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老师们、校友们、同学们:
大家好!值此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四十周年院庆之际,我虽远在深圳,但思绪却早已跨越山海,飘回到那片承载着青春记忆、镌刻着韶华岁月的郑州大学校园。作为一名从黄河之滨走出的郑州大学学子,无论身处何方,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永远是我心底最温暖的的港湾,是我成长路上最坚实的依靠。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原名图书馆学系,我是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专业的首届学生。犹记得初入校园,图书馆学这个名称让我既感到陌生又充满敬畏。我的父亲是一名水利工作者,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水文测量、工程设计等知识。在进入图书馆学专业学习之前,我一度简单地认为图书馆学就是图书整理工作。直到第一节课,崔慕岳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揭开了这个专业的神秘面纱——这是一门关于“知识”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知识的组织、存储、检索和传播的规律。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门学科与水利学一样,都是在构建社会运转的基础性工程,只不过水利学治理的是水资源,图书馆学治理的是知识资源。
在郑州大学求学的岁月里,我系统学习了图书馆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文献检索等课程,犹如一把把金钥匙,为我开启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那些恩师们言传身教的点滴,那些与同窗激烈探讨的时光,那些在图书馆挑灯夜读的日夜,都成为我青春最珍贵的印记。特别难忘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指导老师代根兴老师的专业指导、耐心点拨,从选题到框架,从资料收集到论文撰写,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老师的心血,这份严谨治学的态度成为我日后工作的标杆。
毕业后,我带着郑州大学赋予的知识积淀,从河南奔赴深圳、从基层迈向领导岗位,始终践行“求是 担当”的校训精神。在经济战线、民生服务等多领域的深耕实践中,我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图书馆学专业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构建,更是系统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的底层重塑,让我在工作中逐步树立起鲜明的“服务导向”意识,工作模式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的背后,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践行,更是图书馆学专业思维在公共服务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多年来,我虽身在南海之滨,但始终心系中原大地,致力于积极推动所在工作单位与家乡在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合作,促成多项产业对接项目。这种“桥梁”角色的发挥,离不开郑州大学赋予我的家国情怀和开放视野。
如今,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迎来了四十周年院庆,我无比自豪地看到,学院在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学科建设筑牢根基,构建起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精耕细作,培育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教学设施迭代升级,打造了智能高效、功能完备的学习空间;师资队伍聚贤引能,建设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团队;学术交流开放包容,搭建了多元互动、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这一系列成果,共同为莘莘学子搭建起高质量的学习与成长阶梯,让母校成为孕育梦想、绽放光彩的摇篮。
值此院庆盛典,衷心祝愿母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再创辉煌,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栋梁之才;感恩老师们春风化雨,您们的教诲是我们永远的财富;期盼学弟学妹们珍惜韶华,在郑州大学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无论走得多远,郑州大学图书馆学人的身份永远是我的骄傲;无论身在何处,我的心永远与母院血脉相连。愿母院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愿图书馆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信件来自郑州大学1985级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