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锡全教授应邀为中心师生讲学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2-12-12 点击数:

 为推进古文字工程建设,发挥河南丰富的古文字资源优势和郑州大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传承研究。2022年12月10日晚,郑州大学特聘教授黄锡全先生应邀在线上作了题为“甲骨文中究竟有没有‘稻’字”的学术讲座。会议由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章秀霞副教授主持,古文字学特专班师生及学界同仁300多人,通过腾讯会议聆听了此次讲座。

 

 黄锡全教授,1950年生,湖北省荆州市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就职于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钱币博物馆。现为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为古文字学、考古学、楚史楚文化、古代货币等方面。参与主持有湖北荆州纪南城楚都遗址、随州曾侯乙大墓的田野考古发掘;出版著作(含合著)有《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汗简〉注释》、《先秦货币通论》、《先秦货币研究》、《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合著)、《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合著)、《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合著)等,主编或参与主持编纂有《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国际货币流通全书》《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中国钱币丛书》(甲、乙种本)、《甲骨春秋》等数十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1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编《甲骨学大辞典》。

 

 

 殷墟甲骨文中究竟有没有“稻”字,这是一个迄今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古文字学、农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学者为此都做过有益的探讨,然因意见分歧,一直未能达成共识,不利于有关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黄教授的讲座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分析与探讨,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根据稻作历史、考古发现及专家学者的研究,认为稻作农业在商代以前已有高度发展,甲骨文中应该有“稻”字。第二,过去有学者认为甲骨文等字或可能是“稻”字,但是或单文孤证,或文义不明,或意见分歧,未能达成共识。至于有学者主张卜辞中的“禾”最起码也指水稻,甚至专指水稻之说,过于宽泛或极端,也未能获得学术界的支持。第三,在梳理有关问题的基础上,以发现材料为依据,进一步确定甲骨文中的等才是真正的“黍”字,等为其变体。第四,通过分辨稻分蘖后的植株具有23穗左右、以稻穗三叉形作为区别标志,主张过去多释读为“黍”的等就是“稻”字,可能为旱稻,为水稻,“秜”可能为再生稻。最后,归纳了“稻”字甲骨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楚简和秦简、《说文》各阶段的字形。随后,黄教授与会场师生就“黍”“稻”等字的构形问题,商代耕种作物的种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章秀霞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黄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从商代作物的种类到甲骨文字形的鉴别,涉及了考古学、历史学、农学、古文字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文章层层深入,把甲骨文的“稻”字分成了五式,论证严谨,也提出了存在的特例。黄教授此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考证的范本,也在学习方法上给了我们诸多启迪。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