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不仅是对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举措。全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解决好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与需求匹配问题,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均衡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源泉。
准确把握文化工作正确方向。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在深刻理解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关系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创新举措。它是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将文化资源中的精品内容高效、直接地输送到基层。这一举措既强调文化资源质量,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又重视文化资源供给方式,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可及性。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一方面要注重打破层级壁垒,确保优质文化资源更加高效地触达基层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优质文化资源引领价值、丰富精神、激发创新的作用,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赋能。
丰富优质文化资源内容供给。提供内容多样、覆盖全面的优质文化资源,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基础。一是贴近群众生活,培育特色品牌。联动社会各界挖掘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策划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推陈出新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扩大影响力。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焕发新生。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将古籍、文物、名画等优质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组织群众易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三是落实文化设施“最后一公里”工程,确保文化设施覆盖每个社区,提升文化服务的可达性和便利性。例如,构建“区级总馆+镇街分馆+村居读书驿站”三级阅读服务体系,保障居民能轻松享受阅读。四是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能力,为群众提供免费多样的数字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广泛覆盖和便捷获取,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
健全文化资源供需对接渠道。加强文化需求与供给对接渠道建设,是解决文化供给与基层需求不匹配问题、实现优质文化资源高效配置的关键。一是多元征集需求,构建双向互动的对接机制。文化供给方应根据群众需求,灵活调整服务内容和形式,确保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基层需求相契合。二是创新供给模式,实现精准对接。推广“菜单式”供给,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资源选项,让基层群众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点菜”;针对特定区域或群体的需求,实行“订单式”配送服务;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文化活动的预约功能,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实施差异化配送策略,根据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配送方案,提高文化资源配送的满意度。
运用数智技术提高服务效能。数智技术是提升优质文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加强数智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是提高优质文化资源管理和利用效能的重要途径。一是建立“文化+数智”创新服务模式。依托先进数智技术,汇集公共文化机构的藏品、展览、活动、演出等资源,支持信息发布、需求反馈、服务预约等功能,提供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读好书等服务。二是利用数智技术实现精准供给。将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知识图谱等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场景有机结合,帮助群众获取更个性化、交互化、智能化的文化服务,精准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三是借助数智技术加强管理和评价监测。公共文化机构应积极引进智慧服务系统,系统管理各文化场馆线上线下文化资源,科学掌握文化场馆线上线下运行实时数据,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调度与服务评价监测。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文化人才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有效下沉到基层的关键力量,提升基层文化人才的业务素质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足基层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一是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升基层文化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实施“基层文艺人才扶持计划”,培养一批熟悉基层生活、具有创作活力的文艺工作者。二是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服务基层,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工作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借助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激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为基层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