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欢迎您!

历史学院举办本科生论文竞赛参评作品点评会
作者:  编辑:张雷  时间:2023-01-18  信息来源:  点击:


为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增进学术氛围,我院于本学期举办了本科生科研论文竞赛。截止20221215日,共收到51篇参赛论文。随后,学院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分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文学和哲学组对参赛论文进行了评审,最终评选出获奖论文24篇,其中一等奖7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9篇(名单附后)。

18日晚,学院组织了线上点评会,邀请参加论文评审的部分老师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点评。因腾讯会议容纳人数有限,不少同学未能参会,为此我们特地汇集、整理老师们的点评意见,供大家学习参考。


赵俊玲老师(文学院):这次文学方向的几篇论文有一些共同的优点,就是同学对研究对象非常熟悉围绕论题进行了非常积极的细致的思考对于相关作品的分析感悟都非常到位这是值得赞扬的。

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自己的研究所依据的文献普遍缺乏细致的交代比如研究一本书依据的版本是哪个?研究某一类诗歌,对于这一类诗歌的总体情况数量代背景、作者群体等,都是需要在论文里边说清楚的这是文献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还存在一些欠缺

第二个问题是摘要。摘要是学术论文必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写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同学们主要写的是对什么问题进行了研究那你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这些内容在摘要里没有很好反映出来这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作为几千字或上万字的论文篇幅有限,如果选择一个非常大的题目,比如说对两部非常经典的作品进行对比,或者对某一部我们早已经传承了非常长时间的经典的作品进行研究,这样的大题目可能是不太沾光的因为你在几千字里面,可以选择的研究角度别人早已经都说过了所以我们更希望看到选相对小一些的问题,能比前人做得更细致一些,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文章会更有价值一些。


李晓敏老师:我看的是历史组的14篇论文。我从五个层次来说明一下我们的评选标准。有的同学选上了,可能在这五个方面某些方面做比较好没有选上的同学,在这些方面可能就会稍微差一些

我们拿到一篇论文第一个看的是什么呢?就是论文的完整性什么叫做论文的完整性呢?就是一篇文章,从标题到摘要关键词到论文的开头引言),怎么引入主题为什么要写这个题目?前人研究成果是什么样的?这些在开头就接下来文章结构,几个大标题大标题几个小标题全文说了一个什么问题,最后还有一个总结。还有就是注释和参考文献。这就是我们要看的你论文的完整性。这次有不少同学是没有参考文献的。接下来,我们会看你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这个规范性可能大家会觉得是一个小问题,但是实际上每个老师看到一篇文章,首先就看规范性。有的同学前面写的论文题目是A,到了正文行文的时候,论文题目就多了两个字,或者少了三个字,或者是错了一个字,这些看起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你出现这样的问题,就证明你的态度是不端正的。还有一页上出现三个错别字,这就是非常直观的问题。再就是注释或参考文献的格式,我们院是有要求的。也是我们第一眼看到一篇文章最直观的内容

第二个层次是看论文题目你对于这个题目的基本史料是否了解?我们做史学研究,最基本就是史料。我们看到一篇论文,即使有时候不熟悉某一个时代,或者相关内容不是特别熟悉,但是我们会对史料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连我都知道有一些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史料没有用到那你这个文章就大打折扣了。这是我们判断的第二个标准,就是你对这个选题是否穷尽了基本史料是否真的去把所有的史料都拿来看了?是否从史料中找到了有用的东西?我们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第三个层次就是选题。刚才赵老师提到了,大概一万字左右的论文,选题多大是合适的?有的题目可能要写成一本书,或者写成一篇博士论文。我们会看选题是不是适合这样的篇幅。还有呢,你这个选题是不是从史料的阅读中提取出来的?史学研究最基本的规范,就是要看大量的材料,在材料中发现了一些关联,发现了一些矛盾,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最后变成了我要写的论文。这最符合学术研究的理路。但是有些同学的题目,是什么都没看的时候,或者看了一点点文章,就决定要写一个什么题目,然后根据这个题目去找有关的东西。根据凭空所想,先设定了一个范畴。但这是一个大的范畴,不可能成为一个具体的题目。

第四个层面要看整个论文的结构。一万字左右的文章,结构不会特别复杂,基本上就是一个论文标题,下面分了三四个层次,也就是三四个二级标题。那么每一个标题、每一个部分和你论文的主题之间是不是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一个或者两个部分偏离了主题,那恐怕就是思路不清楚了。部分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分两个层次,一个叫总分关系。论文题目当然是“总”,下面几个部分就是“分”。这个总和分之间是不是互相贴切的?第二个是平行关系。论文的几个部分,彼此之间是不是平行关系?它们之间是平行的、递进的、互相有关联的,最终共同说明了主题。有的同学可能写了四个部分,但各个部分各自独立,起码有三个部分跟主题是没有明确关系的,这就属于思路不清楚了。这是我们要关注的结构问题。

第五个要关注的是论文的主题。论文的题目当然是你的主题,刚才赵老师说,我们很多论文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不会写摘要这个摘要实际上就是主题。有时没有时间看你的全文,那么只要看你论文题目,再加上摘要,就知道你的论文要说明什么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章中要说明什么问题要研究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这都是在摘要中要表现出来的。当你把摘要写得非常清楚,就知道你思路清楚,整个文章一定是结构非常清晰的。因此,你心里是不是清楚自己要说什么问题?有的同学从头到尾很明确,每一个部分都在说明这个主题将主题分为几个层次,不同的层次说明一个中心问题比较清楚有的同学写了非常多的字,运用了很多概念,很多的逻辑关系,实际上讲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把它搞得非常复杂,看起来好像非常恢宏,实际上主题是非常简单的,却没有提炼出来也有的同学将论文分了个部分,直到最后一个部分点到了主题一篇文章有四分之三是在介绍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到最后一段才说我要研究什么那其实前面三部分都不需要再存在了。因此,我的文章要讨论什么问题,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我如何论证我观点,这是学术论文需要做的。

总结一下我说的五个层次:第一是论文的完整性、格式的规范性,第二是史料,第三是选题,第四是结构,第五是主题。这对大家来说,可能要求稍微高了一些,但既然大家来参加这个活动,一定是想要做到更好。有的同学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错,但有的同学就可以根据我说的这五个层次,看看哪些方面是有欠缺的,可以继续改进。


巴杰老师:各位老师好!各位同学好!历史组的评价标准刚才李老师都已经讲过了,我再补充几点我个人的体会。历史组共14篇论文,还不到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说明参与度还不够。这可能有客观原因。这种活动是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往后再有类似的活动,我们应该积极参加。

从论文质量来看,有优点,也有不足。我谈两个优点。首先,论文的选题总体来讲还是比较丰富的,有社会史,有人物研究,有思想史、观念史、心态史,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关注了最新的学术动态。我觉得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二个优点,大部分学生都下了不少功夫。有的论文写到50页,并且所用的资料能看出来是自己录入的,这一点也值得肯定。我们学历史就要能下笨功夫,能下苦功夫。从史料来看,大部分学生都使用了数据库。这学期受疫情影响,没法去图书馆、资料室。很多学生从数据库里检索了一些材料,这一点也是不错的。随着史学的发展,大数据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作为年轻的学生,电脑使用水平超过前辈学者,这应该发扬壮大。

论文确实也有不足。首先最明显的一点缺乏问题意识。就是写一篇文章,一两万字甚至四五万字。你要干什么呢?要说明什么问题?看完以后不知道你要说啥。有些学生写的不叫史学论文,而类似于读书报告把文献分成几部分,分门别类列出来。这个功夫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为论文来讲是远远不够的。研究的问题没有凸显出来这可能是我们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点是结构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语言能力弱。有的学生确实下了很多功夫,但就整体框架来讲是不完整的。虽然文无定法,但是盖一个房子,总要有四个角啊画一个桌子也有四条腿,但这只有一条腿。论文到最后才干啥那前面不都是与主题不相关了吗?你写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思路不清楚结构不完整是我们这次论文大赛中比较普遍的问题。还有就是语言能力比较弱语言组织功底也比较差历史研究把问题说清楚,语言流畅,应该是题中之义,但是很多学生行文机械读起来晦涩难懂很多概念自己也没有说清楚。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绕来绕去,最终自己可能也迷糊了。看到最后才发现,你是在转换概念,在用概念来提升你论文的深度,这一点是要不得的。不要想着用很多晦涩的语言、晦涩的概念,来显得很深入。这样反而会给人不好的印象。

第三点,就是很多学生不会使用检索。我们普遍使用的大数据有它的特点,就是体量很大,但是也有它的不足,就是价值密度比较低,在数据库里面会呈现大量的同质性史料。怎么从这些海量的、没有经过整理的数据中去整理出高价值密度的材料呢?这应该是一个学习的方向。我个人建议,可以通过多个检索词不断来转换,从人到事,到制度逐渐扩大检索范围。这样你史料不会太单一不会大量重复,不会看起来资料很多,实际上说明的是一个问题。这是我谈的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吧!


魏涛老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把人文班的十几篇文章大体上都翻了一下重点是哲学方向的几篇,我也会同几个搞中国哲学的老师一块来看。我们这一次人文班的十几篇论文方向来说非常广泛,而且选题相对来说不像以前那么宏大,大家都慢慢进入到比较小的一些问题来展开这是比较好的方面。另外,大家对研究对象比较熟悉,对研究动态相对比较准确的把握。这也体现出我们学术意识还是有所增强的。

我谈几个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文章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提到义理、考据辞章。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在这几个方面都表现相对比较好。这几个方面要表现比较好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选择一个比较好的研究对象。什么样的研究对象是比较好的那就是这个题目是可以做的,研究的问题是具有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的。那么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到底从哪里来?肯定就是要从我们读原典、原始文献原始材料和对当前学界相关讨论的整体把握中来。所以我们在选择研究的问题的时候既要考虑到研究的可能性也要考虑到我们自身的实际——毕竟我们还处于本科阶段处于比较初步的阶段。在这种状态下选题,要特别注意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怎么样能自己此前的积累比较全面展现出来。

我们在考察一篇文章的时候,通过摘要、关键词、注释,通行文论证,还有整体的架构、得出的研究结论,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这实际上是一个板桶效应中间有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尤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对你研究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有些同学用译注的文献作为援引文献,有些同学使用古籍材料不注意版本和出版社,这整体上就会影响老师对你学养的评判。我们搞古代研究凭借的材料,用的是什么版本?还有相关的目录工具书的使用,在你的论文中有没有体现?这是非常重要的评判尺度。你能够把握住就有可能把一个很好的问题研究相对比较透彻否则的话,可能就把很好的题目浪费了。

另外呢,强调辨章学术源流。就说我们大家要清晰认识到哪怕非常短的一篇文章,也要放到这个问题的研究史里来定位。也就是说你的讨论不是一个孤立的自说自话的讨论,一定是有非常强烈的对话意识。我们怎么样能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写论文的时候,就想象着模拟一个场景仿佛你在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你所写的这个问题要和专家们进行讨论。你面对的都是这一领域专家学者你面对着他们,觉得哪些话需要说你就写出来哪些话不必去说,你就不必写。所以你的文章的层次,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你的对话对象。你对话的对象是这一领域的专家,这个时候你没必要去讲的很多东西也没必要在你的文章里面出现就可以把它舍弃。我们对于研究动态的把握也要注意,不是说你一网打尽了就好而是要挑取其中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献。它体现出你的学术辨别能力。我们这个论文竞赛不是有一个结果就可以了目的是为了提升大家学术研究的能力,学术探讨的能力。所以我们会重点去考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首先要有自我的定位意识,到研究史里去定位自己要写的这篇论文然后去进行对话,而且要与有层次的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进行对话。不是什么都去碰一碰什么都去讨论那只能体现出我们的层次相对比较低。

第三个,同学们的论文对于研究对象也确实下了比较大的功夫但是在写的时候存在着写而写的动向。真正的论文一定是从我们内心深处流出来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生成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研讨问题想清楚,想清楚怎样去排布论文的逻辑。一个大的标题下,怎样去设置论文的不同部分?有的论文从结构上看起来似乎比较完整,但是平铺直叙,看不出内在的逻辑是叙述性的文章,很多是介绍性的内容,论证不足,不能称之为论文。我们有很多学位论文,包括硕士论文甚至博士论文也有这种情况有的同学说一篇论文一万字甚至几万字满篇都议论,怎么能做到呢?这就要时刻提醒你自己这篇文章要干什么?有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啊!写的时候要考虑,如果这一段删掉不影响表达,就把它删掉;这一句话删掉不影响表达,也把它删掉;如果这一个字去掉也不影响的话,也可以把它删掉。按照这样的标准不断地去提炼。最终提炼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的文章从内在逻辑上严密起来,不断的去演化、提升我们对研究的问题的认识。我说这么多吧,供大家参考。


李书军老师:我就世界史的论文讲一下自己的感受。整体上看,参赛论文是比较有特色的,同学们的想法比较活跃,视角比较丰富,说明在过往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大家是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的,所以能有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思考能力比较突出。相比较过往我们看到的论文来说,大家比较有想法,问题意识还比较强,这是很值得肯定的一点。

论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写论文的时间很明显不太够,所以论文还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时间不够导致在许多方面有所欠缺,比如资料的搜集、文章的打磨。一般来说,评分比较高的论文,准备工作相对比较充足,前期的准备比较完备。

另外,我们是基础学科,需要更长时间的培养,需要耐心,要慢慢磨出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你有想法、有思考能力、有问题意识,这很好。但是想要落实为历史学的一篇比较成熟的文章,还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积累,也需要一些特殊的学术训练。不经过这种训练的话,想把你的设想转变为一篇比较成熟的文章,还是做不到的。目前同学们欠缺足够的训练,有些同学有点儿容易被资料牵着鼻子走,而不是围绕问题去使用资料。这当然是我们日后在教学和指导论文过程中,应该由老师主动去做的一件事情

最后一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大家要积累起来一种历史感。这种历史感很重要的体现,就是要注重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要对基本的规律有了解。你只听说过人们去理解万有引力,去利用万有引力,但没听说过谁去改造引力规则的对吧?所以对于基本的历史感和历史规律的了解,还需要同学们日后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地去积累、去沉淀。整体上,世界史参赛论文的问题意识是比较好的,但想要达到比较成熟的历史学文章的水平,还是需要一定的磨练了。我就讲这些,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同学们!


侯波老师:今年学院举办本科生论文比赛,世界史专业同学积极响应,最终提交21篇。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专业在过去一年始终在督促学生尽快、按时完成中期论文。在院里组织本科生论文比赛之前,我们已要求所有同学提交中期论文,并以此参加学院本科生论文比赛。此外,按照过去惯例,世界史全体老师对所提交论文进行了匿名评议。因此,当学院正式组织比赛时,世界史专业积极响应、参与的同学人数更多。在此感谢学院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

中期论文是一次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在历史学、国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但是,世界史专业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所以师生比相对较好。自2014年世界史招生以来,中期论文一直是世界史专业本科生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基本是师生一对一指导,最多一对二。个人认为,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中期论文”,有高、低两个目标。较低的目标,是帮助同学们练笔。防止我们同学在大四毕业时,由于缺乏写作经验,无法较好地写出毕业论文。过去没有设置中期论文时,我们确实遇到这样的情况,导致毕业论文答辩时,一些糟糕的论文令老师和同学都很尴尬。设置中期论文的较高的目标,在于希望通过大二下、大三上这样一个比较难得的学习高效期,督促同学们完成一篇真正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若有机会,我们同学能够拿着自己的论文去参加校际的、全国性的本科论文比赛,或者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包括我校在内的各大高校都不定期举办校际或全国性的本科生论文比赛、交流活动,但很遗憾我院同学参与度不是很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论文准备不足。

关于世界史专业获奖论文的点评工作,我和书军老师做了分工。书军老师主要基于李妍茜、张啟蒙、杨凯宁和赵旌超的文章,我则基于牛雨威、李远辙、柴正华、季鑫、何音念五篇论文,谈谈个人看法。

总体上看,这些论文有三个优点,也有三个缺点。第一个优点是选题比较适中,没有过于宏大的选题。第二个优点,是基本上掌握了学术写作的要求和规范。第三个优点是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外文文献,这对世界史的论文来讲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几篇获评优秀的论文,在文献方面有一个共同优点,即均使用了一定的原始文献。如柴正华用到了“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美国外交文件集”;李远辙则使用了大量的波特兰市政府档案、新闻报道;何音念使用了“波曼犹太政策档案”“犹太虚拟图书馆”的线上资料;牛雨威使用了较多的日文文献。

论文存在的缺点也有三个方面。首先,一些论文虽然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但论证时比较简单,不够充分和深入。就我所点评的五篇论文而言,有三篇是分析原因,且在分析时过于求全,导致论述较为宽泛,缺乏深度。其次,选题比较传统,或者说老套。大多数论文专注于政治史、外交史、国际关系史,对史学界的一些新趋势关注不够,如近年来世界史学界较为热门、新锐的医疗与疾病、生态与环境、文化宣传、文化形象的构建、跨国史、国际史等。同学们对这些较为新锐的、前沿的领域和主题关注不够,还是囿于过去的传统套路。最后,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格式、排版和注释等不够规范。

总之,中期论文写作可以说是本科生阶段的首次学术论文写作尝试,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练笔机会。鉴于前面我所提及的三个缺点,个人建议:同学们在埋头学习之余,务必多多关注学界动态,追踪本专业、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定期浏览学术期刊,而非囿于教科书或教辅书,又或者只关心自己写的小题目那“一亩三分地”。此外,尽量读一些具有理论深度的学术著作,而非浅层阅读、碎片化阅读,后者对于训练思考、思辨能力并无益处。以上是我对世界史专业几篇论文的点评,谢谢!


朱津老师:针对我们的论文,我说一些共性的问题。第一,就是作为一万字左右的论文,格式上不用去模仿硕博论文的格式,不用专设一个叙论。作为一篇小论文,最前面有个引言,把学界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必要性,还有突出的亮点写出来,引出整篇论文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了。

第二,在题目选择方面,不要选太大的题目。一般是越具体越好。一万字左右的论文,不宜选择什么文明起源、文明发展这一类的大题目。这样的题目一篇博士论文都难以容纳,甚至足够出八卷本十卷本的丛书了,不是一篇小论文能解决的。

第三,要有问题意识。你要清楚你论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从考古材料的叙述到分析,再到论证,整篇论文都要围绕核心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样才是一篇比较完备的论文。

第四,是资料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关的资料一定要搜全。不管做什么主题,都要把相关的一个时代或一个区域的资料收集全面。资料搜全之后,才能对研究对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果搜得不全,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的或偏颇的。还有典籍的引用,一些同学不注意版本。版本问题是历史研究都应注意的问题,无论引用什么典籍,一定要找通行的严谨的版本,而且一定要找到原文去核对。有时候你参考的文章引用了其他文献,但作者没有仔细核对,引用错了,你没有核对原文,就会把错的东西直接引到你论文里边。所以,无论对于考古资料还是典籍资料,一定要查到原文,要查原始的考古简报、报告,要选用最严谨的典籍版本。

第五,写论文的时候,尽量不要有先入为主的结论。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从资料的搜集,到分析,再到不同材料的整合研究,要有符合逻辑的论证过程。这个逻辑过程之后,再得出一个结论。不能先把结论放到那儿,根据结论选择材料。不符合结论的资料就扔到一边儿不用,符合结论的资料才给它放上去。这不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另外,还有一个对比分析的问题。考古研究中的对比分析很多,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就是时间和空间。这是考古研究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在对比研究中,把同一区域前后两个时代做对比,追溯源流、探讨发展,是可以的;把同一时期的两个地区进行对比也是合理的,可以探讨文化交流或者进行比较。但很忌讳的是,既不是一个时代,也不是一个地区的材料,你觉得有些联系,就把它放到那儿比较。这种对比的前提不可靠,对比的基础是不存在的。

第六,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层层衔接、层层递进。一篇论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但并不是说每一部分就是完全独立的,如果不同部分各自独立不相关,这个论文就是拼凑的,不是合格的论文。按照基本的套路,应该先说你搜集了哪些材料?弄清这些资料的时空框架,找到时间和空间点,然后梳理分析,再结合研究对象的背景,做性质或其他相关的推定。在这个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这样才是比较完整的或者合格的论文。


崔天兴老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好!我先说一下各位同学的论文优点。这次论文的选题集中在新石器和夏商周两个时段,选的都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热点问题;只有一篇是公众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就更热了。这体现出同学们具有很强的学术意识。另外,论文的各个部分比较完备。从引言到破题,到论证,再到结论,这几个部分基本都是齐备的。其次,同学们都很注重文献引用的规范性。以往有的论文引用文献,要么只有作者,要么只有文献名字,这次文献引用规范性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是个别同学对中英文相关文献都有所涉及和梳理,这也是非常好的。另外值得表扬的是对一些长期关注的老问题,有同学使用了新方法进行研究,老问题使用新方法探讨,是很好的创新视觉,这应该是值得鼓励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关注的问题,关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有所差异,随着研究方法的进展,同学们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是很好的。希望大家把这些优点继续保持下去。

至于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是资料的搜集。有些同学的资料没搜全,越大的题目越难搜集全。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资料增长很快。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资料搜集的全面性是有点严格的,所以选择稍微大一点问题进行研究的同学,收集资料上就不占便宜了。一旦老师察觉到资料没收集全,在评价上就很吃亏,所以选的题目最好是小而精。

第二,关于学术史的梳理普遍做的不太好。譬如说对于研究的问题,别人已经提出了,或者受前人的启发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虽然在论文引言中或者在注释中也提到了,但是没有能够正确地突出这些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没有能做出精准的评价。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的,说清楚前人的贡献,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希望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论文,再认真地把学术史梳理好,然后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第三个就是摘要。虽然摘要的形式普遍都具备了,但没有突出问题、方法、结论以及研究意义。摘要还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格式。你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要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你的结论是什么?在摘要中一定都要有体现。尤其是认为创新性成果,或者你自己独特的认识,一定要在摘要中体现出来。这样写摘要让评阅老师一目了然地对你的论文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和定位。我们将来做研究的时候,对于很多研究文章是先看一个摘要,根据摘要判断这篇文章到底有没有价值,是否值得进一步阅读。所以一定要重视摘要的训练和撰写。

第四是论文的结构。论文形式上具备了各种要素,但是结构不合理。有的地方引言太多,概念的分析太多,具体论证比较少,这样出现了很多问题。也希望同学们能够论证问题上再加强一点。一些同学的论文没有能够正确地回应题目或者回应关键词。题目和关键词一定要在论文中能够正确的得到体现和回应。

第五,图表的格式问题。一般表名、图名是表上图下。有的同学图、表名称均写在下边;还有个别论文在引用别人文章图表的时候,先说内容,再说图号,不符合论文图表格式的正常表达。

最后,关于材料的准确性。刚才朱老师提到有的论文引用文献就有问题,若不去核实原文,直接抄过来,是错上加错。这样在阐释解读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无论如何,希望同学们在将来写毕业论文过程中能够吸取有益的经验,或者参加一些其他高层次的论文竞赛能够有郑大的声音。也希望这样的论文竞赛能够长期地持续下去,真正地惠及每一个同学,形成郑大品牌。


郜向平老师:首先祝贺获奖的同学!同时也要对未获奖的同学说,不要气馁,这只是大家学术之路的一个起点,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学术之路本身也就是起起伏伏的。说实话,无论是获奖也好,没有获奖也好,大家论文的差距是不太大的。重要的是把这样的活动作为一个提高的机会,结合各位老师的点评,去审视自己的选题,修改完善自己的论文,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提升。

我想强调的是,论文写作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训练,也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基本素养。通过刚才各位老师的点评,我们知道论文写作包括了很多环节,要系统收集资料,筛选核心文献,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综述,抓住核心问题组织语言去写作。这不仅仅是学术训练,我觉得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需要的。比如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新冠疫情,大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专业的文献,也有非专业的说法。我们去关注这个跟我们切身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怎么去看待这么多资料,怎么能找到专业的、核心的文献?怎么通过分析研读,把核心的问题抓出来?最后怎么做出一个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这本身就是素养和能力的体现。所以说这个论文训练,体现了你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基本素养,不仅仅是做学术所需要的。

最后感谢大家的参与!感谢各专业的组织,也感谢参与评审的各位老师!祝大家假期愉快!新年快乐!




附:历史学院本科生科研论文竞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7篇)

田雅阁:<悬泉汉简>所见骑士简与汉代军队编制探研》

刘晨:《新中国成立以来费孝通的三次发声——兼论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李妍茜:《劣等处置原则在19世纪中期英国济贫法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牛雨威:《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对黄祸论的辩驳与近代日本民族主义》

许雯:《青铜破门器用途与亚身份推测》

朱琳清:《循理为乐:二程道德哲学的旨归》

乐尔:《试论〈左传〉“忠”的意义及其历史内涵》


二等奖(8篇)

李锦波:《关宁锦防线经营兴衰始末与明蒙后金关系研究》

张子慧:《汉代的紫色观念及其社会应用分析》

李远辙:《冷战前期美国波特兰市民防运动的终结》

杨凯宁:《利奥泰时期法属摩洛哥保护国殖民政策》

赵旌超:《重返古典帝国——马克森提乌斯政权的合法性构建》

宋祥瑞:《从统计学角度浅论郑州商城陶鬲生产变化趋势》

苏思宇:《关中平原半坡文化瓮棺葬空间位置分析》

杜怡:《明清之际女性书写中的性别意识崛起——以王端淑《吟红集》为例》


三等奖(9篇)

李子林:《唐代私人营建楼阁问题研究》

杜淑珩:《慈善义演的异化:以19321935年间上海两次赈灾游艺会中的“花选”为研究对象》

柴正华:《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纳米比亚独立问题介入立场探析》

张啟蒙:《英国激进主义报纸的兴衰》

季鑫:《萨勒曼国王执政后沙特石油政治变革对沙美关系的影响》

何音念:《试析2020年美国大选中犹太裔选民政治倾向的形成原因》

郭登科:《从新疆制皮工具再论鹿角靴形器功用》

靳献豪:《宋代道学家于管仲“器小”形象之塑造》

晓悦:《车马长途系情思——浅析<古诗十九首>中车马路途的情感意蕴》




关闭

版权所有 © 2017-2018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地址: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