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代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庞新厂
8月10日至14日,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国情考察活动在青海举办,约20名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代表一起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参观考察青海建设发展,组织开展座谈交流。我也有幸作为代表之一参加了此次活动,收获颇丰。
众所周知,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归侨科技专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初期,海外侨胞率先回到祖(籍)国投资兴业,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归侨知识分子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回到国内,为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感召,增进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对投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既是本次活动的目的,也是我们的势在必得。
“两弹一星”精神,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为应对我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实施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过程中凝炼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不朽民族精神。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弹一星”精神并没有失去其时代意义,相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语境中,“两弹一星”精神仍是改造我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近18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今天相比20世纪研制“两弹一星”的时期,创业干事的环境与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风险和挑战依旧存在,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勠力同心、不懈追求、继续奋斗,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七天的青海之行,我深刻领悟了“两弹一星”精神,明白自己跟老一辈奋斗者的精神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还需要提升境界、努力作为。青海一行,是我政治生活和个人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加深了我对国家新时期侨务工作的认识,明晰了我对国情和青海省情的认知。充实而又充满精神洗礼的旅程,得益于中央统战部九局、青海省委统战部和有关青海各州、县各位领导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并且感动于他们的辛苦付出和真情相待,我想这就是对人才有感情有温度的最好体现。青海归来,我会把“两弹一星”精神与我们的抗“疫”经历、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相结合,有血有肉地融入到高校科研教学一线老师的业务工作与课程思政教育中,更好地为国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服务。我也非常荣幸能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的专家密切交流,开拓了专业视野,结下了深厚友谊,拓展了交叉合作的领域。
此次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的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代表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找到组织,共议创新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的关怀和重视。长期以来,广大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一直秉承着爱国报国的优良传统,矢志不渝、身体力行,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和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我们也明白在新时代更应传承和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心系国家,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把自己的专业技能、所学所长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为地方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终生!

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代表参观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代表参观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代表参观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许又声、青海省副省长匡湧与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代表合影留念(后排右七为庞新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