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我院青年博士论坛第47期文学国关组活动圆满举行

2023年10月12日下午15:30,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文学与国关小组与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第47期分论坛活动。围绕“汉字文化圈里的中国故事”的主题,王连旺博士、苏亦伟博士分别作了题为《“讲故事”与“做学术”》《日本古代符图木简与道教文化》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靳丽芳博士主持,葛继勇教授、张燕燕博士和卢俊伟博士作为与谈人参与讨论。高晓玲教授、张莉教授及学院青年博士30余人出席论坛。

王连旺老师首先谈起了今年4月份郑州大学举办的“讲好中国故事 文史郑在传语”主题活动,当时以“汉字文化圈里的中国故事”为题作报告,阐释了“汉字文化圈”的含义,介绍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引申出汉文笔谈与东亚外交的关系,指出东亚诸国间虽然语言不同、语音不通,但能够以笔代舌,进行无声对话与沉默外交,这些笔谈材料可以为我们勾勒出人物往来频繁、物品流通兴盛、文化交流延绵不绝的前近代东亚世界,彰显汉字文明的世界意义,强调了利用东亚汉文典籍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王老师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要立足“中国立场”,提升“中国声量”,重视选材,言之有物;但要警惕文化自负,避免说教,文明交流互鉴,博采众长。既要讲好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故事,也要讲好世界文明影响中国的故事。总之,在讲好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故事的基础上深化相互认识,强化相互理解。对上述内容进行简述后,王老师结合研究及教学实践活动,围绕方法、理论、材料及视角等进一步阐发,提出生动的“故事”与严肃的“学术”概念不同,目的不一,领域相异。研究者“讲故事”应限定在视角转换、主题调整、方式应变的框架内,而非改变研究的本质;汉字文化圈内包含大量前近代人物往来、物质流通、知识传播的“中国故事”,在“问题性学术”的驱动下,打破“学科性学术”的束缚,可以在历史文化、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领域发掘出诸多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具的中国故事。最后,王老师以“拉莫莱特之吻”的“普天之下皆兄弟”结尾,分享了诸多西方理论著作,期待和大家一起讲好“中国故事”。

苏亦伟老师围绕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出土的符图木简,分析了其中道教文化的影响。首先介绍了日本木简的出土情况及其分类,然后以日本古代符图木简为中心,将其分为画像符、星象符、文字符三大类,并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日本符图木简的特质及道教符图的影响。苏老师指出,画像符有人、鬼、龙、鸟等,相较于文字,画像具有较强的咒术力量与视觉冲击力;星象符由代表星象的圆圈、圆点、方块或“日”字与单直线或双直线串连组成,意为向诸星神表达某种意愿。文字符包括“口”“日”“月”“山”“尸”“鬼”“弓”“ヨ(耳)”等常见文字符以及“王”“𠘨”“已”以及“鬼”字与双横线的组合等罕见文字符。苏老师认为,日本在吸收道教符图的基础上,又融合了佛教、神道教等要素。符图起源于道教,日本发现的符图反映了道教文化在东亚广泛传播的轨迹与史实。

葛继勇教授认为,王连旺博士不仅关注东亚世界的汉字文明,还致力于学习西方的理论思想,具有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广阔视野;苏亦伟博士的日本木简数量非常庞大,但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目前仍很少见,这一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卢俊伟博士分别围绕笔谈、符图木简文字符的含义,张燕燕博士就笔谈出现的时间等问题与王连旺博士、苏亦伟博士进行了对话,认为苏亦伟博士研究的出土资料木简是道教文化影响日本这一观点的重要实证材料。最后,此次论坛活动在愉快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王连旺、苏亦伟

审稿人:张莉



上一条:大连外国语大学罗米良教授讲座纪要

下一条:尤利娅·波格列布尼亚克副教授讲座纪要

关闭

联系我们  |  院长信箱郑州大学山东大学  |  浙江大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