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午,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郑州大学承办的“青春上合·豫见未来——青年力量与文明互鉴”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青年沙龙在郑州大学主校区举行。河南省教育厅总督学杨光、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利国出席并致辞。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媒体智库代表、省教育厅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国际教育学院师生代表等百余人同襄盛会。
非遗开场:流动的东方哲学
活动伊始,国际教育学院精心布置的书法、漆扇、拓印三大沉浸式展区瞬间“圈粉”。外媒记者提笔落墨、拓印年画、制作漆扇,在方寸之间触摸“中国哲学的流动之美”。一位外媒记者感叹:“这些指尖技艺,比任何文字都直观地诠释了东方文明。”
暖场节目:跨越山海的和声
中外青年共同参演的河南民歌《编花篮》、斯里兰卡民族舞蹈《跨越海洋的节奏》与歌曲合唱《We are the World》轮番上演。中原大地的婉转悠扬与印度洋的奔放热情交织,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领导致辞:青春与开放的“双向奔赴”
杨光代表省教育厅致欢迎辞。他表示,此次青年沙龙活动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搭建了一个对话交流平台,期望广大青年能将上合青年的创新活力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力。
王利国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郑州大学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及国际化成果。他表示此次活动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嘉宾和青年学子汇聚郑大,为沙龙注入无限活力与多元视角,期待与会青年能畅所欲言,分享对文明互鉴的见解,探讨青年在推动上合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贡献新思路、新方案。
思想交锋:多元视角下的青年答案
沙龙对话环节,参会嘉宾及师生从多个视角,围绕三大议题展开“头脑风暴”:“媒体智库如何助力青年讲好本国故事”“跨文化视野下的教育与职业发展”“数字时代的上合青年创新合作”。
我院哈萨克斯坦医学博士生王宁提出“科研沟通双模法”:先用中文“委婉建议”,再用英语“直接表达”,既尊重东方含蓄,又兼顾西方效率;巴基斯坦留学生拉菲以Vlog记录盾构机穿地而行,用“土木工程+新媒体”跨界叙事,让中国高端装备“飞入寻常巴基斯坦青年家”。
幕后故事:一条育人链的“国际表达”
作为核心执行单位,国际教育学院班子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由麻哲院长、赵江涛副院长领衔的专项工作组,联动学校宣传部、党政办、国际处、书法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保卫处、团委等部门,及时完成方案迭代、物料升级、双语同传测试。从非遗展区的“一厘米误差”到沙龙背板的“一字双语”,细节之处见真章。
全球本土化:一粒种子的旅程
当中外青年齐声宣读“青春上合,豫见未来,智媒聚力,文明互鉴”的倡议时,国际教育学院“文化体验—学术研讨—项目孵化”的育人链完成了一次生动路演。依托学校2300余名国际生、80余国生源的多元生态,学院将持续为共建美好家园播撒种子——等待下一次跨越山海的对话,它们终将长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繁茂森林。(文字:贾毅帆 侯欣 摄影:赵江涛 贾黎斋 徐威伟)

上合组织成员国媒体智库代表体验中国书法

年画拓印

漆扇制作

暖场节目:斯里兰卡民族舞蹈《跨越海洋的节奏》

暖场节目:中外学生歌曲合唱《We are the World》

青年沙龙对话现场

我院参加青年沙龙活动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