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士后流动站
   首页   正文  

郑州大学刘仲毅绿色催化课题组招聘师资博士后

发布时间 :2018-10-25    阅读次数 :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由河南省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2017年9月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建设高校行列。

课题组学术带头人刘仲毅,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绿色增塑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绿色催化加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绿色催化过程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绿色催化加氢技术研究。主持完成的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项目打破日本技术垄断,在国内推广十余套,新兴市场占有率100%。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目前,与企业合作,建立了5万吨邻苯类增塑剂催化剂催化加氢制环己烷类增塑剂工业装置、发布6件企业标准、6件国家发明专利。

李保军教授以能源和环境问题为导向,通过在分子水平上精确解析和调控材料结构和性质,对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及其储能、催化、吸附分离性能进行研究。基于富勒烯(C60、C70等)、碳纳米管(CNTs)、石墨烯或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等新型碳基材料和金属化合物,构建复合结构,控制合成微孔分子筛纳米/微米晶或介晶,用作固体催化剂和其他功能材料。近期着重石墨烯(或rGO)基复合材料、煤基资源转化中关键催化材料研究。取得了系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在SCI收录国际杂志发表英文论文共65篇。其中发表在化学一级学科顶级期刊论文5篇(美国《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篇,英国《Chemical Communications》4篇),发表在材料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二级学科一流期刊论文46篇。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7篇。发表在美国《Inorganic Chemistry》二级学科一流期刊论文1篇,被该杂志选为封面介绍论文。所发表论文被国际著名期刊正面引用多次,2017年6月20日通过Web of knowledge检索,被正面他引2043次,总引2133次,H-index达到22。被英国《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杂志评价为当月阅读量Topten的论文2篇。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2篇。

卢思宇,博士,郑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于:(1)光电纳米晶(碳点、半导体等)设计制备、性质及其在催化、热电、LED、LSC等领域的应用研究;(2)超导、热电、结构预测等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卢思宇副教授在碳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首次研究碳点在超高压极端条件下的荧光行为;首次制备出荧光量子产率超过20%的近红外发射碳点;首次从综合有机和无机的理论解释碳点的生长过程和机理等,得到同行极大关注和广泛好评。2016年至今在Adv. Mater.(2), Angew. Chem. Int. Ed (2), Advanced Science (2), Nature Comm, PRL, Nano Today, PRB, Nanoscale,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期刊共发表文章20篇,其中高被引论文2篇,两篇Angew. Chem. Int. Ed,均被编辑推选为Hot Paper。

实验室条件

课题组实验室面积580余平米,分为合成室、高温室、材料性能测试室、材料表征室和电池组装/测试室。拥有光催化还原CO2活性评价系统、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系统、锂空电池/锂硫电池测试系统、电化学工作站、圆盘电极、手套箱、物理吸附、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仪等。学校及绿色催化中心提供科研测试平台,拥有SEM、TEM、XRD、XPS、Raman等,满足材料测试和表征的仪器需求。

研究领域

1、工业催化,新型光、电催化;

2、锂空电池、锂硫电池及其它电化学能源的存储与转换材料;

3、光电纳米晶的设计与合成。

应聘条件

(1)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博士;

(2)能够针对具体的研究目标,具有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沟通的能力;

(4)科研基础较好,有高质量文章发表。

师资博士后相关待遇

合同时间为两年,薪酬采取“工资+科研绩效”与奖励的方式发放。工资按照讲师二级岗位的工资,并交纳“五险一金”。科研绩效6-10万/年,合作导师发放的绩效奖励3-5万/年。学校提供不超过1500元/月的公寓房租金。师资博后享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子女入托等学校在职教职工的同等待遇。在站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同时享受学校其他相关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博后期满根据个人意向和考核结果可选聘为专任教师或推荐国外学习和工作机会。

应聘方式

本招聘长期有效,申请者可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以下材料:

(1)个人简历(学习工作经历、研究方向、代表论文、个人奖励等);

(2)申请信(论述科研经历、技能和个人发展规划,并注明可到岗时间);

联系方式:liuzhongyi@zzu.edu.cn;lbjfcl@zzu.edu.cn;sylu2013@zzu.edu.cn

欢迎来信咨询!

上一条:郑州大学信息科学前沿与交叉研究中心徐明亮...
下一条:郑州大学2019年度博士后合作导师一览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