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郑州大学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单崇新接受大河报记者专访

作者: 时间:2023-03-10 点击数:

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一到北京驻地就忙碌了起来,对提案作最后的打磨。

作为新晋委员,单崇新觉得“压力很大”,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他把实践经验和调研所得转化成一份份“履职作业”。

今年,他希望为加强科普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献出良策,“让更多农村孩子有机会近距离了解科学,让更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775F9

年少求学经历促成科普初心

过去几年中,单崇新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上,在社区、校园、乡村,看到孩子们眼中透出的求知渴望,他总是能回忆起年少求学的经历。

“印象太深刻了。”单崇新说的是年少时在农村求学时,一位来讲学交流的大学生,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段经历成为了单崇新关注科普的初心所在——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触到优质的科教资源。

随后他考入大学,进入高校工作,一步步成长为科学家,如今46岁的他,已经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他,始终没有忘记“科普”这件事,对于科普,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单崇新看来,科普是一件回馈社会的工作,也是科技工作者需要履行的一份社会责任。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树立起科学理想,为其长大后走上科技创新之路奠定基础。”单崇新告诉记者,在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普并不局限于青少年,对成年人甚至全社会都十分重要,无论是作为启迪大众科学精神的手段,还是促进科技创新的角度,“都值得做,也很有意义”。

“对科学工作而言,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样重要。”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多部门都出台过相关文件支持科普工作的发展。

习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这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遵循。”单崇新告诉记者,“对科学工作而言,开展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近年来,我国各类科普活动参与人数不断攀升,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一批科普场馆相继兴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格局初步建立。

得之不易的成绩中,就有大量科技工作者的身影,他们时常奔走在公益性科普活动的路上,将自己所学、所研回馈给社会,引导更多人树立科学梦想。

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单崇新教授从2017年开始在郑州大学每年举办科普开放日活动,至今已举办六届,吸引数万名中小学生及家长参加,被评为“河南省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郑州大学文明校园活动”。同时,他还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到偏远地区进行科普支教和科普作品展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20年,单崇新被聘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2021年被评为“典赞2021科普中原”年度十大科普人物,他所在的郑州大学物理学院也入选了“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单崇新说,把高校蕴藏的丰富科学资源和偏远地区的巨大需求对接起来,把文化、教育、科学普及与满足群众求知、求变、致富的需求结合起来,这不仅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还将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议:在僻远贫困地区布局科普小屋或工作站

大量的科普实践中,单崇新发现,与“科技创新”这一翼相比,科普工作存在着不少短板和不足。

“科普资源的区域分布仍然不均衡,大量的科普专家、科普场馆、科普资源集中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而广大农村地区则资源和人员相对匮乏。”单崇新说,随着公众对科学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而我国科普公共服务水平还不够。

对此,他建议,在僻远或贫困地区布局科普小屋或工作站,将科学普及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定期到偏远地区进行科普展示或宣讲,让群众在家门口都能接触到科技或科普资源,让农村的孩子们足不出户也能接触到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成果,引导青少年追“科技星”,而不是“娱乐星”。

此外,他还建议,发挥专业媒体优势,打造科普融媒矩阵。在报纸、电视、微博、融媒体上开辟科普专栏,邀请知名科学家开讲,打造精品科普栏目。选择大众喜爱或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并结合公众对科普活动的评价,提升和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科普活动的时效性和长效性,促进科普活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