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这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统战工作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党的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统战工作就应该跟进到哪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作用推进“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势必成为统一战线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统一战线与城市基层治理的多重契合
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是基层治理主体的重要构成。区别于传统的社区治理,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突出主体的多元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等都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主体。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民营经济人士、两新组织从业人员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大都生活、居住在基层社区。调动激发多元统战对象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理性地参与基层治理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有之义。
具有凝心聚力功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治理中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政治机制。党的全面领导向基层延伸,需要履行基层治理的领导责任,塑造社会对党的政治认同,依靠基层治理实现党的目标和任务。
聚集多元社会主体的基层领域,是统一战线领域协商民主的新扩展空间。社会基层治理主体从“单中心”转变为“多中心”,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衍生出协商逻辑。基层协商直接关涉群众权益,是优化公共政策、化解矛盾、控制风险的重要途径。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包容差别、合作共赢的思维方式使多元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协商成为可能。同时,统一战线在长期的工作传统中积累了协商民主的一整套机制和方法,在制度、渠道、组织网络、经验和人才等方面具有推进基层协商的独特优势。
统一战线的丰富资源与基层治理的社会服务需求匹配对接。基层社区是一个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居住需求的实体,因而社区服务是基层建设的重要抓手。统一战线拥有密集的人才资源、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能够吸纳动员多元主体供给,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做出回应。
统一战线在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与问题
统一战线与基层社区的资源对接中缺乏常态化和规范化的渠道。基层社会治理目前主要仍过度依赖政府的资源投入。一方面,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挖掘、动员、整合基层内部资源力度不够,有的基层社区建立的新阶层人士创新服务基地变成一块“空牌子”。另一方面,外部统一战线“条”的资源向基层“块”内部集中下沉过程中,资源流动壁垒难以突破。
基层协商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重流程不重效果。基层社区协商民主实践探索丰富、叫法不一,有恳谈会、听证会、议事会、对话会等,但总体来看是以开会议事为主,并呈现出“一事一议”的工具性特征。
现有实践创新和经验积累有待进一步制度化推广。各地的实践基本都是以个例存在,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处理社会矛盾,却无法有效确立将社会矛盾纳入制度化渠道,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进城市基层治理
依托“党建引领”,将统一战线纳入基层治理顶层设计。统一战线是凝聚共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形式。要充分认识到统一战线在夯实党在城市执政基础中的重要作用,高站位部署,加大统一战线部门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工程中的参与力度。同时,发挥民主党派专项监督特有优势,对基层治理改革实施成效进行民主监督,及时反馈和矫正实施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将多党合作嵌入基层社区治理,发挥民主示范效应,激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合力效能。以基层组织合作共建等形式推进多党合作在基层的嵌入式发展,不仅能为基层协商提供制度供给,亦有利于将基层协商更紧密地纳入到决策和咨询协商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
打通资源对接渠道,构建统一战线基层治理行动载体。在充分挖掘、整合、动员统一战线人才、组织和经济资源参与社区治理的同时,建立健全各类统一战线社区自组织以承接统一战线资源向基层社区的下沉。组建“民主党派顾问团”、“新阶层人士工作室”等扎根社区,在更微观的层面介入社会基层治理。为基层治理提供决策顾问和社区服务,密切了解社情民意,也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参政议政。
加大基层统战工作投入,强化基层统战意识。要广泛开展基层统战委员理论和实操流程培训,对民族宗教工作重的社区配备专业素养更强,经验更为丰富的干部。化基层统战绩效考核方案,界定职责任务范围,根据不同社区街道居民构成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考核。
加强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治理水平取决于制度供给能力。不少值得借鉴的典型经验需要通过系统的总结进行制度化,提高程序性和可操作性。要对各地目前以问题为导向“一事一议”的实践及时进行总结、提升和推广,将行之有效的“个例”固定下来,实现常态化运行。明确不同治理主体的地位和治理流程,细化互动过程等具体规范,降低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
(张安冬,作者单位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