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日志----郑州大学中德学院“ 汽车工业4.0实践夏令营 ”

作者: 时间:2019-09-19 点击数:


题记:该文作者为郑州大学2016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2019年7月参加郑州大学双千计划,前往德国进行短期访学。此文文笔清新流畅,观点鲜明,有论证有实例有对比,对德国的大学教育、人文、产业关系有深入的认识,特推荐此文给各位读者。本文所谈观点均为学生个人观点,本文为学生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此文阅读时间约30分钟。

“ 汽车工业4.0实践夏令营 ”

游 学 日 志

姓 名:严培铭

专 业:电子信息工程
日 期:2019年8月27日

前言

首先感谢郑州大学对我的认可并提供给我这次深度研学的机会!

在这次“德国工业4.0访学活动”研学前,欧洲在我心里是这样的:遥远的国度,陌生的语言,人民富庶,慢节奏的生活,颇为讲究上菜顺序的西餐,先进的工业,富有浪漫气息的城市,优美的自然风光…… 总之就是和我的生活差异很大,而学校组织的这次在德国大学的深度研学也将我脑海里的这些景象呈现在眼前,让我的大脑接受到了“半个世界”的信息量。于是,我觉得我应该写下一点什么, 我的日志内容是我们在路上的学习经历以及工业主题的参观活动。
访学回来大概过了一周,在我逐步的梳理后,我决定通过四个不同的方面,来记录这次游学的过程以及我的感受和思考:
一、 德语与德国人
二、德国的大学
三、 惊异的德国制造
在这次游学中,游玩和赏景不过是点缀,写在游学日志里面无非是通过美景让没有去过德国的同学从感官上了解西方。因此我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来记述这次游学中最重要,也最为切题的三段经历:杜伊斯堡大学访学、奔驰车厂、奥迪车厂以及大众辉腾透明工厂参观和Station F创业孵化器参观,并且也将“工业4.0”这个主题融入到最后一篇文章当中。

为了让我的文章更具深度,我围绕自己相对了解的西方文化和大学体质行文,并举一些实例进行阐述,比如将Station F于我较为了解的欧洲时尚业结合。我会努力将那些大众认知之外的,只属于我自己的见解写出来。也希望以后每次自己回顾这篇游记时获得新知。
一、德语与德国人

提到德国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严谨。

德国人办事严谨的特点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这来源于他们享誉全球的德国制造。他们的产品没有法国和意大利的花里胡哨,是最能承受住时间考验的产品。就拿西服举个例,在男士服装界有两个奢侈品牌经常被拿来相提并论,一个是意大利的Zegna杰尼亚,另一个就是德国的Hugo Boss,两个品牌都以生产高品质的西装而闻名于世。很多人在选择高端西装的时候都会在它们之间纠结,但是当我将两件同档次的衬衫进行对比,心中很快就有了答案:手里的这件Zegna是150支的高支面料,相比Hugo Boss的120支有更厚实的触感,且面料带有丝光感,整体看上去Zegnad的设计似乎更高档,版型更时尚。但到了一些小的细节,例如每厘米的针脚数,Zegna是八到九针,而Hugo Boss至少有12针。除此以外,在钉扣子这件小事上,Hugo Boss也有固定的针线数和针线方向,贝母扣的光泽以及兜口锁边的层数等细节方面,Boss具有明显的优势。总体来说,Zegna胜在面料和设计方面,而Boss胜在细节方面。虽然我不能断言Boss肯定比Zegna经穿,但对于扣子、兜口这些容易破损的部位,更精细的做工也是耐穿的更好保障。
从二战的虎式坦克,到现在我们身上穿的Boss西服和Adidas运动鞋,德国人的严谨在一代代传承,不仅靠的是优质的教育,还有天生的语言优势。

德语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严谨的语言之一。 德国老祖宗为了给每一种物质定性,将名词分为了阴、阳、中三性(与我们的易经和中医药性有共同性),每种性质的名词对应了不同的定冠词,复数词尾和变格规则。而这种定性在现在看来规律很少,因此恐怕那些native speaker也需要常备一本词典。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名词的性已经基本失去了意义,沦为阻碍德语学习者的一座大山,但是德语的语法规则确实让德语比其他语言更加易读,例如德语语法中名词的格,通过标明动作的施予者与承受者,让语序打乱的句子仍具有可读性(虽然仅限于阳性词);德语的大部分词汇虽然长度吓人,但由于组成的字母组合是有限且读音固定的,因此德语是一门“所见即所读”的语言,完全不需要音标。除此之外,德国人还有一个有趣的说话习惯,他们喜欢用否定词来提问,比如:
“Haben Sie keinen Stift?”-您有笔吗?
若是肯定回答说我有一支笔,则应该在句子前面加“Doch”(的确)这个词:
“Doch, ich habe einen Stift.”
若要否定回答,就要在句子前面加“Nein”(不)这个词:
“Nein, ich habe keinen Stift.”
这小小的“Doch”和“Nein”避免了很多纠结,让我这种语言学习小白感受到了,语言的复杂性带来的是表达的准确性。
除了严谨,德国人的一些特点,如果不亲自体会我永远也不知道。从第一天到特色餐馆里吃经典的德国肘子,到最后一天从柏林机场出发,无论在哪里都是安安静静的。虽然可以从表情上体会到他们和朋友畅谈的快乐,但交谈的声音却像被清风吹散了。圆桌上的人们端着酒杯,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基本上人手一支烟,在慢慢的品味生活。这种状况放在国内,怕是已经烟气冲天、烟雾缭绕了,但在这里我却只闻到了一点点淡淡的烟草味。现在看来国人都是在和工业烟囱比拼吞吐量,烟客们怕自己没有存在感,在拼命地吞云吐雾。
前一段时间,垃圾分类的话题在国内很火。在每次扔垃圾前大妈灵魂拷问“你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让人哭笑不得。尽管我作为一个北京人没有福份在国内体验到这种乐趣,但这次在德国大学的食堂里却体验到了更加严苛版本的垃圾分类。那天中午当我吃完午饭打算把餐具送回去的时候,看见餐具传送带的前面竟然有六个食物倾倒槽。这种分类不仅是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分类,就连鸡骨头和鱼骨头都要分开倾倒。看着同学们扒在倾倒槽的口前一个个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垃圾的时候,我十分庆幸自己践行了光盘节约行动。事实上,这个小小的厨余垃圾分类只是德国高度环保意识的一个缩影。相比于我国某些城市硬生生地拔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发达国家垃圾分类不加铺垫地引入中国,德国不仅做得比我们好,在政策上也给予了民众足够的支持。就以矿泉水来说。德国的超市里可以买到0.19欧的大桶矿泉水,但是在塑料瓶回收机里,每一个瓶子的回收价格是0.26欧,可以倒赚0.07欧元(0.55元)。就连当时的我们也产生了一个玩笑式的猜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矿泉水公司喝破产。在这种看似亏本的回收制度下,我们在一周时间内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从喝完矿泉水的瓶子随手丢进垃圾桶里,到每次喝完后有意识地保存起来,带回到旅游大巴上整齐码好,等待统一的回收。如果没有来到这个国度,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国外先进的垃圾分类到底是如何“先进”的,但现在我明白了,这并不是他们所说的,国外垃圾分类要求比国内严格多少多少或是垃圾分类技术上多么多么先进,而是:对于民众来说,是环保意识上的先进:对于政府来说,是管理政策上的先进。
在德国这短短的时间里,虽然限于语言问题没能和他们深入沟通,但是总会有几件温暖我的小事发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在DM商店那次。当时我抱着自己的商品结完账正准备走的时候,被收银员小姐姐叫住了。她告诉我,因为她自己的失误把我前面的人的一个商品算在我的账里,但那位顾客已经走了。我很好奇她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追前面那个顾客,而是先跟我废了很多口舌解释清楚账单的问题,把钱退给我,然后十分诚恳地跟我道歉。如果她不跟我说,我可能只有在回酒店对完帐后才能发现收款的问题,然后心里膈应一阵,甚至会给这个国家打上一个不好的符号。但德国超市小姐姐这种真实诚恳的举动让德国在我心里多了一个美好的记号。。

二、德国的大学

这次德国之行,对我最大的意义是来看这里的大学。

论现在中国学生什么最难,高考算一个,考研算一个。上高三的时候老师经常说“等你们考上大学就彻底解放了”,上了大学才知道本科只是登山者在半山腰的一个落脚点,高考只是到达这个落脚点前的一个陡坡,之后还有很多能刷新我世界观的险峰,考研就是其中之一。在这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我有了出国读研的打算。首先想到的就是和郑州大学关系非常紧密的杜伊斯堡大学。

在亲临这所大学之前,我打听到了很多关于这所学校的消息。依仗着德国杜伊斯堡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这所大学的工科文凭在德国颇具说服力;并且由于合并了几所高等院校,本身的硬件水平也十分不错。此外,德国读本科还是研究生相比国内最大的优势就是“双免”,即免入学考试和免学费。 而且中国智造和德国工业4.0息息相关,毕业后好的就业才王道。百闻不如一见,之前自己大部分的顾虑被这次造访打消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所学校浓郁的学术氛围。由于是开放式的校园,我们都是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教学楼里。虽然教学楼和外界没有隔阂,但是教学楼却比国内很多办公写字楼内还要安静,这种安静让任何人都不敢高声言语。
给我们上第一节课的老师是一名30岁左右的男教授,和我心中男性工程师的形象符合度几乎达到了100%:衬衫、西裤、公文包,上课前带着一点“德国理工男式害羞”的微笑。这种害羞,我在这次旅行中深有体会。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比喻“美国人像桃子,德国人像椰子”。桃子表面看上去又红又软,里面却有一颗固执倔强的核;椰子表面硬邦邦拒人千里,一旦真心相处却有一颗柔软的内心。而这硬壳有一部分是他们对陌生人有类似于工科男生的“社交恐惧症”。打穿这层椰子壳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只要主动就会有故事。教授虽然表面看上去有点害羞,但讲起课来十分生动有趣,有张有弛。从大学历史,到校内生活,再到自己中国之行的见闻,最后讲到专业知识,整个课程深入浅出。教授的从容和幽默甚至解除了我们之间语言上的障碍,让我们一点没有听外语授课的陌生感,而是感觉自己从国内校园一步步走向海外,从一名大学生立马成长为一名工程师。
整节课听到的最多的词汇就是“Techniker(工程师)”,而讲课的主题也是围绕着这个词展开的。其中在谈到工程师是做什么的时候,他的解释比我之前听到的任何一种解释都要透彻。在大学里,老师教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点,而考试的时候你只需要会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就很好了:而当我们从学生变成工程师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具体的问题,而是客户的实际要求,真正困难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去满足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要求划分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这个划分的过程在大学课堂老师是没有传授的,只有在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才会掌握这种能力。这位德国青年教授对“Techniker工程师”这个职业的阐述,第一次把我说的心服口服。这种阐述,并不是什么摆道理,举例子,而是贴着地皮的跟我们谈实际。没想到德国高大上的校园和强大的工业背后,原来有这样一群朴实的工程师支持着。
在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影响下,杜伊斯堡大学也有很多科技成果,其中就包括我们在在访学那天下午见到的模拟驾驶系统和线缆机器人。众所周知,德国有着领先世界的汽车工业:从一百三十多年前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从奔驰发动机厂开出来(最早的奔驰公司其实是生产内燃机的),到二战时期无敌的虎式坦克,再到如今家喻户晓的三大豪华品牌B(奔驰)B(宝马)A(奥迪)等等。并且上午教授课程的第二部分也是以汽车的动力系统为背景向我们讲解了一个经典的输入输出模型。很多同学看到熟悉的信号与系统框图第一次出现在异国的黑板上,发现原来国内和国外工科学的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在下午的课程中我们也有幸体会到了这个强大而有趣的模拟驾驶系统。这个系统通过服务器程序模拟路况等外界信息,再结合车内的方向盘和踏板系统收集到的控制信息,将她们一起输入到程序模拟的汽车动力系统中,再将结果通过3D视觉技术以及座椅下的车辆姿态模拟系统反馈给使用者。可以说是上午教授讲的汽车系统的实物模型。虽然我的语言难以形容这种试驾的美妙感,但若是将它与中国驾校模拟室那套破系统对比,差距跟钢铁侠和我们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差不多。教授在介绍这个系统时也提到了当下热门的汽车自动驾驶系统,我也借机把事先准备好的关于自动驾驶系统在防止黑客入侵的安全性问题提了出来。虽然可笑的是自己在提出问题后激动到根本听不懂教授认真的回答,但第一次用外语提出一个好的专业性问题,也算是我在学习方面迈出的巨大进步。
提问和讨论,这两个环节对于我未来在德国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那天的两位老师都有所提及。德国人在学习方面远没有我那天在餐厅和教学楼里所见的那样孤立,更多地时间是以小组讨论和像老师提问的方式进行的。开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自己的学习小组。组里的成员会共享很多重要的信息,例如上课的安排,小组讨论的课题,以及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老师只负责讲课,而课后的学习则是在学习小组内进行的。我把这种学习方式理解为,每个人都是对方的教辅书。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向对方请教的时候,对方会把这些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给你,因此一个好的学习同伴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就是要养成提问的习惯。德国有的课堂是大班式教学,老师上完课就走,我猜想不会认识很多同学,更不可能像家长那样管着你(相比之下中国的老师们真是太操心了),因此向老师提问是一种很好的让老师认识你的机会(我想万一有点啥事也让老师在危难之际有更多的感情分捞你)。这里的老师似乎很喜欢问问题的同学,也十分愿意给他们开辟更宝贵的“第二课堂”。
这次杜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面向世界的开放办学理念。如果用我的语言来翻译这句话,那就是我们在这里受到了老师和学联的学长学姐们十分热情的欢迎。无论是上午年轻教授向我们讲述的自己的中国之行:和中国友人勾肩搭背的合影,以及自己拍摄的十分接地气的街边小摊;还有下午苏珊老师送给我们颇为实用的小礼物:手提袋(大部分团员基本一路上都在背着它,简直就是这次旅游的mvp),一本记载德国各地区特色菜做法的小本子和一根笔,以及自己作为一个移民最终被德国所包容的亲身经历,我都能深刻体会到他们是在真诚地欢迎我们去那里读书。这甚至比百度上记载的杜大有32000的学生,以及来自多少个国家的多少留学生等数据更具感染力。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受到国人的欢迎其实也是如回家一般温暖的事,学联便是由这样一群家人组成的。我之前在网上搜了很多关于德国留学的问题,比如每月的开销,留学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毕业后寻找实习单位的问题等等。但没有一个能比他们的答复更容易让我相信。在杜伊斯堡,每月租房的费用在两三百欧元左右,饭费一百欧左右就可以搞定。再加上其它的开支,一个月总开销在六七百欧左右;入学的考试包括学校内的语言考试以及专业知识考试,并没有太高的门槛(我们被传说吓住了);德国给工科学生的实习岗位很多,校内实习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第一手的答案让来之前觉得留学还十分遥远飘渺的我心中有底了许多。
不管是视频里快到让我觉得像被加速了的线缆机器人,还是校园里热情欢迎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一个十分肯定的答复:来这里读研究生,我一定不会亏。。

三、惊异的德国制造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德国制造的水平,我会用“惊异”这个词,甚至觉得程度还有点不够。要是可以用英语的话,我会说:“Wow, It’s amaaaaazing!”作为一名非主修重工业专业的外行人,我不敢断言说德国的汽车工业是世界第一。但在这次访学活动中我所见到的三家工厂:奔驰,奥迪和大众辉腾正是符合我内心中“未来工厂”的形象,这也是我内心中惊异的源头。这三家高端家用车品牌的工厂有很多共同的特点:颇具现代感的展示场馆,高度自动化的压焊涂车间以及人性化的总装生产线。

这次参观的几个工厂,把他们称为汽车博物馆也不为过。仔细品味工厂的每一个角落,你都可以感受出德国人对于自己汽车制造业自豪感。一辆辆古董汽车如同博物馆展品一样陈列着,甚至工厂车间内部在当初设计的时候也为游客参观做了考虑。由于生产线的高度自动化,在传统的压焊涂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人,而各式各样的机械臂和流水线被隔离在有大面积玻璃窗的工作间内,游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汽车制造的大部分过程。甚至在奔驰工厂里,焊接机器人为了让我们看清楚焊接的过程,特意把整个工件转到了面向我们的位置,而焊接的火花仿佛就要飞溅到脸上。当然,整个的参观过程其实是非常安全的,工作人员还为我们配备了奔驰的工作反光背心,防止这些“巨大的手臂们”看不到我。尽管德国人对自己悠久而强大的汽车工业十分自信,但他们从来没有停止对现代理念的获取。这一点在每家的如同未来建筑的展示场馆都有所体现:无论是奔驰的战舰舷舱,奥迪的巴比伦塔塔基,还是大众辉腾的玻璃王冠,都是将汽车元素与建筑相融合的产物。流线型的建筑主体象征着汽车的速度与动感,辅以螺旋而上的阶梯带给人的纵向位置的变化,让我们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由以前走向未来。
如果用高度自动化这个词来概括我所见到的压焊涂车间,那么高度人性化就是总装车间最大的特点。奔驰、奥迪和辉腾作为德国高端车的代表品牌,为了彰显自己的产品价值,整车总装的大部分工序是由有资历的高级工人完成的。这些工人中不仅有年龄较大的老师傅,还有比例不小的女性操作工,这些在中国的整车厂是极其罕见的。因此,德国的车辆企业在“如何让工人们更舒适的工作”上费尽心思。硬件设施方面,大部分重物的吊运工作都由机械完成,工人只需要将零件对准位置即可;为了方便不同身高的工人们能以一个舒服的角度取到零件台上的零件,承载车底盘的传送带装置可以随意调节高度等。工厂对工人工作的安排也是十分人性化的,为了防止工人们长期负责同一种工作而产生厌倦感,工人们负责的工序可以在整条总装线上轮换,这样也有利于工人提升自己的工艺水平。相比中国某些大型企业压榨工人的劳动力,这里的工人就轻松的多,每天的工作时间在6小时左右。尽管我无法断言,在这种天堂般待遇的企业下工作的德国工人,他们的产品质量一定会比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亚洲工人生产的产品质量好,但我敢肯定的是,他们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一定更强。在奔驰厂里面为我们带队的工程师,在被我们问到“你的工资大概多少”这种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时,他说,他的工资足够他和他的一家人过得非常幸福。而且为自己能在奔驰工作感到非常的荣幸,如果有机会的话,他来生也愿意来这里工作。
既然已经说了那么多德国的汽车工业强大与先进之处,那它到底是不是世界第一呢?这个问题如果背景放在中国,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去回答的话,我可以肯定地说:德国的汽车工业在中国市场上是世界第一的。汽车业基本上分了这么几个大块,广义上的汽车制造涵盖了设计,制造,物流,零部件供应,质量体系管理,甚至售后管理等等几个大块,狭义上的汽车制造就指的是制造这一个环节。广义制造的目标包括了对汽车制造的整个评价,包括产品的品质、口碑、价格、用户体验等等指标,我们作为用户(注意一定是用户)通过一辆汽车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都反映在广义的汽车制造这个大指标内;而狭义制造则是作为制造者,对汽车生产环节涉及到的指标的控制和要求,比如制造成本,生产节拍,零部件供应速度,制造控制精度等等,是我们作为生产者(强调一下是生产者)对是否能大批量、质量稳定地生产产品作为最终考核指标的。倘若仅看狭义制造方面(包括物流):日本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这方面德国不如日本,就我看来可能还不如美国通用。德式生产线的效率,精密制造程度是比日本人差的。若是放眼于广义制造方面,我认为衡量是否强大的标准是设计能力和对整个生产流程的控制力。也就是说汽车制造业的工作可以理解为:指挥几十万人(包括零部件厂家),有秩序的每小时产几十台车的同时研发下一代车型的能力,这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零部件供应方面:这个还是设计时期的核心思想决定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的先进程度。因为汽车厂核心其实还是冲焊涂总四大工艺,整车厂是不可能自己打造完整的电子电气,动力总成,娱乐、空调以及其他子系统的,都要看零部件供应商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而且就狭义制造来说,白车身40个零件,哪些采购,哪些外协,整车制造深度如何,对汽车整体设计的影响如何?油漆供应商能提供什么样的颜色?外购的冲压线和冲压模具是否能满足精度要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的制造水平。德国的老牌零部件供应商应该说是世界第一。我在这里做个不恰当的假设,假设让美国,日本和德国各造一辆车,不能用其他国家的零件。虽然三个国家都能造出来,但德国的一定是最好的。
而汽车设计方面,德国也是全球第一。设计最重要的几个条件是,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车?我们有什么样的技术力量,来支持我们需要的这个车成型?我们要做成这个车型,需要多少成本,多少时间?在这个大前提下,我认为德国车做到了最好,他最出色的溶入到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占据了这个市场的最大一块蛋糕,中国人人都知道的BBA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日本车也还不错,但是他面对的是美国市场,丰田为了美国市场的MPV设计可以派几十组人员蹲在美国家庭好几个月,然而谁听说过丰田在中国这么干吗?设计是整车成型的基础,日本针对美国日本法国市场设计的汽车,必然不能完全契合中国市场。所以日本的汽车设计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和德国设计全面较量。因此我在本文的最后可以肯定的说,德国的汽车工业在中国是世界第一。

写于 2019年8月13日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