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高僧传》六个词语的训释

发布时间: 2009-12-08

 

南朝梁释慧皎所撰《高僧传》,凡十四卷,全书收录自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公元519年)453年间共257位高僧的传记(附见者达274人),全书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忘身”、“诵经”、“兴福”、“经师”和“唱导”十门。是目前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最早的一部僧人传记。成为当今学界研究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同时也是研究政治史、社会史、中外交通史、文学史等的重要典籍。又因为是较早的与佛教有关的中土文献,受汉译佛典词汇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难得的资料。该书中虽然有些词语“字面普通”,然而要达其确诂也非易事。本文选取这类词语六例:“宗会”、“朗拔”、“抽舍”、“天逸”、“关责”、“俊远”等,略加考辩以就正于方家。

 

宗 会

陈郡殷融尝与卫交,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有继之者。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余杭山。深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高僧传》“晋剡沃洲山支遁”)[1](第159页)

按:“宗会”,《汉语大词典》引《世说新语·政事》“讲《阿毗昙》”刘孝标注引晋慧远《<阿毗昙>叙》:“《阿毗昙心》者,三藏之要领,咏歌之微言,源流广大,管综众经,领其宗会。”解释为“总和,集大成”。

《汉语大词典》释义有误。“宗会”为同义连文,亦可作“会宗”,如《世说新语·轻诋》24则:“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俊逸。’”刘孝标注:“《支遁传》:‘遁每标举会宗,而不留心象喻,解释章句,或有所漏,文字之徒,多以为疑。’”[2](第843页)“宗”、“会”均有“主旨”、“旨意”、“旨趣”等义。《广雅·释诂三》:“宗,本也。”“宗”表“主旨”、“旨意”义,在《高僧传》中屡见,且“宗”的构词能力比较强,组成了不少词语,如:

“宗旨”,“道场慧观深括宗旨,记其所制内禁轻重……”(“晋寿春石磵寺卑摩罗叉”)[1](64)“宗旨缅邈,微言沦远,拘文蔽道,在末弥扇。”(“齐上定林寺释道远”)[1](318)“及亮之披解,便觉宗旨涣然,忘其素蓄。”(“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1](337)“宗旨”同义连文,“宗”、“旨”同义。

“宗致”,“提婆宗致既精,词旨明析,振发义理,众咸悦悟。”(“晋庐山僧伽提婆”)[1](38)“讲说之日,止标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晋邺中竺佛图澄”)[1](356)“宗致”同义连文,“宗”、“致”均为“主旨”、“道理”义。

    “标宗”,“跋摩标宗显法,理证明允……”(“宋京师奉诚寺僧伽跋摩”)[1](119)“于是二学乃兴,并制序标宗,贻于学者。”(“晋庐山释慧远”)[1](216)“标宗”,义为“揭示主旨”、“揭示旨意”。

“宗要”,“方等众经,大小诸部,皆彻鉴玄源,洞尽宗要。”(“齐上定林寺释僧柔”)[1](322)“宗要”同义连文,“宗”、“要”均为“主旨”、“旨要”义。

“会”亦有“主旨”、“旨趣”义,如:晋陶渊明《饮酒》诗之一:“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其中“会”义为“旨趣”。《世说新语·排调篇》32:“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2](803)“有会”义为“有旨趣”。《晋书·王濛传》:“简文帝之为会稽王也,尝与孙绰商略诸风流人,绰言曰:‘刘惔清蔚简令,王濛温润恬和,桓温高爽迈出,谢尚清易令达,而濛性和畅,能言理,辞简而有会。”[3](2419)“能言理,辞简而有会”意思是说“能谈玄理,言辞虽简单,但有旨趣”。“有会”义为“有意旨”、“有旨趣”。

《世说新语·品藻》48则:“刘尹至王长史许清言”刘孝标注:“《刘惔别传》:‘惔有俊才,其谈咏虚胜,理会所归,王濛略同,而叙致过之,其词当之。’”[2](526)“理会”,同义连文,“道理”、“旨要”。

《世说新语·品藻》77则:“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刘孝标注:“《续晋阳秋》:‘献之文义并非所长,而能撮其胜会,故擅名一时,为风流之冠也。’”[2](539)“胜会”,义为“好主旨”、“好意旨”,献之虽“文义并非所长”,但能“撮取好主旨”。

由上可以看出,《高僧传》此处“善标宗会”,当释义为“善于揭示主旨(要旨)”。《汉语大词典》引《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例“领其宗会”,义当释为“领悟其主旨”。释为“总和,集大成”实属望文生义。

 

朗 拔

[释慧远]性度弘博,风览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高僧传》“晋庐山释慧远”)[1](211)

 “朗拔”,《汉语大词典》引《三国志·吴志·贺邵传》:“邵年四十九”裴松之注引晋虞预《晋书》:“风度简旷,器识朗拔。”《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言王右军曰”刘孝标注引《文字志》:“羲之少朗拔,为叔父  所赏,善草隶。”《旧唐书·高骈传》:“幼而朗拔,好为文,多与儒者游,喜言道理。”解释为“颖悟超群”。

按:《汉语大词典》 解释“朗拔”有“超群”义,是正确的。但却不知释义为“颖悟”的理据何在?这类增字为训的情况,究到底是不了解“朗”在中古时期的意义所致。

“朗”、“拔”均有“卓异”、“超群”、“超出”、“高出”等义。“朗拔”,实为同义连文。

“朗”有“卓异”、“超群”、“超出”、“高出”等义,在典籍中屡见,如汉蔡邕《汉太尉杨公碑》:“文以典籍,寻道入奥,操清行朗,潜晦幽闲。”“行朗”,义为“品行高超”。《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李周翰注曰:“朗,高也。凝思坐于幽岩,高咏于长川。[4] (174)《世说新语·赏誉》88则:“王右军道谢万石‘在林泽中,为自遒上。’叹林公‘器朗神俊’。” 刘孝标注:“《支遁别传》曰:‘遁任心独往,风期高亮。’”[2](470)“器朗神俊”为两个主谓结构“器朗”和“神俊”构成的并列结构。其中“朗”和“俊”均表示“高超”、“超群”义。正如《支遁别传》中所记“风期高亮”一致。《世说新语·品藻》2则:“庞士元至吴,吴人並友之。见陆绩”刘孝标注:“《文士传》:‘绩字公纪,幼有俊朗才数,博学多通。’”[2](499)“俊朗”为形容词,修饰“才数”,可见“俊朗”应译为“超群”、“卓异”。“幼有俊朗才数”义为“年幼时就有超群的才略本领”。

在《高僧传》中,“朗”此类义常见,且“朗”很活跃,与表“超出”、“高出”、“出众”、“卓异”等义的语词成分“标”、“高”、“卓”、“越”、“俊”等组成同义连文的形式:“标朗”、“高朗”、“卓朗”、“朗越”、“俊朗”等词语。如:

“标朗”,“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君道训俗,徽绩兼着。”(“晋长安五级寺释道

安”)[1](181)“标朗”,出众。

“高朗”,“密天姿高朗,风神超迈,直尔对之,便卓出于物。”(“晋建康建初寺帛尸梨

蜜”)[1](29)“高朗”与“超迈”对文。

“卓朗”,“有云尸梨密可谓卓朗,于是桓乃咨嗟绝叹,以为标题之间极。”(“晋建康建

初寺帛尸梨蜜”)[1](30)“卓朗”,超群、卓异。

“朗越”,“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晋建康建初寺帛尸梨

蜜”)[1](31)“朗越”,超群。

“俊朗”,“沙门智藏、僧旻、法云等,皆幼年俊朗,慧悟天发,並就次请业焉。”(“齐京师谢寺释慧次”)[1](326)“俊朗”,超群、出众。

 “拔”亦有“高出”、“超群”、“超出”等义,如《广雅·释诂》:“挺、秀、……拔、……生,出也。”史乘中亦屡见,如:《三国志·蜀书·彭羕传》:“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5](995) “秀拔”同义连文,均表示“超群”、“卓异”。《世说新语·言语》18则:“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刘孝标注:“《向秀别传》:‘秀字子期,河内人。少为同郡山涛所知,又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並有拔俗之韵……’”[2](79)“拔俗”,义为:超越世俗。《世说新语·品藻》67则:“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谢云:‘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2](533)“超拔”,同义连文。

在《高僧传》中,“拔”此类义常见,如:“清鉴伦通,超然孤拔。”(“齐京师谢寺释慧次”)[1](326)“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余杭山。深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天心。”(“晋剡沃洲山支遁”)[1](159)这两例中的“拔”的“超群”、“卓异”义可由其前的“超然”和“卓焉”体现出来。

“拔”在《高僧传》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组成了不少词语,如:

“爽拔”,“神情爽拔,卓尔异人,性度温和,乡邻所羡。”(“晋东莞竺僧度”)[1]( 173)“爽拔”,即“爽岸”,“亮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1](337)

“天拔”,“密虽因传译,而神领意得,顿尽言前,莫不叹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晋建康建初寺帛尸梨蜜”)[1](30)“天拔”,同义连文。

“超拔”,“安曰:‘亹亹论辩,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渊源,浩实有惭德。’”(“晋剡沃洲山支遁”)[1](159)“超拔”,同义连文。

“奇拔”,“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1](255)“奇拔”,奇特超群。

由以上分析看,“朗拔”当为同义连文,“风览朗拔”义为“风度见识卓越超群”。

 

抽 舍

1)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光相丈六,神好明着……(“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1](179)

2)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抽舍金贝,誓取成毕。(“梁剡石城山释僧护”)[1](491)

按:“抽舍”一词,《大词典》无。“抽”,“抽出”、“拿出”义,与“入”为反义词,如“檀越既学兼孔释,解贯玄儒,抽入缀藻,内外淹劭,披览余暇,脱助详阅。”(《高僧传》“高僧传序录”)[1](554)“抽入”与下文“内外”相对,“内外”为正反两方面,则“抽入”亦为两方面。可见“抽”为“出”义。相对于不同的动作,“抽”可以解释为不同的“出”义,如“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后卒成溪。”(《高僧传》“晋庐山释慧远”)[1](212)这里的“抽泉”,指清流涌出。“抽刃刺杀其弟,执兄于室,以刀拟心。”(《高僧传》“晋邺中竺佛图澄”)[1](347)这里的“抽刃”指拔出刀。“既无宿蓄,耻欲屈头,临时抽造,謇棘难辩。”(《高僧传》“唱导”“论曰”)[1](522)“抽造”,亦可看作同义连文,“抽”,想出念头。“造”,创造。二者都有“产生”、“想出”义。

故可以看出“抽”有“拿出”、“抽出”义。“拿出物品”、“抽出物品”给别人,就有“施舍”义。如《高僧传》:“壹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像。”(“晋吴虎丘东山寺竺道壹”)[1](207)“及范晔被诛,门有十二丧,无敢近者。迁抽货衣物,悉营葬送。”(“齐乌衣寺释昙迁”)[1](501)

“舍”,有“施舍”义,如《玉篇·手部》:“舍,施也。”“施舍”即“拿出物品送人”,亦有“拿出”、“抽出”义。由此看来,“抽舍”为同义连文,均为“施舍”义。

 

天 逸

1)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1](180)

2)充既思入玄微,口辩天逸,通疑释滞,无所间然……(“齐京师湘宫寺释弘充”)[1](308)

按:“天逸”一词,《大词典》无。“天逸”为同义连文,表示“超群”、“卓异”、“出众”等义。为中古词语,还见于南朝齐谢朓《酬德赋》:“沈侯之丽藻天逸,固难以报章;且欲申之赋颂,得尽体物之旨。”

“天”有“高”、“高出”、“超出”义。如:《荀子·儒效》:“至高谓之天。”《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郑玄笺:“天,高远也。”《世说新语·言语》58则:“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2](第118页)“天悬”,高悬。

“天”此类义在《高僧传》中屡见,而且还组成了一些词语,如:

“天挺”,“邈矣护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领拔玄致。”(“晋长安竺昙摩罗刹(竺法护)”)[1](23)“挺”,《广雅·释诂》:“挺、秀、……拔、……生,出也。”故“天挺”为同义连文,表示“出众”、“卓越”等义。

“天拔”,“密虽因传译,而神领意得,顿尽言前,莫不叹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晋建康建初寺帛尸梨蜜”)[1](30) “天拔”,同义连文,“超出”、“出众”、“超群”等义。 

“天绝”,“跋摩神府自然,妙辩天绝,或时假译人,而往复悬悟。”(“宋京师祗洹寺求那跋摩”)[1](108)“绝”,《说文·糸部》:“断丝也。” 王凤阳 先生认为:“因此有至此为止无有后续的意思,所以后来用为形容词时,往往表示达于极点。”[6](第522页)由此“绝”有“高”义。故“天绝”,为同义连文,义为“超群”、“出众”。

“逸”亦有“高出”、“超出”义。如《字汇·辵部》:“逸,超也。”《文选·刘琨<答卢諶诗一首>》:“竿翠丰寻,逸珠盈椀。”李善注:“逸,谓过于众类。”[4](第382页)《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5](930)“逸群”,超群、出众。《世说新语·言语》1则:“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刘孝标注:“《文士传》曰:‘边让字文礼,陈留人。才俊辩逸,大将军何进闻其名,召署令史,以礼见之。’”[2](55)“才俊辩逸”为“才俊”、“辩逸”两个主谓结构构成的并列式结构。“俊”、“逸”均有“高超”、“卓越”、“超出”等义,故“才俊”,义为“才能超群”;“辩逸”,义为“智慧卓异”。《世说新语·文学》9则:“裴冀州释二家之义”,刘孝标注:“《管辂传》曰:‘ 裴使 君有高才逸度,善言玄妙也。’”[2](200)“高才逸度”为“高才”和“逸度”两个偏正式组成的联合短语,可见“逸”有“高”义。“高逸”可连用,组成同义连文,如《世说新语·政事》17则:“虞存弟謇作郡主簿”刘孝标注:“孙统《存诔叙》曰:‘存幼而卓拔,风情高逸,历卫军长史、尚书吏部郎。’”[2](180)
   
“逸”此类义在《高僧传》中屡见,且构词能力比较强,组成了一些词语,如:

“秀逸”,“迄在冠年,风神秀逸,道振三河,名流四远。”(“晋剡山于法兰”)[1](166)

“俊逸”,“幼而神情俊逸,机悟过人。”(“齐山阴法华山释慧基”)[1](323)

“雄逸”,“亮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1](337)

“高逸”,“竺法济幼有才藻,作《高逸沙门传》。”(“晋剡东仰山竺法潜”)[1](158) “或由法身应感,或是遁仙高逸。”(“神异下”“论曰”)[1](399)

“逸轨”,“莫不钦其风尚,安其逸轨,探其顺心,略其形敬,故令历代弥新矣。”(“晋剡沃洲山支遁”)[1](162)

由上分析可见,“天逸”为同义连文,表示“超群”、“出众”、“卓越”等义。

 

关 责

1)慧远就席,设难数番,关责锋起。(“晋京师瓦官寺竺法汰”)[1](193)

2)令猷申述顿悟。时竞辩之徒,关责互起。猷既积思参玄,又宗源有本,乘机挫锐,往必摧锋,帝乃抚机称快。(“宋京师新安寺释道猷”)[1](300)

按:“关责”一词,《汉语大词典》无。“关”,阻碍;障碍;困难。这里可指“清谈双方设置的玄难”,《高僧传》中还如:“隆既思彻诠表,善于清论,乘机抗拟,往必折关。”(“齐京师何园寺释慧隆”)[1](327)“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其有问论者,或豫蕴重关。及亮之披解,便觉宗旨涣然,忘其素蓄。”(“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1](337)“重关”义同“构难重叠”,如“猛尝讲《成实》,张融构难重叠,猛称疾不堪多领,乃命慧令答之。”(“齐京师庄严寺释道慧”)[1](305) “责”,指责。由“指责”义可引申出“反驳、”“辩驳”、“辩论”、“责难”等义。 

故“关责”义为:“重关和责难”。“关责锋起”义同“难问纵横”,如“昱雅有才辩,难问纵横,会应机骋词,文理锋出,自旦之夕,昱不能屈。”(“魏吴建业初寺康僧会”)[1](1617)

俊 远

明晨还返,路穷幽梗,止有一径通行,未至里余,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粗素,而神气俊远。显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后又逢一少僧,显问曰:“向耆年是谁耶?”答云:“头陀迦叶大弟子也。”显方惋恨。更追至山所,有横石塞于室口,遂不得入,显流涕而去。(卷三“宋江陵辛寺释法显”)[1](8889)

按:“俊远”一词,《汉语大词典》无。“俊远”为同义连文,表示“出众”、“卓异”等义。“俊”、“远”均表示“超群”、“高出”、“出众”等义。

“俊”,《说文解字·亻部》:“材过.....也。”段玉裁注:“《尹文子》曰:.....才曰俊。万人曰杰。《淮南·泰俗训》曰:智过万人者谓之英,.....者谓之俊。<>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由此引申出“超群”、“高出”、“出众”等义。古籍中常见,如《世说新语·品藻》6则:“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諶”刘孝标注:“《逸士传》:‘靖字叔慈,颍川人。有俊才,以孝著名。’”[2](504)“俊才”,“出众超群的才能”。

《世说新语·言语》77则:“谢中朗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刘孝标注:“《中兴书》:‘谢万字万石,太傅安弟也。才气高俊,早知名。’”[1](136)“高俊”同义连文。

《世说新语·赏誉》93则:“殷中军与人书,道谢万:‘文理转遒,成殊不易。’”刘孝标注:“《中兴书》曰:‘万才器俊秀,善自衒曜,故致有时誉。兼善属文,能谈论,时人称之。’”[2](472)“俊秀”同义连文。

“俊”此类义在《高僧传》中亦屡见,如“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诵经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晋长安帛远”)[1](26)“持形长八尺,风神俊爽,常蹑革屣,纳衣半胫,庐山徒属,莫匪英秀,往反三千,皆以持为称首。”(“晋蜀龙渊寺释慧持”)[1](229)“邵躬往候之,方挹其神俊。”(“宋京师中兴寺释道温”)[1](288)“神俊”同义连文,“超群”、“出众”。“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调爽拔,神用俊举,少贞苦洁,长安法忍……”(“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1](338)“神情俊迈,祖习师风,亦有名当世。”(“宋京师祗洹寺释道照”)[1](510)

“远”亦有“高出”、“超出”、“超过”义,在《高僧传》中亦屡见,并组成了不少词语,如:

“高远”,“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晋长安竺昙摩罗刹(竺法护)”)[1](24)

“清远”,“释慧静,姓王,东阿人。少游学伊洛之间,晚历徐兖。容貌甚黑,而识悟清远。”(“宋东阿释慧静”)[1](270)“清远”,即高远、超群。

“远达”,“于时西府初建,后又甚盛,能言之士,咸服其远达。”(“晋长安帛远”)[1](26)

“远胜”,“习凿齿与谢安书云:‘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1](180)“远胜”,即“高胜”。

“远举”,“由使异典胜僧,自远而至,灵鹫之风,萃乎兹土,领公远举,乃是千载之津梁。”(“晋长安释僧肇”)[1](250)“远”、“举”同义,故“远举”为同义连文。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俊”与“远”均表示“超群”、“高出”、“出众”等义,“俊远”为同义连文。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发:一是词义是具有时代性的,我们在分析某一时代的词语时,一定要把它们放置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来考察,不能以今律古。二是在讨论某一词义时,把含有相同语素的一组词语放在一起,通过排比归纳的方法来考订其含义,可以使我们对词语意义的理解更加准确,从而避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

(本文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上一条:观念与艺术形态
下一条:《世说新语》及刘《注》词语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