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维权论坛

不要再沉默--从心理学视角浅析女大学生性侵犯问题(陈景红)

不要再沉默--从心理学视角浅析女大学生性侵犯问题(陈景红)

摘 要:随着近年来女大学生遭受性侵犯的报到日益增多,女大学生性侵害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性侵害行为不但影响女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其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以心理学为视角浅析女大学生屡遭性侵的原因及受害后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性侵的防御策略,以期为女性维权提供帮助。
关键词:女大学生;性侵犯;原因;心理;对策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大学校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落。作为大学校园中不可或缺的青春元素,女大学生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然而,由于近期不少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大学生频频遭到各种性侵犯,甚至是致命伤害,在校女大学生的性权利再次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些女大学生,由于年轻,往往不知道如何在紧急关头运用恰当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受到伤害后心理会遭受重大伤害。因此,关注新时代女大学生在遭受性侵犯以后的心理状况、及时帮助她们走出心理阴影至关重要。
一、女大学生遭受性侵犯的心理诱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女大学生都有可能受到性侵害,只要性犯罪还存在,每个女性都是潜在的被侵害人。从女大学生遭到性侵害的情况来看,侵害形成的诱因有些是出于社会上存在道德败坏的不法分子或治安管理不严等客观因素,但有些原因与被害人某些可能遭致性侵的心理特点有关。其中与女大学生自身相关的心理特点包括:
(一)炫耀心理
有的女大学生言语放肆,行为轻浮,衣着暴露、性感,浓妆艳抹。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女性穿着过分暴露、大面积裸露皮肤会激起异性对她们进行性试探和性接近,从而诱使犯罪人对其施加性侵害[1]。因为女性过度暴露躯体,客观上会不同程度地刺激男性的性欲,激发的程度不同,诱发的侵害结果也不同。一般来说,刺激的程度愈深,被侵害的可能性也就愈大,被侵害的程度也愈严重。
(二)享乐心理
一些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刻苦学习,讲究吃穿、贪图享乐,当经济供给不足以满足私欲时,往往寄希望于找有钱有权的男友上面。这种不良心理一旦被不发分子觉察,他们就会投其所好,通过购买首饰、衣物、化妆品、给予金钱等方法引诱女大学生。如果这些女性没能抵制这些诱惑,他们很容易陷入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使自己陷入被害的境地。
(三)侥幸心理
一些女大学生因思想麻痹、疏忽大意,缺乏应有的警惕性,认为在校园里或是在人多的公交车上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以致于缺乏基本的防范心理,对危险缺乏警惕;还有一些学生明知在夜晚校园里的某些隐蔽入口曾是案件发生地点,单人行走有一定的冒险性,但为了抄近路节约时间,侥幸认为偶尔一两次,遇害机率小,坏事不可能都被自己碰上,硬是冒险夜行,一旦受害,后悔莫及。
二、性侵犯受害者的心理发展过程
根据国外学者Doerner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性侵犯受害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冲击期、退缩期和重建期[2]。在冲击期,被害人多不相信被害事实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对自己充满自责,认为是自己做了不好的事而遭受的惩罚。整日被恐惧、无助、绝望甚至报复情绪笼罩。在该阶段,受害者如果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很可能会出现自杀、自残等自我毁灭行为。性侵发生一段时间之后,受害者的心路历程就进入退缩期。在该阶段,被害人开始平复情绪,对被害事实的反应由强变弱,开始逐渐接受被害事实。但该阶段,冲击期和退缩期会不断交替出现,受害者被焦虑、恐惧等各种负性情绪缠绕着。有时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她们可能会将自己封闭起来或改变日常的行为方式。随着时间的过去,伤害事件对她们的影响会逐渐减弱,但此阶段受害者仍可能出现自残行为。在重建阶段,被害人逐渐从痛苦经历中走出,对外界环境不再那么敏感。虽然受害经历也会不时浮现在脑海里,当事人也能很清楚的区分过去和现在。但要让受害人回到以前的生活状态已经不可能,有些被害人可能会通过改变环境等方式重新建立新生活,与此同时家人的支持以及当事人的生活信心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女大学生遭受性侵犯后的心理特点
西方学者对于女性遭受性侵犯有过这样的表述:“不象寻常的抢劫,性犯罪从牺牲者那夺去的是一些特别隐密并且是无可替代的东西,他不光是掠夺了一位女性的身体,而且还蹂躏了她的灵魂。[3]”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将女性的清白、名节看的尤为重要,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很多女性受害者事后选择不报案,但心理往往因受到重大刺激而产生强烈的痛苦体验,并长期经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女性在遭受性侵犯后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
(一)羞辱心理
这是多数女大学生被害人的心理。她们由于深受封建社会贞操观念的影响,把个人贞洁名誉看的高于一切,认为自己遭受性侵犯,仿佛是一种不能见人的耻辱,甚至是一场令人难以承受的灾难,自己的一生都被犯罪分子断送。并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不干净的女人”,担心影响今后的恋爱、婚姻及个人的发展。因此,被害人常有一种羞耻感、自责感,害怕遭到社会的误解、嘲笑、歧视和指责,自信心减退,变得自惭形秽。
(二)恐惧心理
女性被害人因遭受性侵害,生理上遭受严重摧残,心理上受到强烈刺激,时时处于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她们的正常的生活被打乱,晚上甚至白天都不敢出门,性格变得较为内向,不敢同他人交往,害怕会重新遭到他人伤害或犯罪行为人的报复,更为严重的是性侵犯的发生会增加女性对异性的厌恶和恐惧,使她们生活在恐惧、怀疑和压抑之中,加上人有想象的禀赋,不快的想象很有可能使她患上“男性恐惧症”,以致严重影响她对整体男性的看法。
(三)绝望心理
女大学生被害人中,有不少人在心底把传统的贞操观念看得很重。当她们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作为女人最宝贵的东西时,感到自己的婚姻、命运等也都随之毁了,未来对生活的憧憬也都化做泡影,因此感到绝望和痛苦。此外,某些严重的性侵害行为更可能使部分被害人感到个人力量和自我控制能力丧失,进而陷人一种极端绝望和无力自卫的境地。
(四)自暴自弃心理
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尤其是高学历的女大学生被害人很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所承受的来自外界的压力也要比其他群体大很多。在这种高压情况下,受侵女大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转变,再加上周围人的指指点点,其本身原有的已成为“不洁女人”或“坏女人”的歪曲观念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因而某些受害者可能在性生活上放纵自己,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甚至在不法分子的保护和控制下加入色情行业,真正成为“坏女人”。
(五)报复心理
部分女大学生被侵害之后,陷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屈辱之中,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犯罪分子一手造成的,不但让自己身心倍受伤害,还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会让受害者产生报复心理,对犯罪分子本人或其家属、甚至无辜者实施报复行为。
(六)代偿心理
对于部分被害者来说,被害事实已经产生,再追究对于自己的贞操来说也是于事无补,因此对于性侵事实采取私了的方式,被动接受或主动提出各种条件要求。这样被害人在性侵行为中遭到的损失从其他方面得到了利益代偿,心理获得了平衡,因而遭遇性侵犯不报。
四、女大学生性侵犯的防范策略
无论何种性侵犯都会给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为了保护女大学生的合法权利,我们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种性违法、性犯罪活动;另一方面要采取适当的对策增强女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一)要自尊、自强、自爱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要树立自尊、自强、自爱的形象。女大学生由于相貌好、学识高、气质佳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亲睐的对象[4]。这就提醒我们在面对某些异性的不礼貌、不尊重行为或言语,要保持警觉,不卑不亢,及时拒绝不适当的交往方式。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帮助,不贪小便宜,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公众场合,注重使自己的言谈举止文明得体;穿衣优雅大方,不穿过分薄、露、透的衣服,以免给人以随便、轻浮的感觉。
(二)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
对于宿舍、浴室、厕所等女大学生经常聚集的地点,学校方面首先应保持这些地方硬件设施的完善。如在宿舍阳台及窗户外面需安装合适的防护设备,必要的话还可以在宿舍楼周围安装摄像头,不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此外,对于学校各个进出口,尤其是一些较隐蔽的进出口要加强巡逻。对于已经发生的性侵案件,学校方面要及时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严惩犯罪分子。
(三)学会适当的自卫措施
当遭遇性侵犯行为时,我们要沉着冷静,根据不同的情形,采取合适的方法以有效保护自己。首先,对于不法分子的无理要求,我们要勇敢拒绝,义正言辞的回击,避免表现出胆小怯懦的表情。当犯罪人带有刀、棍等凶器,周围又人烟稀少时,被害人要尽量与犯罪人周旋,不要与之发生剧烈冲突,以拖延时间分散犯罪人的注意。与此同时,还要记清楚犯罪人的外貌特征,尽量留下犯罪证据,尽可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被害事实已经发生后,被害人应该迅速离开案发现场,在安全区域及时报警,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尽快抓获犯罪人。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女大学生可以随身携带一些自卫小工具,例如防狼喷雾剂、电击式手电筒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这些小工具落入不法分子的手里,以免给自己带来额外的伤害。
(四)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通过对受害者进行精神上的慰藉、开导、疏通,将痛苦情绪发泄出去,鼓励其树立信心,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心理咨询中,对受害人进行治疗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方法是采用倾听手段,让被害者尽情倾诉心里的愤恨,不满,委屈,释放消极情绪,减轻心理受伤感受。此外,开放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也是常用的方法。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不少受害女性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将自己的受害经历公之于众,缺乏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勇气,因此开设心理援助热线,通过间接地人际交流,使被害者放下戒备,及时接受心理治疗。
女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同时关注大学校园的安全建设,充分保障女大学生的人身权利,让这一群重要的人才资源用她们的聪明才智更好的服务社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增添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龙玉婷. 女性被害人心理及被害防范对策[D].贵州民族学院,2010
[2]香港关注性暴力协会:《强奸被害人的心理历程》,《中国妇女报》,2002-4-8.
[3]姜声莲. 浅谈遭遇性侵犯不报的女性被害人心理[J]. 法制与社会,2013,19:181+184.
[4]秦红兰,周新文. 女大学生如何防范性侵害[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0: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