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就是规划型法治的内在缺陷。在这情况下,将重心转向微观法治就十分迫切和必要,要让法治成为公民的生活常态。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青年学者之间思想荟萃的平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参加该类学术活动更有助于青年学子特别是研究生的培育和成长。海内外青年才俊汇聚于此进行学术研讨、思想碰撞,相信大家经过此次学术活动,一定能收获满满。在随后的学术报告中,他以环境法学为例探讨如何从事领域法学的研究。他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规范环境、财税、金融、互联网、卫生等特定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一个个领域法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形成中。相应地,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以问题为中心,以各个领域法现象、法规范为研究对象的环境法学、财税法学、金融法学、卫生法学、互联网法学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便应运而生。但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某一重大社会领域中具有整合性、交叉性、复杂性的法律现象,无论从学理层面去建构、解释、适用这些领域法规范,还是从治理层面去回应、协调、解决这些领域问题,部门法理论在适用性方面都是难以为继的。针对这个问题,秦天宝教授分三种情况为同学们进行了分析。
与会博士生代表南开大学法学院王文明在发言中感谢郑州大学为全国研究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并对之前郑州大学老师对他的学术指导表示真挚的感谢。
郑州大学法学院院长苗连营教授最后致辞。他代表法学院全体师生向参加论坛的各位领导、学者、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研究生院领导、校外的专家学者对于法学院的帮助和付出表示真挚感谢。他回顾了郑州大学硕博论坛十四年的历史,指出论坛是实实在在地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框架展开,论坛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其主题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而论坛的领域又具有时代性,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与法治建设的紧密结合。最后,他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参会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学,思有所思。
本论坛旨在为广大研究生搭建一个加强学术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丰富学术研究方法、激发研究生学术创新精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平台,法学院已连续举办了十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开幕式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田筱玥 文:袁晨 王宁宁 审核:高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