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和更新知识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理应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使命。在传统服务向智慧化服务转型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需主动探索二者融合路径,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发挥文化育人效能。
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二者在目标、内容、功能上深度契合。
在目标维度,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则是要引导各族学生牢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国心、中华魂。二者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高度一致,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在内容维度,高校图书馆收集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典籍以及各学科研究成果,其中蕴含着大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素材。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的“国之大者”,为高校系统挖掘和综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价值坐标,二者形成内容层面的深度融合。
在功能维度,高校图书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通过资源供给、空间营造、活动组织影响学生思想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依托具体实践,依赖教育活动的系统性与持续性。二者在实践中形成“资源供给—实践载体—育人效果”的协同闭环,实现功能层面的有机互补。
高校图书馆可从资源建设、服务创新、空间重构等方面入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职能职责从知识服务向深层次的价值引领转型。
构建“传统+数字”的资源保障体系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图书馆育人实践,要使学生在接触馆藏资源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必然性。这就需要从丰富图书馆资源存量入手,提升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突破单一的学科资源壁垒,构建起涵盖多民族、多文化、多学科的复合型资源体系。
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加大对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文献采购力度,重点收集各民族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传统技艺等方面的特色文献,构建多元、系统的文献资源体系。如,采购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书籍,展现各民族特色的民间故事集、传统音乐舞蹈影像资料等;系统整理各民族历史文献、非遗记录、红色史料等,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馆藏;整合、集纳多学科研究成果,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图谱。
加强数字化建设。拓展校地合作渠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当地的特色文献、古籍善本等进行数字化处理,整合历史影像、非遗纪录片、口述史等多媒体资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数字资源库,实现资源的有效检索与关联推荐。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各民族传统节日进行关联性分析,生成“各民族传统节日交融史”知识图谱,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
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高校图书馆之间以及与公共图书馆、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图书资源共建共享项目。通过联合采购、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丰富资源供给。如,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联合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典映中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成果展阅区”,与人工智能学院共建古籍数字化与知识服务研究中心,推进“广西古籍文库”数字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实体+数字”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20多个民族的立体化文献资源体系。
创新“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有效提升“铸牢”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借助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场景,将传统的“静态传播”教育形式升级为主动式、互动式、沉浸式的“动态生成”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润物无声中根植学生心灵深处。
开展线下主题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定期举办读书月、读书分享会、经典诵读等活动。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图书推荐书单”,鼓励学生分享阅读感悟。开设“中华文化大讲堂”、学术沙龙等,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分享知识、答疑解惑。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并设置互动区域,如,在民族服饰文化展设置试穿环节,并安排志愿者为观众讲解民族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开展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制作体验活动,邀请手工艺人现场传授技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打造线上育人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专栏,设置有关话题,定期推送相关文章、视频、音频等内容,介绍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借助直播平台,邀请各民族师生分享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开发互动式线上课程活动,如线上“铸牢”知识竞赛、主题短视频创作比赛、线上讲座等活动,增强趣味性和参与度。
推动跨校协同服务。联合各地高校图书馆,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共享与服务联动计划。通过云端平台开展跨校联合展览、在线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各高校师生的文化交流。如,组织东中部地区高校与西部地区高校学生开展“云端结对”读书活动,共同阅读“铸牢”经典书籍、分享感悟,增进跨区域交流。
打造“物理+虚拟”的空间育人场景
高校图书馆作为师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是高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要强化技术支撑,打造“物理+虚拟”的空间育人场景,不断拓展“第二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以文化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优化物理空间布局。打造全环境育人场域,在图书馆公共区域融入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通过空间装饰、展品陈列等方式,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以及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如,设置民族团结文化墙、交流角,为学生提供了解知识、增进交流的场所;设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专区”,陈列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相关文献,结合实物展览,讲述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故事。
构建虚拟文化空间。依托图书馆网站和移动客户端,打造“云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设置“文化百科”“故事汇”“交流圈”等板块,学生可在虚拟空间中浏览文化资源、参与话题讨论、分享作品。借助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数字化体验资源。如,开发“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云端线路,让各族师生在“云端”沉浸式观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场景。利用元宇宙技术,搭建虚拟学术报告厅,举办跨校、跨区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云论坛,突破地域限制,扩大“铸牢”教育的影响力、覆盖面。
(作者单位:程诚,海南医科大学;蒋建军,海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