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新闻]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副校长张倩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作重点发言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3-03-08 点击数:
3月7日上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副校长张倩红在会上就“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作重点发言,在代表中产生了良好反响。
张倩红代表说,近年来,举国上下对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已形成共识,在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整体而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与我国的大国地位还不太相符。
为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张倩红代表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注重从战略层面谋划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任务目标。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给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一方面,各级政府应从宏观层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文化走出去战略,既要做好全局谋划与顶层设计,又要制定分层级的目标与任务.另一方面,一些民间文化机构也要制定自身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文化战略确定后,应成立或者整合专门的机构,搭建综合平台,凝聚力量,拓展文化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注重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文化元素的结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文化走出去方面,要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还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文化的活力与魅力,释放当代中国文化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我们所推出的文化产品,应当承载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润物无声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创新与精神活力,从而引起思想上的碰撞与共鸣。
三是注重把“和而不同”作为我们对外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在文化传播途径上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土壤、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乐于接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感知中国、接受中国文化。在对外文化态度上,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信仰、文化价值、文化习俗、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方式,在多样中寻求共识。我们所要树立的理念是: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参与并积极融入世界舞台,实现兼容并包、和谐共存,不仅是中国的发展需要,也是世界的发展需要。
四是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学家与复合应用性人才。文化走出去不只是语言、艺术层面的交流,而要深化到不同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的互动。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有人才、有产品。目前,国际型人才的缺乏是我们文化走出去的一大瓶颈。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国际视野的文化学家,并打造精通文化产业的专业性人才。
五是注重发挥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与引领作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应该与高校的国际化战略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在拓展留学生培养、扩大国际合作等方面把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与任务。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为载体和基地,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把我国优秀文化传播给国外学子和学者。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的体验式交流和学习。还可以在国内“211工程”和“985工程”综合院校建立国际文化学院,采取3+1或其他模式双向培养本科生,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高校设立的国学院也需要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加强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文化交流,真正让中国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