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新闻]《香港文汇报》专访我校党委书记郑永扣 :破教育「四难」立中原人力支撑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1-03-30 点击数:

   《香港文汇报》 2011年3月5日A22版   
    
访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


      破教育「四难」立中原人力支撑


      「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谈及教育问题时指出,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GDP,但在他看来「中国崛起」的标志在人才、在教育。主流媒体分析认为,「教育」仍将是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代表委员的建言料将助力中国实现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作为人力资源大省的河南也在积极谋划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此间,将河南发展面临的问题缕析为「四难」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教育工作时,指出河南教育也存在「四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教授认为,卢展工书记所提出的「四大难题」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应该认真思考和积极破解的核心问题。他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已被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中原经济区战略将为河南高等教育破解「四大难题」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香港文汇报记者 程相逢、戚红丽、刘蕊 


      抢占「资本高地」破题「钱从哪里来」


     「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支撑,教育资源投入的有限性和竞争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钱」的问题是高校发展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 
    据郑永扣介绍,中国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办学经费、学费杂费和其它经费。 
    「随着高校扩招,使原本就短缺的办学资源更趋紧张」。按照国家规定的生均占地、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等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测算,每增加一名学生需要增加投入4.5万元左右。照此计算,我国每年仅基本建设就需要增加投资600多亿元。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预算内经费所占比重逐年减少。政府鼓励大学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我国大学并没有实现办学经费的多元化筹措。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的高等教育经费也一直较为「拮据」。 
    郑永扣认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利于优化河南省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他说,建设中原经济区,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必将使中原成为「资本高地」。「政府可以合理引导这些资本流动,争取使社会资本进一步流向高等教育,缓解高等教育资金压力。同时,高校也应该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上积极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产业需求对接,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 
 

     抢占「人力高地」破题「人往哪里去」


     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河南高等教育的热点和难点。据郑永扣介绍,河南省每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达233人。去年河南省的大学生就业率达到85%,还有5万多学生尚未就业。今年,河南省共有高校毕业生40.1万人,加上往年累计没有就业的毕业生,今年,河南省大约有50万名毕业生要就业。 
    「中原经济区宏伟蓝图的实施,标志着河南省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将进入飞速发展期。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空间,成为『人力资源高地』,届时将造就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有效纾缓河南就业压力。」 

    搭建人才平台 发挥主力军作用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高等教育大有可为。」作为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党委书记,郑永扣信心满怀。他表示,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郑州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郑州大学将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搭建高水平的蓄积人才的平台。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河南省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提供人才支撑、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

     二是发挥中原经济区建设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作用。郑州大学要面向河南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推动产业振兴计划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支持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基础产业,加强民生科技创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发挥中原经济区建设思想库的作用。郑州大学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密切配合省委、省政府及市县重大决策开展调研,立足中原发展大局,创新思路,服务决策,推动发展。加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理论和决策咨询研究,全方位承接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咨询课题,参与省市重大发展规划的论证和实证研究,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 破题「质量怎么保」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质量问题,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谈。 
    尽管「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不断提升,但与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相比,河南省的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中西部区域内共有14所「985工程」高校,而河南省还没有一所,「211工程」高校也仅有郑州大学一所。综合对比中部六省人口、经济、教育、科技等指标可以发现,相对于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河南省的技术市场成交量远远落后于湖北和湖南省。 
    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河南省已经提出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的思路。为此,郑永扣建议,河南省各高校必须进一步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契合点,着力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转变发展方式 破题「学校怎么办」
    郑永扣认为,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必将对河南省的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他说,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推动河南省高校可持续发展,破解「学校怎么办」的问题。 

        他说,伴随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的实施,河南省要实现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使经济长期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必将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快实施高等教育「高层次突破」战略,把建设高水平大学纳入到区域发展的战略中来布局,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这将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创「四个一流」争入「985工程」
    在参加今年的河南省「两会」,听取郭庚茂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记者特别注意到「按照985工程高校的标准推进郑州大学建设」被纳入河南省「十二五」规划。郑永扣认为,这对郑大是机遇更是压力。「一方面省委、省政府要按照985工程高校的标准支持郑大,同时,这就要求郑大要以
985工程的高校为参照系,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拉好标杆,自加压力。」 

     为此,郑永扣明确提出郑大要创出四个「一流」,具体地说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实行一流的管理,营造一流的文化,做出一流的贡献。 
    在部署2011年度工作时,郑大决策层特别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加快建成一批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完善学科整体布局,实现学科发展与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和培养机制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造就一大批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充分利用当前机遇,加快引进和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结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引进海外一流人才、紧缺人才和优秀群体,形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四是加强与国家科技发展的衔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为目标,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产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五是加大对外开放和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大力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主动参与全球和区域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利用国际科技与教育优质资源,在推动中外文化深层次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吸引来华攻读学位留学生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