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发表中心宋镇豪教授文章:对标国家文化发展需求 推进中华文明探索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2-12-05 点击数:

对标国家文化发展需求 推进中华文明探索

宋镇豪

 原载《人民政协报》2022年11月14日 第 9 版

 “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我们深感肩责凿沉,探索方兴未艾,不可懈怠。

 回顾40多年来我执着于通过甲骨金文和地下考古发现的已知,全方位、多层面探视距今4000年到3000年间复杂纷纭、生动具象的夏商社会文明史。10多年前我主持完成断代史著11卷本《商代史》的著述,也仍是以现代历史意识和史学认知,不泥古、不执今、不媚俗,廓清“伪史”系统的混沌迷蒙,努力阐释商史的未知本源,增强商史信度,丰富商史内涵,活化商史场景,“拉长”中国上古史年代的延伸轴线,完善了中国上古史体系架构。

 近10多年来,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方面, 甲骨文的世界繁富而多彩,甲骨文遗产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绵绵流长的历史根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可以由已知推未知的中华文明探源之重要资源。要重视推进甲骨文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挖掘甲骨文的多重价值,解析甲骨文中的精神价值符号和人文思想菁华。我们辑集了《甲骨文合集三编》,总计著录《合集》《补编》漏收以及后出散见各处的甲骨文3万余片,又先后整理出版了包括旅顺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等单位所藏13宗近万片甲骨文的著录。海外甲骨文的调查,我们查清了美国哈佛大学皮巴地博物馆收藏甲骨文的确切数量,其中有字甲骨828片,无字19片,且得知原藏福格艺术馆的24片今已归了该馆。今年我们又完成了山东博物馆藏1万多片甲骨文的整理项目,现在正继续从事于落实甲骨文抢救性保护措施,加速推动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我还协同安阳师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力构建聚甲骨文著录库、甲骨文字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为一体的“殷契文渊”大数据信息处理平台,汇整152种甲骨著录书及几十种散片著录文章的计约17万片甲骨文信息,甲骨文论著33369种,可结合OCR技术进行多方面识别检索。甲骨文字形库,则核校原字形,合理调整部首与归部,形成综合各家之长又有所修正的甲骨文三级字形表,开发了手写甲骨文输入检索、笔画输入检索、拼音输入检索、部首输入检索、部首组合检索等多种检索法,可满足不同方面的需求。

 如今,教育部、中宣部等国家八部门启动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应该进一步展开全国甲骨藏品的全息性整理研究与著录,有序推进甲骨文三维建模大数据采集,保护与提取甲骨文物的诸多本源性信息,在古文字工程有关项目的实施下,完善中国上古史体系构建,推动中华文明起源探索,传承旧学,开拓新知,铸魂育人,出学术精品,带动“冷门绝学”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值此,我不禁联想起1999-2000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此后几个阶段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学界确实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但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以形成共识。中华文明探源与中国上古史体系构建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应该把握好史料的第一性与真实性,任何曲解、任何片面夸大,甚至随意篡改原始资料,都是要不得的,要充分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才能令人信服,经得起学术和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使命厚重,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崇文鉴史、经世致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标国家文化发展需求,静心净气,坚守学术良知、底线和科学精神,注重文理结合,为完善中华文明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砥砺勇进、有所作为,在新时代的学术生态中知往引远。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专家)

网络链接:汉字学微刊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