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徐明亮:构建“7+28+N”产业链群,高校大有可为丨河南两会财经访谈

作者: 时间:2024-02-01 点击数:

7+28+N”产业链群,是河南谋划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巨幅蓝图。这背后,有哪些科技难题需要攻关?有哪些科研项目需要立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如何更好实现产学研对接?“7+28+N”背后,是一盘需要久久为功的“大棋”。

129日,大河财立方记者对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徐明亮进行专访。他提出,建议借鉴“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和“墩苗育苗”经验,推动高校实施“千团驻万企”科技创新行动,将全省“7+28+N”链群企业科技需求“问题清单”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任务清单”,走出一条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带动一流大学建设的“河南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关键

徐明亮是郑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作为一名长期在高校教学科研一线奔走的学者,他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等方面的安排印象深刻、深有感触。

报告中关于今年重点工作安排里提到,“纵深推进高校‘三个调整优化’,加大‘双一流’建设和第二梯队创建支持力度”“完善‘万人助万企’包联服务机制,推动由纾困帮扶向‘三化改造’‘六新突破’‘双招双引’等专业化服务拓展”“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现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支持28个重点产业链盟会长单位发起设立产学研联合基金”“构建‘产学研用孵’有机贯通”等,这让他对于高校科研如何有效服务产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当前,我国产业升级已进入加速向新质生产力演进的新阶段,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技术路线和组织形态正被深刻改变。”徐明亮说,新质生产力就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主要依靠基础研究和人才支撑。但是,我省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空心化”问题,即便是一些上市企业,企业中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占比并不算高。这使我省产业升级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瓶颈短板更加明显,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拉大。“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科学与产业、高校与企业、科学家与企业家、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赋予了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更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好高校创新资源实现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关键。”


企业“出题人”角色发挥不够,高校“人才引擎”作用未有效激活

徐明亮介绍,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我省企业的创新主导能力普遍不够。企业对科技创新规律缺乏了解、认识不足,往往对技术表象中的深层次科学问题和技术原理缺少科学认知,很难精准提炼产业需求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出题人”角色发挥不够,导致“揭假榜”立项现象不少;科技创新习惯于依赖“等靠要”政府资源支持,对研发投入不够,偏重短期效应。

此外,徐明亮认为,高校科研、人才供给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我省高学历人才、创新平台、先进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特别是一流建设高校,但由于高校与企业在价值取向、评价体系、考核机制、工作范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供给与企业实际需求常常不匹配。应当鼓励更多科研主动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从企业的现实需求出发开展科研活动。因为种种原因,高校科技创新的“人才引擎”作用未被有效激活,解决“真问题”的“真成果”还不够。


建议将企业科技需求“问题清单”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任务清单”

针对存在问题,徐明亮建议,统筹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和高校科研供给侧改革的一体化制度性设计,借鉴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墩苗育苗”的制度创新成功经验,将全省“7+28+N”链群的企业科技需求“问题清单”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任务清单”,将强化高校有组织科研、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提升、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和前期“万人助万企”、高校参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等举措结合,深入企业实施团队化有组织科研的“千团驻万企”科技创新,发动高校大规模、团队化、制度化选派师生入驻企业开展有组织科研,实现校企合作由高校交付成果向交付“人才+生产力”转变,从根本上建立校企之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度性有效机制,实现人才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真正融合的“化学反应”,提高创新效能。

在推动高校团队化有组织科研方面,徐明亮建议,强力推动高校师生团队下沉企业凝练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让教学科研源于需求、服务企业、引领产业,建立高校科研教学与服务企业产业深度耦合的“井”字形模式,打造行业战略科技力量。在助企服务方面,以团队化的“一对一”或“多对一”模式聚焦一个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攻克一个关键“真问题”、形成一套创新理论和发明技术、培育一个可转化的高价值成果、服务一批重要企业。

通过服务企业,打造一个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和行业背景为特色的顶天立地优势学科方向、建设一门产教融合精品课、培养一批理论实践兼备的科技人才、带动一批毕业生“豫才留豫”高质量就业。

“今年郑州大学计划打造100个这样的高水平团队,奔赴企业一线常态化驻企服务,我们科研院将协同校内各部门为每个团队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解决学校的一揽子后顾之忧。”徐明亮说。

此外,徐明亮从建立常态化驻企的制度保障、面向“真问题”优化项目组织、大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提出细化建议。

如何推动上述建议实行?徐明亮建议,先期可重点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航母”及7所“后备军”高校先试先行,支持郑州高新区等全省9个国家高新区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助推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总结经验后带动其他高校向全省推广。以此为抓手,将河南的高等教育规模优势转化为有效服务企业的创新优势,打造“科创中国”的河南样板,走出一条地方大学通过制度创新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带动一流大学建设的“河南路径”。

(来源:大河财立方)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