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学院领导,各位师长,学弟学妹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1994级的胡春民,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第一届本科,不过当时还叫图书情报学系。转眼间,我们已经毕业27个年头了。尽管后来我又读了两个大学,并换了专业,但我始终对外人说,我的母校是郑州大学,专业是图书馆学。在我的心中,能称得上“母校”的只有郑州大学。大学四年是人生最宝贵、最难忘的时光,那里沉淀了太多的青春记忆。
尽管有岁月的风吹雨打,但恩师们的音容相貌在我脑海中还相当清晰。
图书馆学专业的启蒙课是崔慕岳老师的《图书馆学概论》,大家都爱上他的课,生动活泼而又有深意。除了传道授业之外,他曾经说每年都攀登一座高山,名曰“慕岳”,检验一下自己的身子骨。崔老师的攀登精神对我影响很大,后来,我也养成了长跑的习惯。
柯平老师给我们讲《博弈论-囚徒困境》,我也不知道柯老师为何要给我们讲这门课,但后来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生也读了相关专业,甚至一度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不能不说这不是柯老师的影响。
给我们讲授法律基础课的老系主任侯主任,印象当中是北大毕业的,严肃而认真,当时我甚至不理解,学图书馆专业为何要上《民法》《婚姻法》,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明白,系里的通识教育理念,对我们后来的工作学习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帮助和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脑才刚刚开始起步,计算机大部分还都是286的,好像1998年我们毕业的时候,建工学院才购买了最新一批386机型。但是,当我们系从图书情报学改为信息管理系后,系里非常重视计算机教育,开设了DOS系统、BASIC语言等现在看起来非常ABC的计算机课程,对了,我们还开设了高等数学(微积分)。应该说,我们是文科院系当中最早接受电脑普及教育的一届,这对我们后来迎接波澜壮阔的互联网信息革命,放眼看世界、看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前,手机还是“大哥大”,寻呼机才刚刚面世,教室和宿舍里也没有电视机。所以,我们的大学生活并没有后来的学弟学妹们那样丰富多彩,可以玩电脑、打游戏。但金水河畔的旧书报市场、校园里的读报栏等则成为我们打发时光的驻足地,东南亚国际金融危机、朱镕基推动的国企改革、加入关贸总协定等国内国际新闻,都是从读报栏中得到的。
其实,我们最盼的还是周末在小礼堂放映的电影,两块钱两部电影,一部国产片,一部境外片(包括港片),那是我们最奢侈的精神大餐。
到今天,我还能如数家珍地讲述我的大学生活细节,足以说明郑州大学在心中的地位,在灵魂中的印记有多么深。
后来,我们来北京求学工作、结婚生子,虽然回去的次数少了,但一直都在关注着母校的信息。郑州大学合并郑州工学院、河南医学院成为新郑大,并成为河南唯一211工程大学,我们为之振奋!信息管理系升级为信息管理学院,并设置了硕士点、博士点,我们为之鼓舞!
郑州大学从中原路搬到郑州西郊,虽然校园变大了、楼变多了,但在我们心中中原路的郑大才是我们的郑大。在京的我们,郑州大学,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的“乡愁”。
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见证并参与了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北京校友会的成立。这不仅是我们对母校“乡愁”的移植和嫁接,更是全体在京校友助力母校更上层楼的台阶。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真诚希望能为母校做点什么,成为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终身义工!
最后祝母校,越来越好,从卓越走向辉煌!谢谢大家!
(信件来自郑州大学1994级胡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