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区

崇文鉴史,钩沉殷商

——宋镇豪教授访谈录


发布时间: 2022-03-06

 

 一、学者简介

 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郑州大学甲骨学科“首席教授”。安阳师范学院特聘“殷都学者”。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中宣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主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专家组成员。研究领域主要为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中国上古史。

 主持完成《商代史》《甲骨文合集三编》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的著述,以及国家文物局委任中央部门项目“海外殷墟甲骨文收藏调查及俄藏甲骨文整理研究”;国家档案局与国家文物局委托担纲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甲骨文世界记忆名录”文本并成功入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主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分课题“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文的整理研究”;主持“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诸项课题。

 主要著作有:《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甲骨文献集成》《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中国法书全集·第一卷·先秦秦汉》《商代史》《夏商风俗》《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殷墟甲骨拾遗》《笏之甲骨拓本集》《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符凯栋所藏殷墟甲骨》等。

 二、访谈问题

 Q1:请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研究经历以及治学领域。

 我是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后,师从历史研究所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1981年毕业后我进入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要从事甲骨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和中国上古史研究。

 我进历史研究所不久,即承担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国家项目中《夏商社会生活史》的著述。过去常将社会生活这一重要历史内容的研究视为“庸俗”“烦琐”而逐之于史学门槛之外,因此这是一个在当时有待开拓且许多方面过去尚无人问津的新领域。我依据文献、甲骨文金文史料和考古数据,系统阐述了夏商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外在历史表象和内在规律归结出八方面投影轨迹:一、自然生态对夏商人文环境的制约;二、族氏聚居生活方式对社会行为观念的维持;三、王权体制对社会意志的控制;四、等级礼制对社会分层结构的规范;五、经济消长对社会存在系统的影响;六、文字语料体系对文明文脉传承的长引远注;七、文化信仰对社会俗尚的演绎;八、崇祖意识对社会心理的聚合。本书最终于1994年出版,海内外学界反响很好。

 

《夏商社会生活史》1994年初版本和2014年增订本(上下册)书影

 1994年我还出版了另一部专著《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依据文献、地下出土文字资料(金文、简牍帛书)及田野考古发现,从“人与社会”、“移风易俗”、“社交节仪俗尚”、“饮食习俗”、“婚仪与婚俗”、“服饰习俗”、“信仰习俗”等方面探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运作事象,通过观察其社会风尚习俗,揭示其文化观念形态演绎境况。

 1995年我参与了《中国真迹大观》(全27册)和《中国法书全集·先秦秦汉》的编纂,这也是我研究视野的另一个天地。《中国真迹大观》收录来自全国55家收藏单位的自晋唐至民国现代500多位书家的书法墨迹名品2800余件,包括敦煌写本、章草、狂草、大篆、小篆、隶书、行草、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我负责释文。我主编的《中国法书全集•先秦秦汉卷》则系统集萃和介绍了甲骨文朱书墨书、金文墨书、陶文朱书、玉版盟书、简牍帛书、墙壁题记等先秦秦汉时期软笔书法作品,兼及同时期其他硬笔即刀笔书法作品,该书成为中国法书编纂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1999年甲骨文发现百年之际,我承担了《甲骨学一百年》一书中“甲骨文的考释及其理论化”“甲骨占卜与卜法制度”“卜辞文例文法”几章的撰写。又主编了《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著录16个国家3000多位学者有关甲骨文和甲骨学方面的论著目达13000多种。2001年合作主编《甲骨文献集成》共40册,按原版原貌存真殷墟甲骨文发现100年中包括中国大陆、港台,以及日、美、加拿大、英、法、德、瑞典、瑞士、俄、澳、韩等国家或地区近千位学者的各种语种的甲骨学研究论著计2470多种,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基本齐整的学术资料。

《甲骨文献集成》书影

 自1999年至2014年我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前10年,我主要精力投在主持大型多卷本《商代史》的著述工作方面。

 商代距今3000多年,传世文献寥寥,即便2500多年前的孔子,已经感叹商史“文献不足征”。汉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尽管被视为信史,然而很不成系统。20世纪20年代以来,疑古之风盛行,大批先秦时代的文献受到质疑。1921年1月28日胡适致顾颉刚一封信,说:“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然而就在这一时期,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文资料印证了《史记·殷本纪》商王世系的可靠性,为“拉长”中国古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几十年过去了,尽管甲骨文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商代史的重建一直滞后,海内外学界为之呼声不断。由于此项工作属于“新学问”、“新建设”范畴,重建工作十分艰难。

 世纪之交,甲骨学百年之际,《商代史》的著述在我主持下提上了日程,这属于“拉长中国上古史”的“新学问”,该项目先后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A类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课题组老中青学者共13人。历经11年的笔耕砥砺,克服重重磨难,终于在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齐,总字数688万字。《商代史》共11卷,突破了传统断代史著的体裁体例模式,以甲骨文、金文等地下出土文字材料、文献材料和考古学材料等作为商代直接史料,又采借考古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古代科学技术史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涵盖了商代史的主要方面,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断代史著,对重建中国上古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代史》书影

 10多年前,我的精力聚焦到甲骨文的保护性整理研究与著录方面。20世纪中晚叶,《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的先后出版为推动甲骨文和甲骨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仍有不少遗漏和疏略不尽人意处。一批国内收藏大宗甲骨文的单位,往往只是部分藏品被著录。而散落民间私家的甲骨文藏品,数量也相当可观,许多都没有机会得到专业性全面整理和公布。故有计划将各家甲骨藏品尽可能进行蒐集整理,辨其真伪,别其组类,分期断代,残片缀合,释读文字,缕析文例,诠解史实,辑集著录,工作仍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2008年,我申报的被批准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的《甲骨文合集三编》编著工作启动,辑集《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漏收的旧著旧拓殷墟甲骨文,以及汇编《合集》问世后散见各处的甲骨文,抢救性补收补拓补摄部分收藏单位或私家所藏遭“冷藏”濒临破碎粉化、文字残泐而迄今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拓本摹本的大量甲骨文,汇整有关甲骨缀合资料,总计著录甲骨文3万多片,是一部集大成性的甲骨著录集。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启动,由我主持的“历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的整理与研究”被批准进入。迄今10多年间,我们编纂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丛编”,已经出版了13种甲骨文著录书,如下:

 《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上下册,线装书局,2009年12月)。收录上海著名收藏家朱孔阳所藏戬寿堂甲骨拓本,依当年王国维《戬寿堂殷虚文字考释》一书的体例编次。上海朱本的戬寿堂旧拓拓工精良,属于戬寿堂甲骨尚未残损时的早期佳拓,远较王氏《戬》完整,甚至比《合集》还要上佳。全部拓片中有近百片《合集》未收。

 《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线装书局,2009年12月)。著录安阳“四堂书屋”张世放先生所藏甲骨文凡385片。其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材料,比如第236片“贞外亡忧”,可窥见商王的内忧外患意识。此外,还发现一些新字及新字形。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中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著录甲骨凡2023片,原为郭沫若、胡厚宣、容庚、顾铁符、易忠箓、罗守巽、叶玉森、徐宗元、徐坊、臧恒甫等二十八家的旧藏品。甲骨的出土年代,多数是殷墟早期发现品,部分属于上世纪20年代及1937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殷墟盗掘出土后散落民间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书影

 《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著录甲骨凡202片,为1911年之前俄罗斯著名古文书学家黎哈契夫(Н.П.Лихачев)托一位中国官员(可能是端方)购得,二战前归圣彼得堡(冬宫)保管。受条件所限,爱米塔什博物馆甲骨文藏品从未被传拓过,甲骨照片也绝大多数未有公布,摹本著录均不全,《合集》仅仅收有79片摹本,且摹写有讹误。本书是首次以彩照(包括甲骨正、反、侧边)、拓本、摹本、释文为一体予以公布,实现了学界长期以来的期盼。

 《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上中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 。著录甲骨凡2211片,蚌笄头刻辞1枚。主要为罗振玉(雪堂)的旧藏品,个别为日本岩间德也藏品,属于安阳殷墟早期出土品,《合集》仅仅收了587片,绝大部分没有公布。

 《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书影

 《殷墟甲骨拾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著录安阳民间所藏甲骨凡647片,采取甲骨彩照、拓本、摹本、释文四位一体的著录体例进行编著。有不少珍品,如人头骨刻辞、涂朱鹿头骨刻辞、牛距骨绿松石镶嵌刻辞等。还发现一批新字。

 《笏之甲骨拓本集》(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著录原笏之高鸿缙辑集甲骨拓本凡1867片。原骨不少已流落日本,其中的一批归河井荃庐(1871-1945)收藏,二战中美军空袭东京,河井氏邸的甲骨遭到战火焚烧,损毀严重,劫余的甲骨后来入藏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松丸道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83年)有著录。数年前,我应邀访问日本,在平㔟隆郎教授陪同下,观察过这批甲骨,所见色泽灰白,开裂断缺,表皮剥落,收缩形变,损毁严重。此是未损前的早期拓本,保留了原先形态,片形、字迹、墨色等明显好于《东大》,弥足珍贵。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凡210片。原骨少部分为端方旧藏,大部分购自孙作云(90片)及重庆白隆平(67片),还有一部分为卫聚贤、罗伯昭捐赠。

 《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本书是据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藏徐宗元尊六室269片甲骨的再编纂。

《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书影

 《符凯栋所藏殷墟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著录山西太原符凯栋所藏殷墟甲骨文116片及安阳傅林明所藏卜骨两大版。

 《绘园所藏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本书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收藏的绘园叙甫何遂甲骨拓本集的整理编纂,收甲骨102片。

 《殷虚书契四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0月)。著录原罗福颐先生及几位友人购藏的131片甲骨文,因罗振玉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故称之《四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藏甲骨文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7月)。甲骨文166片。原系刘铁云旧藏,为安阳殷墟早期出土品,现为海内外二十余家单位收藏,甲骨墨拓时间当早于甲骨流散世界各地之前,保留了许多原初形态。

 这13种甲骨文著录书,刊布甲骨数量合计9629片。此外,还有多种也将在二三年内推出。

 时下,我正在全力主持两个甲骨文整理研究项目:一个是2014年11月5日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殷墟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由山东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合作承担,即将结项。另一个是2016年12月21日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子课题“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也是在我主持下,由天津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合作承担,争取2023年结项。

 Q2:在您求学和研究过程中,对您成长影响较大的著作和学者有哪些?

 我1949年出生于苏州市,这是个拥有厚重文化传统的城市。少年时代我曾师从巷中古稀老人硕儒章佩乙适庐学书法、音韵、诗词格律。佩老是章太炎之侄,著名收藏家,蝇头小楷苏州第一,擅古文诗词格律。佩老曾有藏头一绝赠我以寓厚望:“镇压宁教黄发断,豪情转见赤心诚,殷勤问学时之彦,扪壁书空愧伏生。”与老师切磋诗文的旧事以及佩老对我的殷殷指点,我至今记忆尤深。

 姑苏城的小街窄巷里居住着很多文人墨客,他们不求闻达,也就是不属于“主流文化人”,但从他们身上往往能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如书画篆刻界贤达林伯希、张寒月、钱荣初先生等,我与他们都有交往过从。至今我还珍藏着三位老先生相赠的绘画及篆刻作品。我自己对金石文史也尤有一种特别的爱好,闲暇时总要逛逛古旧书店,买些旧籍、文物考古类图书杂志。

 我考到武汉河运学校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到处破“四旧”,校园里焚烧旧书,一片狼籍。我不忍心看到那些书入火海,偷偷把一本蓝绢面线装本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揣进怀里。这本书伴随我度过了动乱的10年,成为我与甲骨文结下不解之缘的导航书。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久久不能复课,我待在故乡苏州阊门内吴趋坊闾巷老家,曾向住在城东肖王弄的甲骨文前贤学者陈邦福先生请教,陈老还赠我甲骨文书法一帧。1972年局面稍宽,书禁有懈,我用零工钱买到不少被时人视为“没有用”的书籍,其中有《甲骨文编》《铁云藏龟拾遗》《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陶斋吉金录》《怀米山房吉金图》《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古籀疏证》《尚书今古文疏证》《汲冢周书》《周礼正义》《春秋左氏传》《诗经》《文选》《尔雅》《方言疏证》《玉篇》等。这期间,吴中宿儒尤墨君转让给我商务影印藤花榭仿北宋版《说文解字》,以及无标点的点石斋石印本《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文献通考》等线装书。因为无事,我躲进小屋成一统,竟日读书抄书,把《甲骨文编》《说文解字》等抄了一遍,把前四史点读了一通,把20册的标点本《资治通鉴》全部通读一过。我还收集摹录建国以来发现的考古出土商周青铜彝铭,借抄过其他许多书,如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尔雅》、王力《汉语史稿》、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方法敛《金璋所藏甲骨卜辞》、陈邦怀《甲骨文零拾》、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胡光炜《说文古文考》、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陈梦家《六国纪年》等,蝇头小字,一一装订成册,摩挲翻读,乐此不疲。“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动乱,但相对宁静的闾里小巷却成了我的一个自学课堂,那段时光让我有了较好的知识积累,这让我在以后的治学中受益莫大。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我师从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研究生院始建初期,条件艰苦。我总是每天早起晚归,往返于图书馆、阅览室之间。在胡师的指导下,我从一个自学青年,成为一名专业方向明确的年轻学子,真正走上了甲骨古文字与古史研究的人生之路。

 Q3:能否谈谈您在甲骨文材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的心得体会。

 甲骨文材料的收集要尽可能全面、多样、与时俱进。

 以我主持编著的《甲骨文合集三编》为例,在整理中,我们十分注重甲骨文材料整理的集大成性和研究延伸出的学术聚合力,整理与研究并重,以及编纂方法与体例设计的与时俱进,充分吸收百年来甲骨文材料整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全面体现甲骨学研究的新认知与甲骨文考释方面的新进展。也正因此,《三编》可以称为一部代表当今学术前沿水准的集大成性的大型甲骨著录集,具有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开拓甲骨文研究新局面的意义。

 国外的机构或私人还收藏着相当一批甲骨,这一部分甲骨有的未经著录的,也要尽可能进行整理和著录。在上述已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丛编”13种甲骨文著录书中,《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即涉及域外所藏一批甲骨的整理著录。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Эрмитаж)收藏的这批甲骨凡200多片。黎哈契夫曾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汉学家伊万诺夫(А.И.Иванов)教授合作研究。1932年前苏联科学院语言思想研究所布那柯夫(Ю.В.Бунаков)有专题研究,因卫国战争而辍。1950年代中国科学院历史所胡厚宣研究员与2000年代刘克甫(М.В.Крюков)教授也曾部分整理,但均受条件所限,未能系统整理著录这批重要材料。本书是首次以彩照、拓本、摹本、考释为一体的著录范式,全面展示俄藏甲骨的原大正、反、臼、侧形态与内容。甲骨的侧面照片,可观察钻凿形态和侧边文字,以及甲骨边缘锯截错磨整治情况,其碴口厚薄状况也可为甲骨拼缀验证确否。这部书的编著刊布为流散于海外甲骨文提供了可行性范例,也是中俄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成功的合作。

 甲骨文实物整理,还尤要遵循“保护第一,整理第二”的原则,利用科技手段对甲骨实物进行调查、记录。我们在整理时无不是遵循这个原则,就甲骨实物展开保护性整理与全面研究的。

《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书影

 Q4:能否介绍下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过程及其意义。

 甲骨文是地下出土的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真正的中国基因。甲骨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甲骨文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五大自源古典文字之一,甲骨文堪与两河流域的泥版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碑铭体圣书文字及后来衍变出的纸草僧侣草体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相辉映。这样一份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学界期盼已久。

 2013年7月,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档案局委托我担纲撰写甲骨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中英文本。我深感这是责无旁贷的国家嘱托,也是学者应尽的历史担当。

 我对有关申报指南作了透彻分析,形成明正的对应方案。甲骨文实物的收藏,中国大陆地区有90多家机构单位,我提议选择若干家,采用联合申报的形式,按照藏品单位甲骨文的数量、来源与递藏程序规范与否,档案登记明确可稽,经过真伪鉴定,有文物级别划分,具备文物与文献遗产的多重国际级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考古所、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家珍藏的约93000片殷墟甲骨文为申报主体。

 2013年7月至11月26日,前后4个多月,我完成了撰写甲骨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Asia/Pacific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与“世界记忆国际名录”(International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中英文四份文本的任务。我的学生郅晓娜博士协助承担文本的英译工作。

 申报文本注重于甲骨文遗产的珍稀性和唯一性,以及保护所面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确保珍贵的甲骨文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播,提出准确真实而权威的申报理由,并备齐必要的配套资料。在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安排下,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于2016年正式提交,2017年3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咨询、实地考察、初审,10月30日通过终审,成功入选,11月27日入选证书颁发。

(上)2017年3月27日甲骨文初选入帏“世界记忆名录”通知函件

(下)2017年11月27日入选证书颁发通知函件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甲骨文的传承和研究有积极意义,对负责甲骨文物的安全、保管和保护的机构,更具有正面的推进与监督作用,能够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的关注、重视和倍加珍护。

 Q5:您曾指导“殷契文渊”甲骨文数据平台的建设,您认为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对甲骨文研究起到了什么作用?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甲骨文学科紧踵科研发展的态势,出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协同攻关,利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推动甲骨文研究的新局面。2021年11月9日教育部田学军同志在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

 大数据技术提高了学术图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效率。10多年前,我曾带领中国社科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的团队实现《甲骨文合集》《合集补编》等大型甲骨文著录书数字化及构建“甲骨文原拓原照资料数据库”、“甲骨文著录及来源资料数据库”、“甲骨学论著目数据库”、“甲骨文造字数据库”、“甲骨文商代史研究数据库”,加强先秦史网站建设,科研手段数字化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和科研成果的信息传播。

 这几年来,我又与安阳师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实施甲骨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的研发,合力构建聚标准数字化的甲骨文著录库、字形库、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网站为一体的“殷契文渊”大数据信息处理平台(http://jgw.aynu.edu.cn/)。甲骨文著录库,已整理并发布甲骨著录150多种、共计超过17万片甲骨文信息。针对著录文献图文混排的特征,利用图像分割技术切分并存储了著录中的拓片、照片以及摹本图像,又利用文档分析技术整理著录文献内容,存储了甲骨片的著录号、选定号、原骨拓藏、馆藏编号、分期情况、著录情况、重见情况、缀合信息、释文等信息,并可结合OCR技术加以识别。甲骨文的字形库,则请精通甲骨文的书法家乔雁群博士负责,在收集整理甲骨文研究文献基础上,逐字核校原片,去伪存真,改定和去除误摹、误收、重收及衍生字头与字形,合理调整部首与归部,正确处理异形字的分列与归并,形成一份综合各家之长又有所修订与补正的甲骨文三级字形表,制作成甲骨文大数据资源平台适用的甲骨文字库,目前已收录甲骨文单字4049个,字表字形兼具学术性、艺术性与实用性。并且还开发了多种甲骨文输入检索方式,如为字形库量身定做手写甲骨文输入检索、笔划输入检索、拼音输入检索、部首输入检索、部首组合检索等多种检索法,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甲骨文输入检索,又通过多维度的信息标注,实现字形与字形、字形与相关工具书、著录、文献等多功能关联,解决了由于甲骨文输入困难与信息标注繁琐而导致甲骨文著录、文献资源大规模共享与推广的难题。

 “殷契文渊”定位为免费开放的公共共享平台,既为甲骨文研究提供大数据支持,使甲骨文研究从“半劳动力”工作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同时也成为公众了解、学习、研究甲骨文的互联网窗口,是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一步。

 我们还将有序推进甲骨文三维建模数据库建设,以及甲骨文契刻工艺三维微痕观察及文化内涵研究,提取与保护甲骨文物的各种本源性信息。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于甲骨文的研究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殷契文渊”数字化平台

 

 Q6:您对甲骨学发展有何展望?

 新时代甲骨文等古文字与古史的学术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标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于甲骨学的发展,我有以下几点期望:

 一是对甲骨文遗产要有敬畏之心,杜绝伪造、乱用甲骨文的现象。注重探索多元化、多路径的研究理论、方案和方法,完善甲骨文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风清气正把握好教、学、研、产四者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

 二是从国家层面启动全国文博科研单位包括民间收藏甲骨文的家底清查与著录,落实甲骨文抢救性保护措施,全面推动甲骨文的全息性整理、研究和著录,促进甲骨文的保护与知识传承。

 三是注重文理结合、打破界际,开展多学科、多部门、开放式协同创新研究。甲骨学在未来无疑将与信息技术产生更为紧密的结合。建议从顶层设计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指南,研发甲骨文人工智能识别技术。适当增加有关重大项目、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的设立,要建立符合特殊学科特点、切实可行的科研评考核机制,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学术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评判。

 四是期望未来培养更多甲骨学专业研究者,尤其是一批懂得文字学、甲骨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Q7:您对河南文字学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期许?

 近10多年来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方面,这两年来我应聘为郑州大学教授,将为学校建设一流甲骨学科贡献绵薄之力。在此我专就河南省的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提出四点建议:

 一、河南省是甲骨文的故乡,除安阳外,在郑州、洛阳等地均有出土,更应有所作为。近百多年来河南出了许多知名学者,奠定了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的基石。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甲骨等古文字与古文明的探索,国家中宣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启动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河南省也置身其间,郑州大学更是主要参与单位。现在大环境有这样的机遇,河南省和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应该要研究制定一个全省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的纲要和配套实施的细则,聚集全省专业力量,将此做大做强。希望在有关部门的组织筹划下,落实人、财、物以确保计划的实施;要有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按部就班,有序推进。

 二、要重视甲骨文全息性整理研究,“清清家底”。就河南省来说,公家单位所藏非考古发掘品约计1500片左右,安阳市博物馆195片、开封市博物馆64片,这两批已整理出版,还有河南省博物馆872片、新乡市博物馆231片,这两家数量多些,是重点,如果整理著录完成,则基本大功彰显,而民间收藏情况的摸底调查,不容忽视,可能有万片以上,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这方面工作还很难做,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

 三、要重视和扶持权威的、接地气的、有计算机专业技术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甲骨文大数据信息处理共享平台的构建,但要节省财力,避免重复建设。由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持运行的长期工程项目“殷契文渊”,是当今真正公益性服务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已建设多年,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希望河南省能大力扶持。

 四、要重视“绝学”“冷门”学科考评体制的创新,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合理使用。这方面,河南省与全国一些兄弟省份及教育科研部门相比,欠账似乎颇多。比如说,人才引进与考核制度方面,比较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考评方面,表面是让各高校“自主评审”,但实际执行中却是各学校标准不得低于省里的“五唯”标准,看似有所突破的“绿色通道”,实际上也基本没有脱离这“五唯”要素。甲骨等古文字研究是慢工出细活的工作,一些大型的、工程性项目的研究,需要长久专注,如果一味追求成果产出“短平快”,就很难出学术精品,也很难培养、吸纳高水平、有奉献精神的学者。新形势下,要重视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建立正向、合理的有利于冷门学科发展的学术考评机制。

 总之,有必要强调对甲骨文尊严和尊誉的重视,对甲骨文遗产要有敬畏之心,要加强甲骨文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标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创新观念,拒绝乱象,革除陈规旧制,加强顶层设计,风正气清把握好甲骨文研究与应用的深化趋势,在有章可循的文化生态中抓住机遇,继往开来,有所进取,有所作为。

 Q8:请结合您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为刚刚接触古文字学的郑州大学特专班的本科生提供一些建议。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甲骨学科建设及甲骨学殷商史课题研究的开展,出学术精品,带动甲骨学人才的培养,推动甲骨学这门学科更好地发展。我常以宋代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诗句“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勉励自己。《礼记·中庸》说的“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风光不求当时,做学问也是彰人品。我以《周易上经乾传》讲的“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为座右铭。清代王夫之有自题联云:“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这种传统的治学奉献精神,我觉得非常可贵,值得倡导。

 研究需要多学科结合,重视学术资料的积累,详尽占有材料,传承与启新并育,尊重和虚心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学而致知,厚毓出新,做到求真务实,言必有据,史必有徵,矜审客观,上下博通,折衷一是。

 就本科生而言,要文理结合,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要熟悉一些重要的古典文献,对传统的经史子集要多了解一点,浏览与细读、精读结合,要善于检索利用各类文史专业方面的工具书,包括纸质的和大数据虚拟空间网站方面的。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也就能更快更好进入学术殿堂。确定自己的研究道路则需要掌握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避免偏科,追求成为复合型研究人才。另外,也要敢于冲破旧观点,追求学问的真理,不要迷信权威,更不要害怕挫折,往往挫折更能磨练人的意志,恰巧能长为前进的动力。要摈弃冒牌和偏见,避免误区,少走弯路。

(本文转自汉字学微刊,特致谢忱)

    

 


上一条:文字之途,兴趣功夫——季旭升教授访谈录
下一条:问学五十载,求索述衷肠 ——黄锡全教授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