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理论之思,汇大家之言。《理论圆桌会》栏目,紧跟理论热点,关注理论动态。
本期主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如何认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通过以下四个维度来看。
把握一条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纵观世界,在影响国家安全稳定诸多因素中,民族问题一直居于重要位置。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当前,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排除可能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隐患,才能有效团结凝聚各族人民,才能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改进民族工作。
树牢“四个与共”理念——
“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共同体理念表明,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交融汇聚、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这一共同体理念奠定了社会整合的文化基础,保障了各族群众的共同利益,提供了彼此依存的情感纽带,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苦难、化解危机、实现复兴的内在支撑。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重点把握四对关系——
“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握若干重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重点把握四对关系。一是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共同性是主导,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二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四是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不是单选题。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的准确把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着力重点有所不同。革命战争年代,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对内反对独裁统治,铲除民族压迫,谋求民族平等、团结和进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封闭落后面貌,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如何进一步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团结动员各民族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共同奋斗,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时代课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最大限度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