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拼搏 自强不息
WELCOME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动态>>正文
中心动态

研究中心举行“建筑考古与建筑复原”学术讨论会

2024年07月07日 14:58 张馨予、崔瀚尹 点击:[]

2024年7月4日上午,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举办“建筑考古与建筑复原”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共30余位人员参加本次会议。讨论会由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津主持。

会议伊始,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生孙浩洋就北宋安陵的勘探工作进行汇报,朱津对北宋皇陵的布局和内涵进行补充说明。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崔昊对北宋皇陵的数字化工作进行展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乐君以“中国古代建筑复原漫谈”为题进行了汇报,他以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和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为例剖析了建筑复原的过程。提出遗址复原依据考古发掘现场揭露的柱网结构、墙体基槽、铺地形式等信息进行建筑结构分析,同时还要搜集同时期相关建筑的文献、图像、模型等资料作为参考。复原工作包括遗迹平面图的绘制与建筑模型的搭建,建筑立体信息由于证据不足、信息缺失,需要结合文献记载与图像信息做合理推测,在最终成果上是多解的。建筑复原还必须要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等。复原成果在向公众传播时,要明确标记哪些是考古发掘的“客观存在”,哪些是研究者的“主观复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松阳以“建筑考古与建筑复原”为题进行了介绍。他结合自身参与的浙江绍兴宋六陵、绍兴兰若寺、河北崇礼太子城等复原案例对建筑考古工作进行了总结,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参与考古发掘获取信息,增强对建筑的认识;第二步是全面记录,包括精确的数字化测绘、摄影测量物体的形态与数据、三维激光扫描获取地形信息、全景照片记录环境、空间关系等;第三步是建筑史料的收集、辨析与运用,包括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直接史料是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作为第一标准,在此基础之上,可运用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对复原方案进行调整,间接史料是同时同地同类的地上建筑遗存、文献、建筑画、口述史料、民族志等,作为重要参考;第四步是建筑复原,运用复原史料和基本原理,复原建筑遗址的等级秩序,依此复原建筑遗址的尺度、总平面、单体平面、单体剖面、单体立面、装饰装修等,形成建筑复原的整体成果。

在各位发言人汇报结束后,现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凯就崇礼太子城遗址复原中并列分布的磉墩及打破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张莉就以芦山峁为例的高地建筑与窑洞式建筑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背后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以及芦山峁复原时对环境因素和建筑实用性功能的考虑程度进行了探讨。朱津就《宋会要辑稿》、《思陵录》中记载的有关两宋皇陵的尺寸与考古发掘数据转化关系和标准尺校准等问题进行请教。崔昊就建筑复原时使用的建模软件的功能、选择和使用问题进行交流。

此次讨论会不仅加深了大家对古建筑复原的认识与理解,更为未来考古工作实践指出新方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