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性地对待“大学生村官”现象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05-11-01 点击数: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全国兴起,其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2005年,北京、四川、江西、福建等18个省区市先后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到 2008年底,全国有9.97万名大学生村官,其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634名,占0.64%;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10721名,占10.8%。20101月底,全国大学生村官达到近20万。针对大学生村官,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许多贡献,被誉为新时代的“知青潮”。虽说媒体上对大学生村官的正面评价铺天盖地,但是,本人认为,“村官”现象中存在的隐忧之处不容忽视。  

第一,身份尴尬、前程茫然困扰着大多数村官。山东经济学院调查团队曾经选取了苍山县车辋镇、南桥镇、卞庄镇3个乡镇的30 名大学生村官、30名村干部和100名村民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中发现,身份尴尬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学生村官,过半数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很难说清”。许多大学生只是把“ 村官”当做减缓就业压力或者提高自己竞争资本的一种方式,没有长久留在农村的打算。大多数人在担任村官期间,积极复习相关知识,为将来考研、考公务员等作准备,有 87% 的人表示将来不会选择在农村工作,只有 13% 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会继续留在农村工作。(《大学生村官还好吗?身份尴尬自己都“很难说清”》,《 大众日报  》, 2010-1-14 2008年,陕西省选聘2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2009年选聘3000名。在他们任期过半之后,在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中发现,有745%的大学生村官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或中立的态度,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学生村官对自己三年以后的发展方向还比较迷茫。(《陕西多数大学生村官期满后发展方向迷茫》,《陕西日报》, 2010-02-08 20107江苏省的第一批村官将任职期满,这些村官是“定向事业编制”身份,每月的工资1500元(扣除保险)。这意味着,3年任职期满后,他们的事业编制与工资待遇都会随之取消。当记者与多名大学生村官交流时,他们都毫不掩饰自己最渴望的目标:考公务员。浙江林学院大学生志愿者队深入浙江10多个县市对200多名村官和1000多名干部群众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超过65%的大学生为编制问题担忧,如果不能明确身份,要真正留下来是很难的;有75%认为,若不能获得编制,村官不会是自己终生职业;有超过90%的村官希望通过考公务员或获得事业编制求得稳定和较高的收入(《大学生暑期调研 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留得住干得好》,《光明日报》 2009-08-05 显然,把大学生村官都转成公务员是不现实的,也违背了选拔村官的初衷。“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这是大学生村官的理想状态,但是要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大学生村官们的个人努力,也需要相关机制保障。很多大学生直言:村官只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跳板,下一站是哪里?他们自己也把握不住。针对这一现象,130日在中组部召开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李源潮同志为大学生“村官”指出了任职期满后的五条道路: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

第二,对大学生村官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按照政策规定,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被聘用后,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这种角色的不明确大大阻碍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他们感觉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职务,干好干差一个样。从各地大学生村官的年度总结报告来看,他们所列举的主要工作业绩是:写总结、列规划、做宣传、搞活动、推广远程教育。真正深入农村,发挥专业优势,为农民谋得利益的很有限。因为大学生村官并不是各项经济项目的直接负责人,要求他们发挥很大作用也不现实。2009年江苏泰州市委组织部会同人事局组织人员针对大学生“村官”思想状态和工作实态,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3份,其中村官487份、村民195份、村干部207份、乡镇干部71份、组工干部43份。关于大学生“村官”到底作用发挥如何?调查结果显示,38.3%的被调查者认为“发挥着重要作用”;54.9%的人认为“多少起一些作用”;3.2%的人认为“起不了多大作用,基本上是摆设”;3.6%的人觉得“不好说”。 (《大学生“村官”,你在农村还好吗?》《光明日报》, 2009-11-26 不少大学生“村官”反映,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事务,一般就安排他们干些打打字、写写报告、送送材料诸如此类的琐碎之事。大学生“村官”,有名无实,他们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碌碌无为,实质成为“高级杂工”,白白浪费了青春时光。

在大学生“村官”们抱怨无用武之地的同时,村支书们也道出了他们的苦衷:并不是不放手让大学生“村官”们去干,而是农村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对情况不熟悉,工作起来反而适得其反。比如,去调解邻里纠纷,对事情的起因、两家的积怨及与其他群众的亲疏关系不太了解,贸然介入,往往会将事情搞得更加复杂。所以,村干部们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主要任务就是熟悉情况,“跟在后面看看、学学”。

鉴于上述情况,本人认为,对于大学生村官现象必须理性看待,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由于大部分村官期满之后照样面临就业问题,所以村官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最终渠道,村官数量不宜过度增长。

第二,严格村官选拔制度,要考虑大学生所学专业,倾斜于以农、林、牧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学科。同时,为了缩短适应农村的过程,尽可能选聘本土的大学生“村官”就近任职,防止和避免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这样也有利于让更多的大学生考虑在农村就业。

第三,改革现行政策机制,完善评价体系,为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创造切实条件。根据相关规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期是2-3 年,任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如果自愿可以续任。因此,要建立适合大学生村官的有效的评价机制,保证编制与待遇,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从而真正解决大学生长期落户的后顾之忧。

第四,在全国推广北京市的优惠政策,切实做好现有村官的就业安排工作。2009年,北京市各级政府更为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任职和就业提供了八项政策措施:一是乡镇增加专项事业编制,选拔优秀者到行政村工作;二是选拔优秀者续聘;三是支持“村官”自主创业,可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四是定向招录基层公务员;五是选拔符合条件的作为社区专职工作者进入社区工作;六是推荐到各类企业就业;七是各区县和各企事业单位积极挖掘本系统和本地区就业资源;八是鼓励考研,享受笔试总分加10分的政策。今年年初北京市出台了一些非常规政策,使2006年签约的首批3年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中共有1792名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占全部任职期满“村官”的92%,尽管北京首批任职期满大学生“村官”就业率达九成多引出了很多话题,也有不少非议,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特殊措施,优化大学生村官实现就业的政策环境,否则就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很大的否面作用。希望北京市的政策能在全国得以推广,切实解决现任大学生村官的顾虑。

第五,媒体对大学生村官的报道要平实、理性,不得过高渲染之处,以免误导许多在校大学生。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