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张宁学术档案

发布时间: 2005-11-10

宁,男,祖籍山东菏泽,196010月生于广西南宁,曾先后就读于郑州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 文学 博士学位。曾为公务员,后长期担任学术期刊编辑,1994年为副编审,2001年为编审,曾任《郑州大学学报》副主编。2002年转评为教授,现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曾出版《生活的发现》、《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鲁迅与左翼》等著作,先后在《新华文摘》、《文史哲》、《天涯》、《文艺研究》、《上海文学》、《读书》、《中国出版》及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评论、随笔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合作主编学术期刊《新文学》(17期)。曾获评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优秀编辑(1994)、首届河南省优秀中青年(期刊)编辑(2001)、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06)等。

主要论文2000年以来):

《公众期待与文学的内部秩序》,《新华文摘》2007年第13期,原刊《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

《“转”而未“变”——关于鲁迅“向左转”的深层分析》,《文史哲》2007年第2期,《高校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2期摘编观点

《互联网时代的欲望呈现与意识形态生产》,《南方文坛》2007年第1期,人大《文艺理论》2007年第6

《“内敛了的希望”或消失的“萤火”——论左翼文化界1948年有关鲁迅“转变”问题的一次讨论》,《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底层”与纯文学:两个不相关事物的相关性》,《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文艺理论》2007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摘编观点

《“竹内鲁迅”的中国位置》,《天涯》2006年第6期,人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日本?中国?世界--竹内好再考と方法論のパラダイム転換》

《作为媒介的竹内好与中国现代传统》,《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

《走出弥达斯逻辑——关于“祛左翼化”与“历史本质论”》,《新华文摘》2005年第12期,人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原刊《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

19762000:鲁迅“向左转”问题的当代回应》,《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社会科学报》2006.8.17摘编观点

《海滩遗贝:主帖与跟帖——河南诗人网络诗歌点评》,《莽原》2006年第1

19361941:两种焦虑--左翼文化界关于鲁迅思想转变讨论的历史考察》《新华文摘》2005年第17
《内部的全球化及知识状况》,《文艺研究》2005年第6
《论都市文化的灵魂》,《河南师大学报》2005年第1
《令人迷惑的先锋》,《湛江师院学报》2005年第4
花边文学事件与两种民族主义》,《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
《一个撒谎故事的流布、变异与改写》,《文史哲》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文艺理论》05.2
《简论墨白的小说世界》,《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
《一个伪命题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学茶座》第9辑,2004
《评蓝蓝的诗歌<短句>》,《诗探索》2004年第12合期
让一个我变成那无数个我” --关于李洱长篇小说<花腔>》,《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
《当代文学观:悄然的转变》,《开放时代》2003年第5
《论混合的游戏》,《新文学》2003年第1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死亡与永生》,《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月版
《莫白小说的社会学》,《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
《永恒的剧场诗人》,《评论》2001年第3
《时代、精神与诗人的自我叙述--90年代诗歌个案研究之一》,《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01.10
《论学术性杂志的改进思路》,《出版发行研究》2000年第6
《责任感的秘密》,《莽原》2001年第4
《论永恒之永生》,《评论》2001年第3
错位的故事》,《上海文学》2001年第3
《论儿童文学中的两种叙事模式》,《中国儿童文学》2001年第3
《论货币的非货币性、宗教性和非实用性》,《经济经纬》2001年第3
《谁去谁留及非选择性》,《名作欣赏》2001年第1
《这个日子、这个事件与我们》,《读书》2000年第7
《我们的现在现代》,《上海文学》2000年第7
《精神分析概念演变的文化意义》,《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
《这个日子里的一次自我发现》,《评论》2000年第2
《威尼斯商人的圆圈》,《河南师大学报》2000年第3
《阐释:后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阿Q》,《文史哲》2000年第1
《猜度<消息>》,《评论》2000年第1
《言论的权利与代价》,《青年思想家》2000年第1
《在两个和谐的尺度中积极生活》,《东方早报》 2004 4 8
<我向总理说实话>刺痛着我们的良知》,《中国青年报》 2003 1 30
《叙事的逻辑》,《南方周末》 2001 3 1
《我们的视野有多宽》,《南方周末》 2000 3 31
《超市·自由主义·身份问题》,《南腔北调》2000年第2
《带伤的黎明和不带伤的黑暗》,《中国图书商报》199911

 

著作:

《生活的发现》(批评文集、独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8

《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鲁迅与左翼》(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

《市场经济与文学定位》(多人合著),天津社科出版社19984

 

主编:

《新文学》第1 ,大象出版社20038

《新文学》第2 ,大象出版社20043

《新文学》第3 ,大象出版社200412

《新文学》第4 ,大象出版社20056

《新文学》第5 ,大象出版社20062

《新文学》第6 ,大象出版社200610

 

科研项目:

“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          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6

“鲁迅与当代文化的渊源关系”    主持        河南省教委社科项目(1996

“九十年代河南小说研究”        主持        河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2000

“新文学史中的文学豫军”        参加        河南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02

 

上一条:《诗经》亲情诗的文化蕴含与文学母题
下一条:李之亮学术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