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字职用演变研究(一)

发布人: 时间:2018-09-07 点击数:

陈安琪

“北”字的形体构意及其本用职能

《说文·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北”字从产生开始就是常用字,频繁见于各时代的文献中。从殷商文字到《说文》小篆,“北”的形体构意都十分清晰,象两人相背之形。这个形体构意从未发生变化,只是书写的笔意随时代变化有所不同。如甲骨文写作“合集6057.png”(甲骨文合集6057)“合集29401.png”(合集29401);殷商金文写作“北2710.jpg”(北2710-1.jpg北2710-2.jpg.殷周金文集成2710);西周金文写作“北2804.jpg”(利鼎.集成2804)“北2819.jpg”(㝨鼎.集成2819);战国楚简写作“上博二容成氏14·43.jpg”(上博楚简《容成氏》14·43)“郭·太13.jpg”(郭店楚简《太一生水》13);秦简写作“放日甲56.jpg”(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56)“睡封174.jpg”(睡虎地秦简《封诊式》174)。

从“北”的形体构意可知,“北”的本义应当是{乖背,违背},这也是“北”字的本用职能,我们把“北”记录的这一个词记为{1}。但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出土文献中,几乎无法找到可以确认是记录{1}的“北”字。在上博简《周易》和马王堆帛书《周易》中都有一个疑为记录{1}的用例,但尚未能成为定论:

(1)(弗)经于北洍(颐)。(上博三《周易》24)

(2)柫(弗)经于北颐。(马王堆帛书《周易》18上)

廖名春先生《楚简<周易·颐>卦试释》释“北”字云:“疑‘北’当读为‘背’,‘北洍’即‘背颐’,也就是违背颐养。”

除此之外,在笔者掌握的出土文献材料中无法找到可以确认是记录{1}的“北”字。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占卜的记录,殷商金文以族氏铭文和其他短篇铭文为主,往往只有一两个字,而西周金文则多记接受周王赏赐并作器祭祀祖先之事,内容单一,所用语言也比较程序化。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假设:因甲骨文、金文的书写材料和内容所限,需要用到{1}这一本义的情况比较少,所以在目前所见的甲骨文金文材料中难以找到“北”字本义的用例。在商周时期的日常书写中,“北”字记录本义{1}的情况应当是存在的,只是由于书写材料不像龟甲兽骨和青铜器那样不易腐烂,因而没能保存下来,无法为今人所见罢了。而在战国楚简中,词项{1}以及与它有意义关系的词项{2}{7},一般用“伓”字记录,用“北”记录者较少。

虽然如此,但从“北”字记录{脊背}{背面}{背叛}等派生词项的职能来看,“北”的本用职能的确应当是记录表示乖背,违背的词项{1}。且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乖背,违背}这个词项并不少见,只是用“背”字来记录。出土殷周、战国文字中都不见“背”字,秦简牍中{1}{2}{3}等词项也都用“北”记录,“背”字的产生应不早于秦汉之际。(详后。)因此,传世先秦文献中记录词项{1}及其相关引申义的“背”字,在文献产生的当时应该只写作“北”,“背”字是后人传抄古书时按照后代用字习惯所改而来。例如:

(3)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九章·惜诵》)

(4)人臣者,非名誉请谒无以进取,非背法专制无以为威,非假于忠信无以不禁。(《韩非子·南面》)

“北”字的兼用职能

“北”字的兼用职能,记录与其本用义值有联系的引申或派生词项。在说明“北”字的兼用职能时,我们尽量以同时材料举例。但鉴于出土文献中用到“北”字的情况实在有限,可能无法反映“北”字在当时的全部职能,一些先秦、秦汉时期的传世文献,我们也取作例证。如前所论,我们认为大量传世先秦文献中的“背”字是后人所改,在文献产生的当时都应该写作“北”,所以当某一引申或派生词项在出土或传世文献中无法找到用“北”字记录,却能在传世先秦文献中找到用“背”字记录之例时,我们也用以说明“北”字的兼用职能。

2.1     记录词项{2},表示“脊背”

“乖背”是两人朝着相反的方向,朝着相反的方向就会脊背对脊背,所以由{1}又引申出表示“脊背”的{2}。“北”字记录{2}的职能,在秦汉简牍帛书中十分常见。如:

(5)某头左角刃痏一所,北(背)二所,皆从(纵)头北(背),……,柀(被)污头北(背)及地。(睡虎地秦简《封诊式》57)

(6)□黑善病北痽瘇。(放马滩秦简·乙种240)

(7)其所产病:头痛……北(背)痛,要(腰)痛……(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经·巨阳脉》)

(8)治(笞)毛北(背),不审伐数。(张家山汉简《奏谳书》115)

写于西汉早期或秦汉之际的张家山汉简在使用“北”记录词项{脊背}的同时,也使用了一个从肉北声的字“張家山漢簡 背.jpg”记录词项{2},但记录词项{2}的字中还是“北”字占大多数。写于东汉早期的武威汉代医简第一种第22简中有“人生三武威醫簡 歲.jpg(岁)勿灸背,廿日死”之句,其中“背”字写作“武威 背.jpg”。《说文·肉部》有“背”字,训为“脊也”,且其他字头下的说解大量使用“背”字,如“北”字下云:“从二人相背。”《舛部》“舛”下云:“对卧也。从夊、㐄相背。”这些事实说明,从“北”字分化出来,专门用来记录{2}的“背”字在秦汉之际已经产生,到东汉时期已经取代“北”,成为记录这个词项的常用字了。“背”字是根据{2} 的意义构形的,但其职能不限于记录{2} ,除了记录表示“败走”义的{8}和表示“败走者”义的{9}之外,原属于“北”字的所有本用和兼用职能,后代也转交给“背”字承担。

2.2     记录词项{3},表示“背面,后面”

人的脊背在人身的背面,所以由表示“脊背”的{2}引申出表示“背面,后面”的{3}。这一意义在秦汉简牍帛书中也较为常见,如:

(9)其襦北(背)直痏者,以刃夬(决)二所。(睡虎地秦简《封诊式》98)

(10)即疏书甲等名事关谍(牒)北(背)。(睡虎地秦简《封诊式》91-92)

(11)耳脉,起手北(背),出臂外廉两股之间。(张家山汉简《脉书》)

“北”记录{5}的职能,后代也由“背”字承担。

2.3     记录词项{4},表示“用后背对着,背对着”

“脊背”义又引申出“用后背对着,背对着”义,用“北”字记录。我们记为词项{4}。这一职能在笔者所掌握的出土文献材料中没有发现,但在传世先秦文献中可以找到词项{4},只不过用“背”字记录。这些“背”字在文献产生的当时,应该也是写作“北”的。如:

(12)不正其主面,亦不背客。(《周礼·秋官·司仪》)

(13)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九章·涉江》)

(14)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国语·吴语》)

2.4     记录词项{5},表示“背着,瞒着,背地里”

背对着别人做的事情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所以由表示“用后背对着”的{4}又引申出表“背着,瞒着,背地里”的{5}。“北”字记录词项{5},在笔者所掌握的出土文献中也未见用例,但传世先秦文献却能找到用“背”记录{5}者,如:

(15)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北”记录{5}的职能,后代由“背”字承担。

2.5     记录词项{6},表示“背叛”

{1}的“乖背、违背”义,引申出“背叛”义。我们将这个表示“背叛”义的词项记为{6}。“北”字记录{6}的职能,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都能找到例子。如:

(16)乱至则虐,腾至则北。(《管子·君臣篇》)

(17)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战国策·齐策六》)

(18)大夫(闵),乃(皆)北(背)之曰:“我莫命卲(招)之。”(清华简《系年》052)

(19)力分者弱,心疑者北。(银雀山汉简《尉缭子·二》495)

值得一提的是,银雀山汉简《尉缭子》“心疑者北”一句,传世本作“心疑者背”,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传世先秦文献中的“背”是后人所改。

“北”记录{6}的职能,后代也由“背”字承担。

2.6     记录词项{7},表示“离弃,抛弃”

背叛的结果是离开和抛弃,所以由词项{6}又引申出表示“离弃,抛弃”的词项{7}。在传世先秦文献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这个词项,如:

(20)其王桀背弃悳行,为璇室玉门,殷之衰也。(《晏子春秋·谏下》)

前文已经讨论过,“背”字的产生应该不早于秦汉之际,而《晏子春秋》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后期,“背弃悳行”之“背”,在成书时应当写作“北”。

“北”字记录{7}的职能后代也转交给“背”字承担,传世文献中十分常见,汉代出土文献中也有用例,如:

(21)背人忘义,唯色是存。(流沙坠简·简牍遗文·四十)

2.7     记录词项{8},表示“败逃,失败”

乖背、违背是朝相反的方向走,而军队败逃也是朝着进攻的反方向走,因此由“乖背,违背”义引申出表示“军队败逃”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字下说:“军奔曰北,其引伸之义也。谓背而走也。”“北”字记录“失败”相关之义,不限于军队败逃,一般的失败也可以用。我们将表示“败逃,失败”义的词项记为{8}。例如:

(22)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23)(弱)生于眚(性),𢚝(疑)生于㲻(弱),北生于𢚝(疑)。(郭店楚简《语丛二》36-37)

(24)期于北,勿期于得。(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259)

(25)一有违者,兵辄败北。(欧阳修《孙子后序》)

(26)奕秋向少年道:“汝棋北了。”(明《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例(22)(24)(25)都表示“军队败逃”,而例(23)(26)则表示一般的失败。

2.8     记录词项{9},表示“败逃的军队”

军队败逃曰“北”,败逃的军队也叫“北”。因为表示“败逃的军队”义十分常用,是一个固定而非临时的意义,因而我们不把它看做是词项{8}的活用现象,而认为是由{8}引申出来的一个独立的词项,记为{9}。例如:

(27)上不事马于战斗逐北,而民不以马远淫通物。(《韩非子·解老》)

(28)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则阳》)

(29)项羽追北。(《汉书·高帝纪》)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