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心灵百科

【心理知识科普】助力考研,你得会科学休息!

发布时间:2022-12-21  点击:

考研在即,相信不少同学都在抓紧最后的时间冲刺复习。但是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种问题:学习的时候,总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休息的时候又总感叹时间太短,总会想着:“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天的复习任务然后早早休息,明天好有精神继续投入战斗。” 但一夜过去,早晨起来却又觉得一直没有放松下来,身心仍然很疲惫。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科学的休息方法


“休息”并不单单等同于长时间的睡眠、娱乐, 这样的休息方式或许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短暂的心情愉悦,但在这期间我们的大脑仍然在不断接收碎片化的信息,注意力资源不断被消耗,达不到科学、有效的休息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休息呢?想要科学、有效地休息需要更好的时间与精力管理模式。科学有效的休息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睡眠、娱乐或者刷app,而是尽可能协调各种生活项目的时间,比如半个小时的午睡,适当的运动,适当的社交,适当的娱乐活动等等。当然,在休息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每天久坐长达8个小时的我们要如何做到快速恢复精力,不再感到疲惫不堪,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图片

01 关闭感官

我们在生活中无法得到良好的休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休息期间仍旧有外界的繁琐信息不断进入我们的大脑,为大脑增添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学会关闭感官,意思就是关闭对外界的感知,屏蔽新鲜信息,强迫大脑进入对内状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沐浴时我们的感官都被封闭,接受不到外界的新鲜信息,身体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大脑就会被迫从“外界”转为“内在”挖掘信息。因此白天想不到的,往往能在洗澡时获得灵感。除此之外,听音乐、冥想都是行之有效的关闭感官的好方法,可以使大脑得到真正的放松,以此达到科学有效的休息。


图片02 大脑换挡

对于脑力工作者而言,交替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就相当于休息。人的大脑皮质上有一百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不同的功能区。变化工作内容能够使大脑的兴奋区域改变,从而让原来的区域得到休息,换脑做不同的事,就是让大脑不同区域轮换休息。因此,及时交换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能够保持大脑活跃度。

我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需要尽可能避免过长时间的脑力劳作,在完成任务的间歇停下来放空大脑,整理思绪,阅读相关材料,做做运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图片

03 制造抽离感

科学有效休息的另一方法就是制造抽离感。顾名思义就是要我们脱离循规蹈矩的生活,让自己从熟悉的状态当中解脱出来,除了一日三餐和每日的学习任务之外,再去做一些新鲜的事情,比如环校园骑行、读一本没看过的书、和陌生人聊不同的话题。打破常规事件,偶尔换换空间,让大脑获得全新的体验,这样一来就犹如给自己注入一剂兴奋剂,使得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图片

高效的产出很重要,但高效的休息更重要。只有保持高效的休息,让我们的身心保持足够的健康,我们才更可能持续地去产出和创造。学业上的压力与挑战会使人身心紧绷,保证科学有效的作息就显得愈发重要。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期内容掌握科学的休息方法,从而获得充足能量,在研究生考试中考出理想成绩!


上一条:【心理加油站】睡前学两招,考场心理调适! 下一条:【心理加油站】学会和孤独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