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区

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1-07-06

2021年618日下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谢有顺老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谈谈中国文学的超越性”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采取线上云会议的形式举行,由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二月河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勇教授主持,文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代表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在线聆听。

讲座伊始,谢有顺教授便以一个他长期以来都在思考的,与我们中国人如何生存、中国文学如何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引发听众深思:中国真的是一个没有信仰(至少是没有西方式的、具有一神式的终极意义上的信仰)的民族吗?谢教授指出,惯常思维认为中国人重视现世,每每追求物欲横流的东西,在现实中醉生梦死,但一个民族能绵延几千年,倘若没有信仰,没有一个支撑性的所在,当然是讲不通的。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在维系这个民族?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推动我们向前发展?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学为什么一定要具有超越性的问题。

“文学的常道”

谢老师认为,文学的一个基本旨向便是帮助人从俗世之中提升出来,他亦由此引出了“常道”的概念:即人的精神世界里总要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存在。举例而言,人生是个过程,需要有目的地,如果没有,就会茫然、无所依循;人活在世,需要“相信”,如哲学家唐君毅所说:我们每一个人只能相信明天比今天会更好;如果人没有这种相信,要么无法活下去,要么拒绝活下去。人往往都是活在这样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之中,生活中没有“相信”会寸步难行。

回到文学本身,谢老师则强调,文学总会与一些永恒的东西发生关联,它就是要解决那些过去解决不了、现在解决不了、将来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它所指向的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共有的情感的通处。所以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在提供一种答案,而是在敞开更多的可能性,让更多的人可以选择和思考,去拥抱人生那些永恒的难题,以及拥有正视那些暧昧的、模糊的、无穷无尽的边界的可能。我们理应明确:在那“灵魂的深处”,恶里面也存有善,而善亦裹挟着恶。因而,好的文学没有答案,而是应该充满疑问和争辩,充满着困惑矛盾但又在其中前行。在现实的背后,存在一个更有重量的、更为永恒的话题——这是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具有超越性的中国文化”

随后,谢有顺教授详细阐述了中国文化“重现世、关心此刻和当下”的传统。他借用钱穆先生的论断指出,中国的文化是向后看的文化,我们普遍对现世充满深情而对未来缺乏想象,这种文化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比如小说在中国一直不受重视,其背后即隐藏着中国人对历史的看法——我们更愿意相信史家的笔法而不愿信服小说中的“凭空捏造”。谢老师认为,中国文化里充满着历史感与历史精神,从“巫”(最早可追溯至楚文化)到“史”(由周武王克商始)、从只信“天德”到也信“人德”、从只信“天心”到也讲“人心”,这种转变的完成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比较早就实现了精神上的成熟。我们不太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天”,而是有意识地自己承担自己,这当然是一种胆识和勇气。人要承担自己的命运,而现实却是人往往无法承担自己的命运,这就催生出了中国文学中极重要的一种意识:忧患意识。

“中国文学超越性的体现”

谢老师由此进一步深发,具体论述了中国文学超越性的体现。首先,“以历史为本”。这是中国文学最核心的超越性主题,但它不是直接地指向永恒与无限,而是指向一个“中间物”——即“有限的无限”:相对于漫长的时间长河,历史是有限的;而对于渺小的个人来说,历史却是无限的。因而中国人重视著书立说和传宗接代,很多中国作家的创作也常常具有一种历史意识,但也有部分作家会陷入叙事日益小事化、琐碎化,进行自我历史化的狭隘格局,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其次,“以山水为方法”。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种独特的山水情结。但如同历史,山水也是一个“中间物”:对宇宙而言,我们所见的山水是有限的;而对于个体生命,山水则无穷无限,具有不动的、不变的、近乎永恒的品质。所以中国人习惯把山水形而上化,亦真亦幻地加以呈现。其实,山水便是“原道”(本来的道),接近山水就能看到世界的本然,深入山水就回复到了人的本然。而以山水为方法,就是通过某种可见的证据去实现某种有限的无限,实现对于永恒的渴望。

最后,“以情意为旨归”。谢老师以《红楼梦》为例指出,这部小说看似远离人世,其实是归隐到了情爱的乌托邦,这在中国文化中很具代表性。区别于西方的蔑视世俗,中国文化往往是要把情感、日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谢老师认为,中国文学发展的现象背后有一种思想支撑:即既然不相信神的存在,那就沉浸于现世。而当我们眷恋、执着尘世时,情感与情感结构起来的人伦关系就成为大家无比看重的人生,这也就是胡兰成所说的,“中国文学是人世的”。

谢有顺教授最后总结指出,历史、山水、情意是中国文学本身所书写的超越性的主题。通过与这样一种介乎于有限与无限、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中间物”的奇妙融合,中国文学构建起了自己的价值谱系,中国人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美好的、可珍重的人间生活。这正说明:文学绝不能仅限于对当下的记录,而更需要具备超越性的精神。

谢有顺教授博闻强识、谦和风趣,他独到的研究视角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使所有听众得以步入文学殿堂,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在交流互动环节,多位师生踊跃发言,与谢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讲座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图/文:江磊、张涵頔)

上一条:“文化与乡村振兴”论坛在京举行
下一条:中国现代文学馆易晖研究员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