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设计研究所

作者: 时间:2022-09-10 点击数:

【总体介绍】

数字化设计研究所共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领军人才(中原教学名师)1人,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人。近年来,研究所承担和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等奖励1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一等、二等各1项。

研究所依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河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和《“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需求,以机械设计及理论、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及网络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紧密结合高端装备中复杂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以新能源汽车、盾构/TBM、高端轴承、轻量化起重机等为对象,重点研究复杂机电产品数字化多领域统一建模与仿真、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和复杂结构设计与仿真、汽车轻量化设计等理论与技术,解决车辆、隧道掘进装备、机械基础件、起重机、海洋装备等系列产品数字化设计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复杂机电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和复杂结构设计与仿真、轻量化设计等方面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获得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形成复杂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研发团队和研发基地,为我国高端装备的智能制造提供设计支撑。

研究所长期与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同时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卫华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大型行业骨干企业进行长期密切的产学研合作,为研究所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热忱欢迎广大优秀青年到数字化设计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

1复杂机电产品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理论与应用;

2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和复杂结构设计与仿真;

3、汽车轻量化设计理论与应用;

4、机械结构与多学科优化设计理论与应用;

5、人机交互系统数字化设计与评价技术;

6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和动力系统仿真、设计与控制方法;

7、盾构/TBM装备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

8、特高压大截面导线舞动特性分析与防治技术;

9、面向智能工厂的机器视觉检测理论及应用;

10、轻量化起重机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

现有及共享科研平台

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燃料电池与氢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院

河南省起重物流装备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抗疲劳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校车研发创新团队

河南省轻量化起重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团队

【成员介绍】

所长:秦东晨

副所长:陈江义

成员:袁峰 刘竹丽 李银霞 朱强 王婷婷 武红霞 徐一村 沈鹏

【主要科研成果】

1深度混合动力客车(FHEB)系统匹配性能仿真数字化研发平台

以深度混合动力客车(FHEB)为对象,完成了FHEB系统匹配和性能仿真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FHEB数字化研发平台。首先,分析国内外电动汽车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合动力系统匹配和性能仿真的软件平台。然后,建立混合动力客车整车仿真模型以及关键零部件仿真模型,并研究其中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混合动力客车电驱动系统与机械系统的耦合问题。最后,采用混合动力客车整车模型,完成整车性能仿真,包括动力性能、操纵稳定性、续驶里程等。同时,通过整车性能仿真数据分析和研究,提出整车系统匹配方案和方法,对整车设计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参考。另外,研究FHEB整车轻量化设计问题,对其轻量化设计提出一些措施与方案。

2、纯电动商用车整车轻量化关键技术

以纯电动环卫车为研究对象,针对纯电动环卫车不同工况、不同结构部件的失效准则,结合台架试验数据、整车试验结果和市场反馈信息,考虑纯电动商用车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平衡相互冲突的产品属性与轻量化为设计目标,对整车结构参数与材料参数进行一体化优化设计,建立对新材料结构件的静强度、冲击、碰撞、疲劳的分析方法,结合新工艺、新方法的采用,实现新型材料在纯电动商用车关键结构上的应用。最终获得整车结构-材料-性能综合评价最优方案,实现整车轻量化的目标,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价值。

3滚动轴承工况引发表面损伤因素及其作用规律

在考虑主轴结构变形、轴承元件位移场、温度场和油膜压力场的相互作用下,建立了精密机床主轴系统的多场耦合数字化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手段来分析不同作用载荷、主轴转速、预紧力、润滑方式及轴承布置形式下的机床主轴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探讨了不同运行工况下滚动体与滚道、滚动体与保持架之间的接触、摩擦、润滑及冲击行为,掌握复杂运行工况下机床主轴轴承精密工作表面的力学行为特征。

4基于大数据的结构-材料-性能汽车车身一体化设计方法

以纯电动汽车车身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平衡车身结构轻量化与耐撞性之间的冲突为优化目标,考虑设计、制造过程中车身结构-材料性能参数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结构-材料耦合设计优化理论方法,通过数学模型建立与迭代寻优,重点研究拟合实时更新的不确定性耦合变量大数据样本来获取变量特征参数的分布趋势和时变设计点位置,建立基于特征参数分布的不确定性变量精确描述方法,探讨并行优化时不同学科之间耦合变量的变系数系统一致性约束机理,探究基于不确定性变量时变设计点位置的动态搜索寻优方法,制定不确定性多学科耦合设计优化策略,实现车身结构可靠性与稳健性设计,从而获得纯电动汽车综合性能最优方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车辆现代设计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汽车产品设计开发及相关领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5、盾构/TBM装备数字化掘进关键技术与应用

结合国家科技发展宏观规划目标,以各类具体研发项目为依托,开展盾构/TBM装备数字化掘进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围绕盾构/TBM装备,重点以高性能盾构/TBM关键部件、复杂结构及整机系统为对象,通过仿真计算、可靠性分析与试验测试、多领域建模等,建立盾构/TBM关键部件、复杂结构及整机系统的数字化模型,进行盾构/TBM装备服役期性能全面仿真、寿命评估,为工程实际提供理论指导。具体包括:(1)刀盘刀具结构优化、刀具磨损规律;(2)盾构/TBM多领域建模、掘进过程联合仿真;(3)盾构/TBM掘进参数协调控制及智能决策。

6、大型复杂连续体机械零部件结构优化设计

以复杂机电产品中大型复杂连续体零部件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中的拓扑优化、形状优化和参数优化方法,建立了大型复杂连续体零部件的动静态和多学科优化数学模型,研究了其结构优化的优化方法和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拓扑优化理论、数学模型、程序实现过程、棋盘格问题和拓扑参数选择等,完成了复杂机电产品中大型复杂连续体零部件的结构优化设计,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结构设计方法和理论,为复杂机电产品中大型复杂连续体零部件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研究对象涵盖了液压机、起重机、汽车、金刚石压力机等机械产品。

7、操控装置工效学设计特征及选用研究

基于人体基本操作特征和操控装置基本功能和运动形式,对操控装置的工效学特征参数建立和选用进行研究。基于解剖学、人体运动学、人体生物力学和人体测量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操控装置涉及到的人体各操控部位的外形特征和动作特性进行研究,最终建立基本的人体基本操控形式分类表;根据操控装置操控任务特点和功能形式,通过多目标多层次的层次分析法提取操控装置典型的操控特征参数,最终建立操控装置工效学设计参数列表(指标体系);基于人的操控能力(动作速度、肌力、疲劳等)和操控装置特点(功能、形状、布置、运动状态等),研究分析各类型操控装置使用功能和工作条件,依据现有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技术资料等,并结合人的操控特性和操控装置的特性,确定各类操控装置选用原则与要求。

8、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和动力系统仿真、设计与控制

针对电动汽车的动力匹配、能量管理和电池健康管理,建立了多因素(滞回电压、充放电平衡电动势、负载电流、电池温度、SOC动态变化以及考虑电池发热等)耦合电池动态仿真模型,结合试验对模型参数进行计算;将深度学习、数据驱动、智能控制相融合,研究动力电池SOC估算和均衡、动力系统能量优化、动力电池健康状态评估。深入探究多时间尺度SOC估算、快速高效控制策略,对动力系统进行能量最佳匹配,提升电池续航里程,实现动力电池全寿命周期管理,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优化及电池管理系统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9、特高压大截面导线舞动特性分析与防治技术

以特高压输电线路大截面导线为对象,给出分裂导线等效驰振稳定性分析方法与舞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覆冰条件及导线参数对分裂导线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考察了特高压输电线路在不同环境因素及结构参数条件下的舞动特性,模拟了连续档线路的舞动过程,研究了双摆防舞器、失谐子间隔棒、线夹全回转式子间隔棒以及组合应用等防舞措施对特高压输电线路舞动特性的影响。考虑分裂导线各子导线分布的几何与力学关系,建立了分裂导线等效气动系数及驰振稳定性分析模型,为分裂导线舞动及特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依据,并开展了多种防舞措施在不同工况下对特高压输电线路舞动防治效果的定量评价研究,为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运维及防舞技术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10、面向智能工厂的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以工业制品加工的智能工厂中状态采集、目标定位、机械臂引导、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进行基础及应用研究。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采用机器视觉采集系统(工业相机、光源、镜头等)将工业场景或产品表面质量状况等变为图像信息,利用自主开发的分析软件对图像感知及描述,输出指令给执行机构(机械臂或伺服机构)来完成特定的后续任务,实现机器人系统与工业环境的交互,达到减少人工、提升产品合格率的产业化目的。

【研究所承担科研项目】

1201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N2/N3类纯电动商用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整车应用项目2018YFB0106204子课题;

2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精密机床主轴轴承示范应用及工业试验平台项目2018YFB2000501子课题;

32015年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轻量化桥式起重机推广应用技术研究2015BAF06B06)课题

42012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深度混合动力客车研发及产业化(财建〔2012258

5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汽车车身基于大数据的结构-材料-性能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51705468);

6201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操控装置工效学设计技术和标准研究2014BAK01B02)子课题操控装置工效学设计特征及选用研究

72005年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飞机驾驶舱显示/控制系统人机工程评价技术2005038316);

8】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河南省创新方法(TRIZ理论)示范推广工程--河南省创新方法郑州大学培训基地建设(2010IM020500-- JD02)”

9】国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创新方法(TRIZ理论)示范推广工程(项目编号:2012IM020500

102018郑洛新自创区产业集群重大科技专项盾构机/TBM产业技术链协同创新与升级项目子课题;

112010年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项目液压支架和汽车数字化设计平台关键技术(编号:10LJRC188)”

12硬岩掘进机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201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3郑州市产学研合作促进计划项目大型传动装置结构可靠性分析与寿命预估(郑科计[2012]2号)

142013年郑州市产学研合作促进计划项目特高压电网架线用全反牵导线张力机设计分析(项目编号:郑科计[2013]2号)

152010年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液压支架的数字化设计平台开发(编号:102102210085

162012年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桥式起重机数字化设计平台研发(编号:122102210090;等等;

【研究条件】(可罗列实验条件)

目前,研究所购置了有限元分析软件MSC.Nastran/Patran、虚拟产品分析和设计软件ADAMS机械测试分析系统LMS、多学科优化软件平台iSight、产品综合设计与仿真验证平台MWORKS等软件与测试平台,建设有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和精密轴承实验室,研发了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实验台、动力电池测试平台和精密轴承性能实验台。此外,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还拥有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包括:高速X-射线残余应力仪、水浸C扫描检测系统、激光超声波可视化检测仪、全场数字图像相关(DIC)测量系统、三维形貌测量系统、复合材料动态疲劳测试系统、复合材料在线检测软件系统、高频疲劳试验机、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显微应变测量分析仪等,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实验台




2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实验台

3精密轴承性能实验台

研究所成员简介

秦东晨

秦东晨证件照片

【联系方式】

邮箱:dcqin@zzu.edu.cn

【个人简介】

196510月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领军人才(中原教学名师),郑州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85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机械系(现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制设备与工艺专业,1988年获得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现担任国际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学会ISSMO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会员,中南地区《机械设计》教研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机械设计》教研会理事长,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数字化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带头人,省级精品在线开发课程《机械设计》课程负责人,河南省创新方法(郑州大学)培训基地负责人,河南省起重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2010年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河南省汽车行业准入专家,郑州地方高校教育专家等职。

【研究方向】

1复杂机电产品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理论与应用;

2、机械结构与多学科优化设计理论与应用;

3、汽车轻量化设计理论与应用。

【科研业绩】

目前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70余篇,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教材与专著4本;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星火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奖励1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一等、二等各1项;共指导硕士研究生60余名。

承担课题和获奖项目有:

1201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N2/N3类纯电动商用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整车应用项目子课题,项目经费71万元;

2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精密机床主轴轴承示范应用及工业试验平台项目子课题,项目经费40万元;

32018郑洛新自创区产业集群重大科技专项盾构机/TBM产业技术链协同创新与升级项目子课题,项目经费100万元;

42015年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轻量化桥式起重机推广应用技术研究(已获批),项目经费32.25万元

52012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深度混合动力客车研发及产业化(财建〔2012258号),项目经费160万元;

6硬岩掘进机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201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陈江义

【联系方式】

邮箱:cjy1974@zzu.edu.cn

【个人简介】

1974年9月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美国Akron大学访问学者,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机械结构CAE技术、固体中的弹性波、机构学、多领域/多物理场建模与仿真、机械优化设计

【科研业绩】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项目计划项目、省级科研项目及企业课题共3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30余篇;出版著作3部;指导硕士研究生32名,已毕业24名;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李银霞

【联系方式】

邮箱:liyinxia@zzu.edu.cn; liyxmail@126.com

【个人简介】

1974年8月生,工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人机交互系统数字化设计与评价技术;产品工效学测评技术;产品工效学标准化。

【科研业绩】

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1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操控装置工效学设计技术和标准研究”(2014BAK01B02)子任务“操控装置工效学设计特征及选用研究”(2014BAK01B02-01)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飞机驾驶舱显示/控制系统人机工程评价技术”(2005038316)。主持完成横向项目主要有:“床垫和沙发用户使用习惯辅助调研和测试”、“实验辅助测试台架加工制作及检验调试”和“实验典型行业领域操控装置舒适性评估影响因素及应用调研”。参与起草国家标准主要有:GB/T 39223.3-2020《健康家居的人类工效学要求》第3部分:办公桌椅;GB/T 39223.4-2020《健康家居的人类工效学要求》第4部分:儿童桌椅;GB/T 39223.5-2020《健康家居的人类工效学要求》第5部分:床垫;GB/T 39223.6-2020《健康家居的人类工效学要求》第6部分:沙发。参与完成多项国防基础预研项目。

刘竹丽

【联系方式】

邮箱liu_zhuli@zzu.edu.cn

【个人简介】

1968年11月生,工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扎实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及设计能力,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河南省《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秘书长,河南省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会秘书长,科技部“二级创新工程师”,“一级创新方法培训师”。2008年度本人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三育人先进个人,2021年“河南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担任本科生《机械设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课程主讲教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优化设计、数值计算及最优化方法等课程主讲教师。指导研究生毕业20人。

【研究方向】

起重机械、工程施工机械、输电线路塔线体系、水工金属结构等工程领域的机械结构及多学科优化设计,数字化设计理论及应用、CAD/CAE/CAM系统集成、虚拟样机技术研究。

【科研业绩】

作为项目主持人及主要参加人员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35项,与多家企业有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作为项目主持人完成横向科研项目17项。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40余篇,专著1部,授权专利多项。

武红霞

【联系方式】

邮箱:wu_hx@zzu.edu.cn

【个人简介】

1973年10月生,讲师,2003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主要讲授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可靠性设计》,指导《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研究方向】

可靠性建模与仿真、故障预测及寿命分析、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和动力系统仿真、设计与控制方法。

【科研业绩】

主持与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计10余项,与多家企业有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王婷婷

【联系方式】

邮箱: wangtingting@zzu.edu.cn

【个人简介】

1982年9月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访问学者(2022-2023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性及轻量化、汽车主被动一体化安全技术、自动驾驶车辆路径规划及底盘系统控制、动力电池热模型预测及热管理控制、多学科设计优化、先进汽车车身设计、不确定性优化设计。

【科研业绩】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各1项;,共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8篇,参编著作1部;申请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郑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二等奖、校级“三育人”先进称号、第七届郑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中获“魅力课堂奖”等。

袁峰

【联系方式】

邮箱 yuanfen@zzu.edu.cn

【个人简介】

1968年3月生,工学博士(天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讲课程:《机械原理》、《机械创新设计》。

【研究方向】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关键基础零部件设计与研究、工业装配自动化技术、CAD/CAM等。

【科研业绩】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十项,主持或参与河南省科技厅、国家级纵向课题多项,在非标机械设备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朱强

人的脸被修图的人脸描述已自动生成

【联系方式】

邮箱:zhuqiang@zzu.edu.cn

【个人简介】

1976年7月生,工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机械强度与结构优化设计、机械系统CAE、机械可靠性分析;盾构刀盘刀具优化分析,盾构掘进仿真与控制。

【科研业绩】

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检索6篇,合作出版著作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曾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等研究工作;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徐一村

http://www5.zzu.edu.cn/__local/B/ED/5F/859A29BF2F0E1A50BE883D675E5_5C145501_B91.jpg

【联系方式】

邮箱:xuyicun@zzu.edu.cn

【个人简介】

1979年12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2009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起至今在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任教。期间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卫华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1、仿生机器人:针对往复摆动/振动肢端进行推进的飞行/水生动物的推进方式进行研究,明确了其推进机理,开发出中等尺度扑翼飞行器,开创了对于胸鳍推进机器鱼的研究。

2、智能制造:面向中国制造2025,针对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的痛点,研究智能制造领域的一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用设备及信息化系统。

【科研业绩】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级和横向项目,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出版著作1部,并指导学生多人次在各级科技竞赛中获奖。

沈鹏

【联系方式】

邮箱:shenpengmtr@163.com

【个人简介】

1985年1月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就职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

机器视觉、智能检测与智能制造、智能工厂及其自动化等

【科研业绩】

主持和参与河南省教育厅、国家级纵向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横向课题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在机器视觉及智能检测设备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五年科研项目:

1. 2014年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高温气冷堆燃料装卸系统与技术;

2. 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课题,近等径球流管路气力输送研究;

3. 2018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薄膜在机体上的润湿行为及调控;

4. 2018年企业横向课题,基于机器视觉的高精度检测与测量技术;

5. 2019年企业横向课题,基于机器视觉的复杂表面缺陷检测技术及应用;

6. 2021年校企联合课题,面向高速运动的工件表面的视觉检测生产线开发;

机械团学汇
Copyright© 2023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