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张云璈生平著作考述

发布时间: 2005-05-25

    张云璈是生活于乾隆、嘉庆之间颇有名气的一位诗文作家,亦是一位当时较为重要的选学研究者,所著选学专著《选学胶言》颇有探讨述评的价值。只是时过境迁,今日学者对其已多不甚熟悉,或误认为其为明代人[1][372],或对于其生卒年说法不一[2][373]。故先考述其生平。关于张氏生平,清代资料有姚椿《湖南湘潭知县张君墓志铭》,收于其《晚学斋文集》卷八;《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清儒学案小传》卷十一。由其得知,   张云璈,字仲雅,一字简松,先代本为浙江海宁陈姓,入继钱塘(今浙江杭州)张姓,遂为钱塘人;其父为兵部右侍郎张映辰,其舅为大学士梁诗正,其外舅为大学士嵇璜,“以三党门第之盛,得交当世名流。故闻见博洽,淹贯群书”[3][374]。为乾嘉考据学者梁玉绳、梁履绳二人之表叔,又年龄相当,多有唱和之作。又“夤缘与卢文弨、赵翼、王鸣盛屡有唱酬”[4][375],其三人皆为当时著名学者,赵翼又为当时著名诗人。张氏又曾献诗于诗人袁枚,为其所称叹。张氏《简松草堂诗集》、《蜡味小稿》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前者收录其自十九岁(乾隆三十年,1765)至五十九岁(嘉庆十年,1805)间之作;后者收录其自六十一岁(嘉庆十二年,1807)至七十二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间之作。
    张云璈在二十四岁时(乾隆三十五年,1770)中举,颇称顺利。然此后十次参加进士考试,均落第而归,其中最前两次中,一次因其岳父嵇璜主持礼部,一次因其妻兄参与进士录取,均到京之后按照律例未能进场应试。张氏诗中云“十上公车”即指兹事。三十岁(1776)时因其兄任职于扬州,云璈亦举家随之移居扬州,直至六十一岁(1807)出任湖南安福知县。此前作诗1812首,后编为集,即《简松草堂诗集》;在此期间深入研究《文选》,成《选学胶言》一书草稿。
    五十四岁(1800)时张氏有意谒选仕宦,六十一岁(嘉庆十二年,1807)方得以官湖南安福县令。任职四年后,于六十五岁(嘉庆十六年,1811)时调任湖南湘潭知县。清光绪戊戌年(1898)刊本《嘉庆丙子(1816)秋季缙绅》亦云:“湘潭县知县张云璈,浙江钱塘人,举人,十六年(按,1811年)自安福调入。”治湘潭八年,卓有政绩,人称“张佛子”、“张青天”。《选学胶言·自序》云:“己卯归田后”。按己卯系嘉庆二十四年(1819),是任职八年也;屈守元先生云其“治湘潭五年”,未详何据。张氏学成而仕,共任两处知县,历时十二年[5][376]。张氏称病罢官归田时已七十二岁矣,然其游湖登山,健步谈笑,无异于少年。张氏归田后的诗作,收于其《知还草》中。其游杭州山水诗作,收于其《金牛湖渔唱》中。在官期间,《文选》学研究之事中辍,“不复省览十余年”[6][377]。罢官后开始整理此选学初稿,历时三年,壬午(道光三年,1822)始得卒业;张氏《选学胶言·自序》即作于此年,时年七十六岁。丁亥(1827)寄托书稿于姜皋,“意悬悬若有后死之托者”[7][378],张氏时年八十一。张氏于此后一二年中辞世。
    于其生年,姚椿文云:“君卒于道光九年[8][379],年八十三”,姜皋《选学胶言·跋》云:“丁亥(按1827)冬,……先生年八十又一矣;明年,先生归道山,欲往哭之,未果。”二人均云其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而《清史列传》云张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卒于嘉庆九年(1804),年八十三。陈乃乾《清代碑文通检》列其生卒年为1747至1829,乃取姚椿之说;天津人民出版社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云“张云璈,1722-1804,清代诗文作家” [9][380],不知其据何在。谭正璧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云:“张云璈,公元1747-1829,生于清高宗乾隆十二年,卒于道光九年,年八十三岁。”[10][381]则亦依姚椿所撰《墓志铭》。屈守元《文选导读》称“关于云璈生平,今唯《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有他的一篇传。”然后根据《选学胶言》张云璈《跋》辩驳《清史列传》之误,并根据张氏此跋推论云:“云璈生卒年以1746-1829为确。”则又一种说法。今以张云璈本人《选学胶言·自序》云:“壬午(今按,公元1822)春分前四日,简松山人跋于三影阁,时年七十又六。”依此而推,其生年应在乾隆十二年(1747),姚氏、谭氏、陈氏之说均是。他说均误。至其卒年,姜、姚二说不一。姜皋系张云璈至友李保泰之婿,与张氏素多交往,并在张氏晚年接受整理其遗稿之托,其云张氏卒于道光八年(1828),应当可信。而姚椿亦与张氏屡有诗作酬唱,其所撰《墓志铭》又系应姜皋之请求而作,后来在1941年此篇《墓志铭》又为张云璈后人刊载于《简松草堂文集》卷首,则其云张氏卒于道光九年(1829),亦当有据。今两存其说可也。
    张氏著作,计有《简松草堂诗集》二十卷,《简松草堂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蜡味小稿》五卷,《金牛湖渔唱》(诗集)一卷,《知还草》(诗集)五卷,《复丁老人草》(诗集)二卷,《三影阁筝语》(词集)三卷,《四寸学》(考据学著作)六卷,《选学胶言》二十卷、又《补遗》一卷,以上各书均收入张氏所编《三影阁丛书》中,丛书有道光年间其孙张之杲刊本(上海图书馆等藏);别有《游楚吴吟》(诗集)一卷[11][382]、《归艎草》(诗集)一卷[12][383],《两淮盐法志》五十六卷[13][384],《垂緌录》十卷[14][385],《异字同音义录》(若干卷)、《人事投瓶录》(无卷数)[15][386];又《简松草堂文集》卷四《<选藻>自序》言其《选藻》八卷,系读《文选》时“撷其奇字华说,随手录之”者,今未见刊本。
    张云璈书名取意或表示对于时贤的敬仰,或表示自谦。前者如“简松”之名,取自当时著名诗人袁枚与赵翼,袁枚字简斋,赵翼字云松;合二人之字以颜其书斋与诗文集,以示敬仰倾慕。“知还草”取陶潜“鸟倦飞而知还”语意;“三影阁”亦其书斋名,取李白“举首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语意;后者如“四寸学”书名取《荀子·劝学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尔”,以言所得不多;《选学胶言》之“胶言”二字取自左思《魏都赋》“牵胶言而逾侈”句,“胶言”原义为“言语辨聪之说,而不度于义者”[16][387];上述二书之名皆是表示自谦但谦之过甚之词。《蜡味小稿》之“蜡味”原出于陆游诗句,张云璈《简松草堂诗集》卷十七《得家书竟夕不能成寐用东坡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韵》中亦有“年来世味如嚼蜡”之句,取作书名,亦取自谦之义。《金牛湖渔唱》之“金牛湖”系杭州西湖别名。
    时人与后人对于张氏及其诗作、学术作品多有赞许之语,赵翼称张云璈“学博而才雄,思精而笔锐”,其诗“踔厉风发,不啻张桓侯据长坂桥横矛一呼,追者辟易;又如周盘龙匹马萦绕于万众之中,所向无不披靡”[17][388]。赞其诗者尚有姚椿、张舟、黄士珣[18][389];天津人民出版社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云:“其诗往往做到用笔简雅,有法度。”[19][390]谭正璧称:“其诗凭衿发咏,无寒苦浓纤之习。”[20][391]袁行云云:“其诗纵横多变,无寒苦浓纤之习。……牢笼百态,足以窥精神识力。……云璈笃志励学,其诗胚胎汉魏,近习当代胜流,风发泉源,迅笔立成,可谓用力深而收名远矣。”[21][392]至于其文,张舜徽先生赞云:其“闻见博洽,淹贯群书,为文亦典雅有则,与文士之作复异。”[22][393]对于其考据与选学方面的水平,于其文集,张舜徽先生云:“考据明审,有以见其用力之专。……非深造者不能道。……固犹是乾嘉诸师治学矩矱。”[23][394]于其《四寸学》,俞樾云:“其中虽不无习见之说,要其学有根柢,不为无根之游谈,则犹是乾嘉老辈典型,非后来途听道说者所能望也。”[24][395]于其选学,孙人和云:“张云璈学识不如朱(珔)、胡(绍煐),然其所著《胶言》,集断书之杂说,颇易检览,足资多闻。”[25][396]对于其诗作的评语是否有溢美之处,且不去论。上述三人评其在考据学、文选学方面的水平,甚为客观公允。孙人和云其学识不如朱珔、胡绍煐,俞樾云其著述时有习见之说,均不为诬。然许其“学有根柢”,评价亦甚恰切。
   
    --------------------------------------------------------------------------------
    [1]如今人杨明照《<文心雕龙义证>指瑕》(载《文史》第四十四辑,中华书局1999年版)曾指出《义证》著者以张氏为明人之失。
    [2] 见下。
    [3]张舜徽《清代文集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3版,页354。
    [4]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四十三。
    [5]据其诗文所言,1819年夏已不在其职。
    [6]《选学胶言·自序》。
    [7]《选学胶言·姜皋跋》。
    [8]案1829。
    [9]1991年版第3239页。
    [10]上海书店1981年版。
    [11]稿本,浙江省图书馆藏,据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1119页。
    [12]此书名见姚椿《墓志铭》。
    [13]姚椿《墓志铭》称“大半出君手”。
    [14]见《清史列传》本传。
    [15]见于《简松草堂文集》卷首张尔田识语。
    [16]《魏都赋》刘渊林注。
    [17]《简松草堂诗集·序》。
    [18]均载于《简松草堂诗集》卷首。
    [19]1991年版第3239页。
    [20]《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第1596页,上海书店1981年版。
    [21]《清人诗集叙录》卷四十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22]《清人文集别录》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23]出处见上。
    [24]《四寸学》卷首,燕京大学图书馆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25]《文渊楼丛书·序》。《文渊楼丛书》,北平直隶书局、文瑞楼书局同影印,民国十七年版。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1期)

上一条:近段时期我院部分教师出版著作情况(一)
下一条:论行文方向与公文眉首设置之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