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柱:对民主党派历史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 时间:2018-12-20 点击数: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节点,从民主党派史看中国现当代史,会给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民主党派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作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主党派之所以有今天作为与执政党相对应的“参政党”的政治地位,主要是因为其参与中国共产党联合革命、协商建国和合作治国的历史功绩。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组成联合政府,共同管理国家,推动各项事业和运动的开展。今天有人仍会问:为什么中国的多党合作只能是“1+8”?为什么不能成立新的民主党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因为今天这些民主党派的历史功绩和历史经历是无法复制的。

民主党派的历史土壤与现实基础

周恩来曾说,民主党派“是从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那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底是怎样的“土壤”孕育和推动了民主党派的产生?概括而言:国共两党关系格局的变化是民主党派产生和存在的政治土壤;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在内的社会中间阶层的广泛存在,是民主党派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土壤;民国时期政治思潮的多样化发展是民主党派产生和存在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积极入世的行为取向是民主党派产生和存在的文化基础。

新中国刚成立时,就有人提出民主党派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可有可无”。针对这种声音,毛泽东提出了“一根头发与一把头发”的重要论断,即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还存在,民主党派是联系和代表他们的,因此民主党派发挥的不是“一根头发”的作用,而是“一把头发”的作用。毛泽东这里强调的是民主党派存在仍然有它的社会土壤。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后,又有人提出民主党派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基础的问题。中共通过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从理论上回应和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里,强调的是民主党派存在可以发挥监督共产党的作用。

民主党派是历史留给中国的一份宝贵的政治遗产与制度资源。但这份遗产和资源要怎么用,才能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与作用,理论和实践中有大量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民主党派的自我革新

1945年7月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对”中提出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周期律,不仅可以看做是一个政权的发展规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政党的发展规律;不仅适用于中国共产党,也适用于各民主党派。中共已经清醒意识到新形势下自身面临的“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种自我反思是非常深刻的。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也需要自我审视,自身是否也存在多层的考验和危险。民主党派确实需要向中共学习,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切实增强长期参政条件下民主党派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能力。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