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建议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04-01-01 点击数:

心脏病、高血压、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增长对国家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对卫生系统也造成了另外两个问题:高成本的长期医护以及卫生保健工作者严重短缺。

一、慢性病已成为沉重的社会问题

有权威统计: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了2亿人,占到了总人口的20%多,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三项慢性病死亡人数就已占到了目前因病死亡人数的63.40%。这些被看着是老年人易患的慢性病近几年年轻人患病的比例逐渐上升。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是终身性疾病,患病后需要终身治疗,很多家庭因为长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出现医疗事件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杀手。然而,我国疾病控制由于种种原因,却长期处于防治分离的局面,临床医生只管治疗不管预防,预防保健人员又不能胜任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使得慢性病的防治处于极低水平。从各地了解到的慢性病防控力量来看,存在着一系列困难:如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多数县(市、区)没有慢性病经费投入;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对慢性病防治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社会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氛围;部门协调不力等。 

二、慢性病防治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慢性病防治工作是社会需求最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导致慢性病上升的危险因素增长迅速,波及人群面广,控制慢性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行全员覆盖的城市医保。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适当提高农民缴费额度,并针对不同年龄设计不同的年缴费金额。对于年满40岁的农民,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应该经过测算制定合理的年缴费标准,对致残的重大疾病应该制定重大疾病的保障额度,使参保人不会因为出现重大疾病而放弃治疗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其次,要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对24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行门诊特殊病种管理。以国产药品为主,制定农村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门诊特种病药品目录,力求控制药品费用。再次,开展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特种疾病鉴定工作,提高当地病人治疗的依从性。重视基层医师培训工作,提高其早期诊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能力。

三、抓好社区慢性病防治策略

    慢性病流行病学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社区干预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卫生体制的改革为社区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政策支持,建立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慢性病防治管理的有效措施。但目前不少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于社区的疾病防治管理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管理,首先要设定工作流程和规范,然后按照其要求找出建立监督机制的切入点, 根据医生管理多少慢性病人、随访了多少人、进行了多少讲座等活动、管理的病人是否续约等评价指标, 制定激励机制即绩效考核办法和绩效工资。

四、发挥媒体作用,增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公益性宣传

美国疾控中心总结多年慢病防治经验后说:只要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美国男子平均寿命可延长10年左右。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决定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最佳的控制手段。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既与人口年龄等生物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生活方式等外在环境因素有关。因此,发挥媒体作用,在国家和省市主流媒体、黄金时段减少商业性广告,增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公益性宣传,使人们尽可能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的行为干预,降低慢性发病率,减少死亡率。

五、尽快制订《健康促进办法》,

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法规来强力推行健康干预制度。国民的健康是国家的责任。应抓紧制定《国民健康促进办法》包括食品营养法、公共场所禁烟法、全民健身法等从政府的行政干预提升到法律层面,利用法律、法规、政策的保障和支持,指导和约束国民的生活方式,选择“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响应政府的“低碳”号召,来减少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六、将慢病防控编入“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在编制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专项卫生规划时,要充分体现慢病防控的方略,把慢病防控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切实落实好慢病防控工作。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