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汉字文明,党业融合发展

——记文学院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

发布人:刘毓琪 时间:2022-01-24 点击数:

 一、支部概况

 郑州大学文学院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是为了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于2019年成立的。现有正式党员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支委会由李运富(书记)、李晶(副书记)、温敏(纪检委员)、刘风华(组织委员)、张阳(宣传委员)5位同志组成,李运富、温敏先后获评2018年度、2019年度“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李运富、李晶分别获评2019-2021年度郑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2020年7月,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被评为郑州大学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支部成立3年来,牢固树立党建样板意识,以党建助推业务发展,实现科研成果、人才队伍、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稳步发展和全面提升。

 科研成果:国家级重大项目14项(国社科重大4项,教育部重大委托1项,古文字工程重大9项),国社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重点项目4项,其他项目10多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科研成果等各种奖励20余项。

 人才队伍:文字学专业人才队伍规模超20人,校级特聘教授8人,其中学部委员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科研团队获评“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平台建设:2019年升级为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2020年,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成功申报“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河南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21年,中心入选“河南省高校新型品牌智库”,并入选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单位。

 2021年11月,支部顺利通过郑州大学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中期考核,“党建+汉字”工作模式在第二届党支部书记论坛上被作为特色经验向全校推介。


 二、重点举措与特色工作

 (一)守初心,担使命,推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周周读、月月讲、季季评”学习活动:每位党员每周自行至少学习一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每月在支部会上分享一本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著作的阅读体悟,深化理论学习成果;每季度根据党员的学习情况,民主投票评选出一名思想政治学习模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2、制定《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监督条例》,督促党员将“两学一做”融入常态,从集中教育向经常教育延伸,确保党的思想建设取得实效。

 (二)抓学习,重实效,建立“三会一课”规范化、标准化

 支部每月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按时上好每一次党课。创新开展“先锋党员讲党课”主题论坛,打造“一名党员就是一名旗帜”:党员教师每月轮流领学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提升政治素质与理论修养。

 (三)筑阵地,多线举,确保宣传工作全面化、时效化

 1、打造线下阵地,建立“党员之家”

 对中心105办公室进行升级改造,建立“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员之家”,打造党员汲取思政营养的学习阵地:一是设计装修党建文化墙,呈现党的宗旨、党的纪律、党员义务等内容,加强党员思政教育,明确入党初心。

 二是开辟“思政读书角”,设立党史教育书籍专用书架,陈列四史教育读本、马列原典、习近平等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重要理论著作,设立专人管理图书借阅,流动共享,为党员同志提供精神食粮。

 2、开辟线上阵地,打造专题网页

 开辟“新闻动态”“经验成果”和“先锋汉字人”版块,打造党员思想交流、思政学习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2021年特别策划“党史教育”专题报道,回顾党的百年征程。截至目前,共发布动态100余条,在全校46个样板党支部位列第3。

 (四)强党性,添活力,党建活动创新化、长效化

 1、“明底线·知敬畏·守初心”主题党日:廉政原创标语书法大赛暨作品线上展览

 2020年6月,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支部开展廉洁警示标语征集与书法创作活动。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探索“互联网+廉政教育”模式,将廉洁标语书法作品设计制作成庄重雅致的艺术海报,在微信群开办线上展览。年末选出优秀作品制作成精美书签,发放给党员同志,使党员教师足不出户便可欣赏艺术之美,沐浴廉政之风,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

 2、“抗击疫情·党员先行”主题党日:“七一”诗歌创作诵读大赛及视频拍摄活动

 2020年7月,支部开展“七一”献礼诗歌诵读活动。温敏同志独立创作抗疫长诗《雨雪风霜走遍,春意枝头舒展》,并与李晶同志前往郑大标志性建筑钟楼、校史馆等地拍摄朗诵视频,向抗疫英雄致敬。视频在文学院党委宣传阵地“郑大文苑”微信号发布,反响热烈。

 3、走进百里长渠,感悟初心使命:林州红旗渠“五个一”红色实践教育

 2021年4月,支部组织教师党员前往安阳林州红旗渠开展“守初心、担使命”党史教育活动,切实感悟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并凝练出“五个一”特色成果,即“一次宣誓”“一曲红歌”“一首诗歌”“一份感悟”“一段视频”:支部书记李运富同志带领党员在红旗渠青年洞前重温入党誓词,在巍巍太行山前深情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创作出一首由党员名字与所经地名串联而成的诗歌,整理出一份份教师党员红旗渠学习心得感悟,剪辑出一段主题党日纪念视频,真正做到党史教育有血有肉有温度,入脑入行入心间。

《林州游记》

李运富

石板青松劲,党旗张阳红。

重温创业史,敏行梦幻中。

国运图富强,远航有华风。

桃李花开盛,晶光万福隆。

 (诗中嵌入张青松、张阳、温敏、李运富、刘风华、李晶、齐航福七位参与活动的党员姓名,同时嵌入石板镇、红旗渠、梦幻谷、桃花峪等活动所经地名。)


 三、工作经验与标志性成果

 (一)“头雁效应”率先垂范,“红船精神”引领发展

 支部书记李运富同志,教育部“长江学者”、文学院院长、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研和古文献的释读工作,在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思想引领等方面有力彰显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头雁效应”。

 李运富同志在科研领域深耕细作,成果卓著: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多项,2021年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说文〉学新材料普查、整理与研究》;科研成果屡次获奖:《甲骨春秋》获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清代〈说文解字〉研究稿抄本丛刊(全二十三册)》获2020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三维汉字学》(韩文版)、《汉字学新论》(越南语版)获2021年“翻译河南”优秀成果特等奖。

 李运富同志在汉字学领域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多家权威媒体高度关注: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报道《求真求是,守本创新——李运富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2020年,《河南日报》发布专题报道《“长江学者”李运富:在汉字发源地构筑汉字文明高地》,该文在大河网发布后,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网、新华社客户端等权威网媒纷纷转载。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专题报道《让古文字学后继有人——访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运富》,相关网站也多有转载。

 同时,李运富积极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为社会团体提供公益讲座和文化普及服务,为困难师生和扶贫救灾等多次大额捐助,为学科建设和集体事业提供个人经费等,先后获得“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郑州市国家级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二)文明传承初心不忘,建言献策勇于担当

 2019年5月,在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中心升级为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服务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

 1、成功入选“国家古文字工程”建设

 2021年中心入选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单位,成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共同构成古文字学研究的国家第一梯队,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宋镇豪、黄锡全先生作为国家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工程顶层规划;中心在工程建设中主持承担了G1、G2及G3类项目15项,其中9项为国家级重大项目;另有参与项目3项。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成为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古文字研究重镇,获得学术界高度认可。

 2、编纂《甲骨春秋》纪念图册

 2019年,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的活动筹备工作,承担教育部委托编纂纪念图册的重大项目,主编《甲骨春秋》纪念图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在人民大会堂“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上正式发布。由主办单位作为会议资料发送给全体与会者。中心李运富、黄锡全、齐航福、章秀霞、刘风华等同志受邀参会,会议由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主持,并宣读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该书通过宣传甲骨学知识,激发人们对古文字和中华文明的尊敬与向往,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业内好评如潮,获评2019年度“中版好书”。

 3、积极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建言献策

 在有关单位与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心直接参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新使命与发展方略研究”子课题“语言文字资源与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及教育研究”,作为中期成果,已经为教育部国家语委提供了两份咨询报告:《把创造性思维培养纳入汉字教学目标的建议》《关于响应习总书记号召深入挖掘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建议》。

 2021年,李运富参与撰写《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论证报告》提交教育部语信司采用,被列入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李运富等撰写《汉字学十三五成就与十四五展望》,提交国家社科基金办,刊载于《语言学新视野·第七章·汉字学研究》;何余华等撰写咨政报告《古文字研究与传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被《国家语委专家建议》采用。另外,创办《汉字生态》内刊,已成为国家语委等政府有关部门了解汉字生态、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参考渠道。

 (三)春风化雨勤育桃李,立德树人笃行不怠

 1、凝特色,聚英才,开办本科“古文字特专班”

 支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甲骨文要有人做、有传承”的嘱托,由支部书记李运富同志牵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标教育部“强基计划”(古文字方向),创新开办“特专班”(古文字方向),实行“一制”(导师制)、“二专”(专业定向/专业课程)、“三化”(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四通”(本硕博连通/文史哲融通/文理工兼通/教学科研校内校外互通)培养模式。2021年1月,以古文字特专班的建设为基础,中心申报的“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入选郑州大学“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项目。

 中心举办各种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拓展学术视野。2021年,中心先后邀请王贵元、李守奎、雷汉卿、孟蓬生、郑振峰等知名学者,开展古文字特专班专题系列讲座。5月,特专班师生共赴甲骨文的故乡安阳,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0级古文字学强基班师生开展联合学术考察。19级、20级特专班联合开展“古字传香,交流互鉴”读书交流会,举办瓦当拓印学习实践和金文书法作品展。

 2、传帮带,促合力,师生支部协同共建

 中心党支部健全关心帮扶机制,立足中心工作,着力加强科研育人,逐步探索构建与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协同共建模式。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沙龙,采用研究生汇报、教师点评讨论的形式进行。该活动已连续开展14期,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教职工党支部成员定期为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上专题党课,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支持,2021年4月,李晶、张阳组织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前往河南博物院参观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

 总之,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有力推动了党建和业务工作的双促进、双提高,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与战斗堡垒作用,助推学科建设、学术提升和成果产出,为加快推进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提供支持。

作者:李晶,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副书记

 (本文转自郑州大学组织部官网,特致谢忱!)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