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很多同学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有一定的认识,在咨询时常常有同学让我们帮忙评估一下自己最近的某种行为有没有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或者需不需要吃阻断药。最常见的就是在酒精作用下跟感染状况不明的人发生了一夜情或商业性行为。今天就跟大家谈谈HIV感染风险的问题。
在我国,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与HIV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或共用注射器及其他注射设备传播。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以不安全性行为为主,男生感染数量多。
在未采取安全套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性交(包括阴道交、肛交、口交等)中,会因为接触对方的精液、阴道分泌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极端情况下,性交中如果有皮肤黏膜破损,也会通过接触对方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
过量饮酒或滥用新型合成毒品(精神活性物质)会间接导致这些风险,因为酒精和其他药物会降低人们的自制力,使其容易发生不戴安全套的无保护性行为。
感染HIV的风险因暴露类型或行为(如共用针头或不戴安全套发生性行为)而有很大差异。一些HIV暴露比其他暴露具有更高的传播风险。对于某些暴露,虽然传播在生物学上是可能的,但风险非常低,以至于无法给出准确的数字。但即使是相对较小的风险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并导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终生高风险。
以下行为会增加性传播风险:
1.性伴侣越多,感染的危险越大。
2.感染性病后容易造成粘膜破损,增大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的几率,因此患有性病也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3.男性同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风险高。男性同性性行为常常采取肛交的方式,肛门皮肤黏膜易破损出血,相比异性性行为方式更容易造成艾滋病病毒的侵入和传播。
当你与一个人发生性关系时,其实是在无形中与他/她的性行为历史发生关系。艾滋病病毒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网状链条式传播。新交往的两个人,只有做了健康体检后证明都是健康的,然后两个人彼此忠诚,保持二人之间的闭环,才是安全的。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大量的病毒从携带者体内排出,必须处于能存活的条件下,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有足量的病毒进入健康者体内,才能构成传播,使人体受到感染。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条件如下:
●排出:要有艾滋病病毒从感染者体内经体液排出。
●存活:随体液排出的病毒必须处于能存活的条件。
●足量:存活病毒的数量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
●侵入:病毒通过某种入口进入到人体内。如皮肤、黏膜(生殖道、口腔等)有破损时,性交时,等等。粘膜破损有时难以觉察,但艾滋病病毒可以潜入,造成感染。
在发生性行为时,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自我保护。
一是使用安全套。首先安全套要在保质期内,且质量合格。不合格的安全套容易破损,无法起到保护作用;另外还需正确佩戴并全程使用。
二是如果发生了无保护的性行为,且不确定对象是否为HIV感染者,应在72小时内采取暴露后预防阻断艾滋病病毒传播。暴露后预防越早越好,最好在暴露后的2小时以内开始服药,或尽量在24小时内开始,不要超过72小时,并且要持续服药28天。在阻断治疗期间,一定要每天定时定量服用药物。服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恶心、疲倦、头痛、腹泻等症状 。千万不要因为这些不适就中途断药,有可能会影响阻断效果。
暴露后预防用药,是发生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后不得已采取的紧急补救手段,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也不是百分百成功,依然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暴露后预防用药并不是鼓励大家有恃无恐,而是要牢记预防性传播感染HIV最根本的措施:减少高危性行为,在不知晓性伴是否感染HIV的情况下,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是最安全、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
有的朋友刚刚发生了无保护的性行为,非常恐惧和焦虑,希望马上确认自己是否感染。事实上从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清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来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个时间称为窗口期。窗口期短的2-3周,一般是3个月,最长可达6个月,平均45天。所以发生高危行为后即便被感染了,也不可能马上检测出来。窗口期,血液中检测不到HIV抗体,但有很强的传染性。
HIV检测的适宜时间是发生高危行为3周后尽早检测。如果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结果呈阳性,也不能确定感染,还应尽快进行确证检测,确认检测阳性才可以确诊感染。早诊断,早治疗,才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再提醒大家,“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是说说而已,不管某个风险行为的感染概率从群体统计上是大还是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感染和不感染两种可能,风险要么是1,要么是0,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风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