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生

战“疫”期间线上教学优秀课程团队风采系列展二

2020年05月24日  浏览次数:

02-当最大特点变成最大困难——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初步--空间建构课程”教学团队案例

一、教学团队介绍:

刘洛微、张彧辉、张帆、张颖宁、徐维波、林晓妍、罗丁、马文斌、白璐 9位老师

二、课程特点简介

《空间建构》课程是面向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大类授课的基础性课程。本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全程通过制作实体模型,以此研究空间及其形式的生成和发展问题(一般为期8周的课程最终成果模型9-10个,而不断修改和探索试错的草模多达4-10倍以上)。课程特别强调对实体模型进行直接操作和观察,通过教师的现场引导和纠错,不断探索及时观察并修正结果。

三、最大特点变成最大困难

本课程从2020/2/9-4/9。因为疫情原因,本课题的最大特点变成最大困难,面临颠覆性挑战,如下:

1、学生在家,缺少模型材料、制作工具和绘图工具,快递中断,需要更多时间。

2、学生对模型的观察、修改和展示工作需要先拍照和照片,然后制作ppt展示。照片表达从课程末端变成一个前提性工作。

3、教师对学生模型实操、观察引导的直接互动变成对着屏幕完成。老师语言表述和学生理解不匹配,沟通困难进程缓慢。(图1)

(图1:一组学生正在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模型。)

四、积极应对,强力实施。

在这种条件下,原有的教学互动被完全阻断。本教学团队提前判断,反复研究讨论,进行强有力的教学组织:

1、调整授课计划。在正常阶段前加入1.5周《案例分析》过程,使学生有时间购买模型材料,并通过实例角度分享形式和空间的实操方法。

2、端正态度,因地制宜。一方面,空间质量和操作方法不能因为材料的简化而降低要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日常易得材料制作模型,比如用胡萝卜代替泡沫块体,用复印纸、包装箱代替卡纸板,简化模型材料和工具。(图2)

(图1:课程初期,学生用胡萝卜、包装箱、包装纸制作模型。)

3、强调专业能力素质和工作习惯培养。

1)照片表达成为沟通桥梁。变“所见即所得”为“所拍即所见”,强调拍照的重要性。照片不仅仅作为成果的最终表达,更成为学生发现空间、观察角度和空间质量的考量。学生模型质量和照片质量明显进步,沟通效率提高。(图3)

2)逻辑性思维能力。虽然缺乏现场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是教师们尝试用逻辑性思维指导模型操作,使学生在大量的形式操作中的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方向,避免重复性和漫无目的尝试(图4)。同学们也会形式美的理解从单纯感性到与理性结合。

3)阶段性成果整理。

我们还非常强调阶段性成果及时整理。这使学生不再最后突击,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

(图3: 照片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成果的优化,更是互动的前提。)

(图4: 尝试用逻辑性思维以弥补无法现场实现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图5: 上课和讲评过程中,教师正在尝试为学生整理思路、修改图纸)

4、灵活多变的网上评图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四阶段四次评图,分别采用4种不同评图方式——教师个别推荐,学生汇报;教师详细、细致地示范讲评,学生围观;推荐结合抽签分组讲评;全部答辩。这样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学生相互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分享到来自不同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图5);而教师之间教学及时、多角度讨论和总结,工作结构有序。

2)课程终期答辩邀请请到4位外校评委,分别来自南京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以及5位校内专业评委。他们精彩的点评和讨论带来了教学的新思路和新观点。这些也在原先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图6: 超级豪华版课程评委: 9位课程团队教师和9位校外校内评委)

五、总结:

因为疫情原因,“建筑初步——空间建构”课程的最大特点也变成最大困难。教学团队端正态度,因地制宜,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能力素质和工作习惯培养,特别是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表现力。灵活的网上评图,更清晰、更具示范性,也为今后的课程带来了新思路。

上一条:战“疫”期间线上教学优秀课程团队风采系列展一                 下一条:战“疫”期间线上教学优秀课程团队风采系列展三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 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