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世说新语》及刘《注》词语札记

发布时间: 2009-11-22

《世说新语》及刘《注》词语札记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及梁代刘孝标的注中,有些词语虽“字面普通”,但要达其确诂实非易事。一些重要辞书的编注者由于对这些词语及相关词语的意义不甚了解,从而导致了释义的偏差。本文选取“秀发”“俊爽”“清悟”“标彻”“挺率”5个词加以考辨,并对相关的约七十例词语的释义提出意见。

一 秀发

《世说新语·赏誉152》刘孝标注曰:“《续晋阳秋》曰:‘珉风情秀,才辞富赡。’”[16]494

按:“秀发”,《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引晋陆机《辨亡论》上:“长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解释为“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值得商榷。“才华出众”尚可,“喻指人神采焕发”则不知有何依据?

“秀发”为中古常见词语,如《高僧传》:“斯那本学大乘,天才秀发,诵半亿偈。”(晋河西昙无谶)[9]80“虽少出孔微,而天姿秀发。”(晋东莞竺僧度)[9]173“敷公研微秀发,非吾等所及也。”(晋京师瓦官寺竺僧敷)[9]196-197“弱而好书,珪璋秀发,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晋庐山释慧远)[9]211气干雄勇,神机秀发,形止方雅,举动无忤。”(宋寿春石磵寺释僧导)[9]280《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车骑神机秀发,信一代之伟人。”[2]3151《晋书·慕容超载记》附“慕容锺”:“少有识量,喜怒不形于色,机神秀发,言论清辩。”[2]3185《魏书·裴叔业传》:“叔业明敏秀发,英款早悟,驰表送诚,忠高振古,宜加褒授,以彰先觉。”[12]1567

“秀发”实为同义连文,“秀”“发”皆表“出众”“超群”“卓出”等义。“秀发”义当为“卓越超群”。

“秀”的本义为禾抽穗吐花。《正字通·禾部》:“禾吐花也。”《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朱熹《集传》:“秀,始穟也。”禾穗一般要高出其茎叶,居最上端,引申之,则有“高出”“超出”义。[10]《广雅·释诂》:“挺、秀……拔……生,出也。”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文选·张协〈七命〉》:“尔乃峣榭迎风,秀出也。”李善注:“秀,出貌也。”[14]1600《广韵·宥韵》:“秀,出也。”“秀”的这种用法在中古时期的文献中常见,如《世说新语·言语88》:“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16]143“竞秀”义为“争高”。《水经注·漯水注》:“西迳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4]1188“共秀”即“都高耸”“都耸立”。《高僧传》:“时有沙门道凭,高才秀德,声盖海岱,远从受学,通明数论,贯大小乘。”(齐上定林寺释僧远)[9]317“高才”与“秀德”对举,“秀”亦为“高”义。

“秀”作为构词语素,构词能力很强,组成了不少词语,如:

秀悟 《世说新语·文学55》刘孝标注:“《文字志》曰:‘安神情秀悟,善谈玄速。’”[16]237《世说新语·赏誉136》刘孝标注:“《王胡之别传》曰:‘胡之少有风尚,才器率举,有秀悟之称。’”[16]487—488《大词典》正引用此二例,并将“秀悟”解释为“秀美聪慧”。《大词典》的释义值得商榷。“秀悟”即“超群聪慧”。

秀逸 《世说新语·文学55》:“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16]237《世说新语·文学80》刘孝标注:“《续晋阳秋》曰:‘凿齿少而博学,才情秀逸,温甚奇之。’”[16]258《大词典》解释为“秀美洒脱,不同凡俗”值得商榷。“逸”亦有“高出”“超出”义。如《字汇·辵部》:“逸,超也。”《文选·刘琨〈答卢諶诗〉》:“竿翠丰寻,逸珠盈椀。”李善注:“逸,谓过于众类。”[14]1172“秀”“逸”均有“超群”“出众”“卓出”义,则“秀逸”为同义连文。

秀令 《世说新语·赏誉123》:“林公云:‘王敬仁是超悟人。’”刘孝标注:“《文字志》曰:‘修之少有秀令之称。’”[16]483“令”有“美好”义,故“秀令”义为“卓出美好”。正如原文中“超悟人”义相证发。《大词典》正引此例,释义为“美善”。只解释了“令”,而未解释“秀”,属释义不完整。

秀出 《高僧传》:“释法安,姓毕,东平人。……安年在息慈,便精神秀出。”(齐京师中寺释法安)[9]328—329《广雅·释诂》:“挺、秀……拔……生,出也。”故“秀出”为同义连文。《大词典》引《世说新语·方正》:“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释义为“美好特出”。显然是把“秀”解释为“美好”,不确。

秀彻 《高僧传》:“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晋剡沃洲山支遁)[9]159《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刘孝标注引《文字志》:“桓彝见其四岁时,称之曰:‘此儿风神秀彻,当继踪王东海。’”[16]34“彻”表“卓出”义见下文“标彻”条。“秀彻”为同义连文。

秀雅 《高僧传》:“闻什公入关,乃自南徂北,访核异同,详辩新旧,风神秀雅,思入玄微。”(宋京师道场寺释慧观)[9]264“雅”,有“文雅”义,故“秀雅”义为“卓出文雅”。《大词典》解释为“秀丽文雅;秀丽雅致”,有失偏颇。用这一释义来解释其所引例证,似乎可以说通,但用来解释其他的用例就难以理解。

秀举 《高僧传》:“释慧义,姓梁,北地人,少出家。风格秀举,志业强正。”(宋京师祗洹寺释义)[9]266《大词典》引例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文》:“惟公少而英明,长而弘润,风标秀举,清晖映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漾水》:“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

解释为“俊美超逸、秀美俊拔”,不确。“举”,《说文解字·手部》:“对举也。”段玉裁注:“对举,谓以两手举之。”引申之有“高耸”“高出”义。如《水经注·洛水》:“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竞举”,争高之义。“秀”“举”均表“高出”“超群”义,故“秀举”为同义连文,义为“卓越出众”。

特秀 《世说新语·容止5》:“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16]607“特”亦有“超群”“高出”义。《说文解字·牛部》:“特,特牛也。”段玉裁注:“铉本云:朴特,牛父也。”通常情况“公牛”比其他的“牛”要“高大”,因而由此引申出“超出一般”义。用来指人即是“杰出之人”;用来指物即是“超出之物”。如《诗·秦风·黄鸟》一章:“维此奄息,百夫之特。”朱熹《集传》:“特,杰出之称。”《增韵·德韵》:“特,挺立曰特。”故“特秀”为同义连文。《大词典》“特秀”条下共引四例,意义各异,需具体分析。《东观汉记·地理志》:“有龙邱山在东,有九石特秀。”此“特秀”可有两种理解:一、偏正结构:特别高耸;特别突出。二、并列结构:高耸突出。三国魏嵇康《琴赋》:“若乃重巘增起,偃蹇云覆,邈隆崇以极壮,崛巍巍而特秀。”此“特秀”与上文“极壮”相对文,“极”为程度副词,“特”亦只能理解为程度副词“特别”,故特秀”义为偏正结构“特别高耸”。南朝梁刘孝标《辨命论》:“天才英伟,珪璋特秀。”上文“英伟”为并列结构,故“特秀”亦当为并列结构,因而“特秀”当解释为并列结构“突出超群”。《宋书·谢灵运传论》:“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此“特秀”亦可有两种理解:一、偏正结构:特别卓越;二、并列结构:卓异超群。《大词典》引此四例,把“秀”解释为“秀丽”、“优秀”,均误。“特”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具体分析,更不能一概解释为“特别”。

俊秀 《世说新语·赏誉93》刘孝标注:“《中兴书》曰:‘万才器俊秀,善自衒曜,故致有时誉。兼善属文,能谈论,时人称之。’”[16]472“俊秀”为同义连文。“秀”有“超群”义见上文“秀发”条。“俊”亦有“卓越”、“出众”义,见下文“俊爽”条。

明秀 《世说新语·赏誉16》刘孝标注:“《名士传》曰:‘夷甫天形奇特,明秀若神。’”[16]428《大词典》解释为:“明净秀美”,引《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此释义值得商榷。“明秀”义为“聪慧超群”。《大词典》中另外一个义项为“优异”,虽与“聪慧超群”义相近,然二义的取舍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定。如“明秀若神”中“明秀”就不能解释为“优异”,因为“神”的特点就是“聪慧超群”。“优异”则体现不出如此特征。“神情明秀”中“明秀”,若解释为“优异”亦觉不妥,因为“神情优异”搭配不当。

“发”,亦表“高出”“出群”“卓出”等义。“发”有“萌生”“生长”义,如《淮南子·主术训》:“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高诱注:“发,生。”事物“萌生”的状态相对于“未萌生”的状态自然是“高出”“超出”了,由此引申出“出群”“卓出”义。“发”的构成能力也比较强,组成了不少词语,如:

俊发 《高僧传》:”神色开朗,德音俊发,论议数番,穷理尽妙,观听之众,莫不悟悦。”(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9]256“俊发”为同义连文。

爽发 《高僧传》:“释慧通,姓刘,沛国人,少而神情爽发,俊气虚玄。”(宋京师冶城寺释慧通)[9]301“爽”表“超群”义见下文“俊爽”条。)

特发 《高僧传》:“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晋庐山释慧远)[9]214“特发”亦为同义连文。

英发 《世说新语·豪爽8》:“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16]600《世说新语·容止1》刘孝标注:“《魏氏春秋》曰:“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16]605“英发”,《大词典》“才华显露;神采焕发”;张永言主编《世说新语辞典》(以下简称《辞典》)解释为“焕发;豪迈奔放。”[18]546此释义值得商榷。“英”可指“德才超群的人”,如《说文解字》“俊”字条下段玉裁注:“《尹文子》曰:.....才曰俊。万人曰杰。《淮南·泰俗训》曰:智过万人者谓之英,.....者谓之俊。<>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英”“发”均表示“高超”“超群”“出众”义。故“英发”为同义连文,义为“超群”“出群”等义。

颖发 《世说新语·言语99》刘孝标注:“张资《凉州记》曰:‘天锡明鉴颖发,英声少著。’”[16]150“颖”,《说文解字·禾部》:“禾末也。”“禾末”在“禾”的最上端,引申出“超群”“出众”义,如《正字通·禾部》:“士才能拔类者亦曰颖。”故“颖发”为同义连文。

艳发 《世说新语·言语71》刘孝标注:“《续晋阳秋》曰:‘安早知之。文义艳发,名亚于玄,仕至东阳太守。’”[16]131按:“艳发”,“艳”,优美、美丽。“发”,超群、出众。

由以上可以看出:“秀发”实为同义连文,为“卓越超群”义。

二 俊爽

《世说新语·方正11》:“武帝语和峤曰:‘我欲先痛骂王武子,然后爵之。’峤曰:‘武子俊爽,恐不可屈。’”[16]291又《世说新语·赏誉17》:“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16]428429《世说新语·容止14》:“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16]612

按:“俊爽”,《大词典》亦有解释,其中一个义项引《晋书·裴楷传》为例:“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释为“英俊清朗”,此解释值得商榷。

“俊爽”实为同义连文,“俊”和“爽”均表示“卓越”“出群”“卓出”之义,故“俊爽”义当为“出众超群”。而且可从《大词典》引证“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看出,“俊爽”与“高迈”对文,“高迈”为同义连文,“俊爽”亦为同义连文。

“俊”和“爽”有“高出”“超群”“卓出”义,在古代文献中屡见,分别释之。

“俊”,《说文解字·亻部》:“材过.....也。”段玉裁注:“《尹文子》曰:.....才曰俊。万人曰杰。《淮南·泰俗训》曰:智过万人者谓之英,.....者谓之俊。<>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慧琳《一切经音义·高僧传第六卷》“俊爽”:“《尚书》云:克明俊德。杜注《左传》云:俊,谓材绝异也。《白虎通》云:礼别名也。记贤<>曰俊。”[17]2056由此引申出“超群”“高出”“出众”等义。如《世说新语·品藻1》刘孝标注:“谢沈《书》曰:‘俊者,卓出之名也。’”[16]498《世说新语·品藻6》:“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諶”刘孝标注:“《逸士传》:‘靖字叔慈,颍川人。有俊才,以孝著名。’”[16]504“俊才”,指“出众超群的才能”。

“俊”作为构词语素,其构词能力很强,与表示“超群”“卓出”义的语素组成了不少同义连文的形式,如:

高俊 《世说新语·言语77》刘孝标注:“《中兴书》:‘谢万字万石,太傅安弟也。才气高俊,早知名。’”[16]136

俊秀 《世说新语·赏誉93》刘孝标注:《中兴书》曰:万才器俊秀,善自衒曜,故致有时誉。兼善属文,能谈论,时人称之。’”[16]472

俊迈 《世说新语·识鉴24》刘孝标注:《续晋阳秋》曰:太傅谢安见其少时,叹曰:“若期生不佳,我不复论士。”及长,果俊迈有风气。’”[16]405又《世说新语·任诞34》:“陈郡袁耽,俊迈多能。宣武欲求救于耽,耽时居艰,恐致疑,试以告焉。”[16]747

俊举 《高僧传》:“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调爽拔,神用俊举,少贞苦洁,长安法忍……”(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9]338《南史·刘孝威传》:“气调爽逸,风仪俊举。”[7]1014

俊伟 《世说新语·识鉴5》刘孝标注:“《晋阳秋》曰:‘夷甫父乂,有简书,将免官,夷甫年十七,见所继从舅羊祜,申陈事状,辞甚俊伟。’”[16]389

俊彻 《高僧传》:“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诵经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晋长安帛远)[9]26

“爽”,亦有“高出”“卓异”“超出”“超群”义。如《文心雕龙·乐府》:“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晋书·华谭传》:“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2]1448唐李绅《四望亭记》:“濠城之西北隅,爽耸四达。”“爽耸”为同义连文。“爽”作为构词语素,其构词能力也很强,组成了不少词语,但由于有些辞书编注者不甚了解“爽”有“高超”“卓出”“出众”等义,从而导致对某些含有“爽”的词语的释义出现偏差,如:

高爽 《世说新语·品藻36》:“‘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16]520“高爽迈出”为四字同义连文,“高”“爽”“迈”“出”均表“卓出”“出群”“超越”等义。又《世说新语·赏誉80》:“殷中军道王右军云:‘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刘孝标注:“《文章志》曰:‘羲之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也。’”[16]467《大词典》引例同此,释为“高洁豪爽”。不确。“高爽”义当为“出众”“超群”,正即下文“不类常流”之义。

爽秀 隋卢思道《辽阳山寺愿文》:“襟带遐长,原陆爽秀。”“秀”表“高耸”“超出”义见上文“秀发”条。“爽秀”为同义连文,表示“高耸”“超出”义。《大词典》解释为“明丽”可商榷。

爽拔 前蜀贯休《早秋即事寄 冯使 君》诗:“落叶峥嵘处,诸峰爽拔时。”“爽拔”亦为同义连文,“爽”“拔”均表“高耸”“超出”义。《大词典》解释为“秀美挺拔”,值得商榷。“爽拔”亦可用来形容人的神情气度,义为“出众超群”。如《高僧传》:“神情爽拔,卓尔异人,性度温和,乡邻所羡。”(竺东莞竺僧度)[9]173“光幼而爽拔,博通内外,多所参知。”(齐京师中寺释法安)[9]328329“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调爽拔,神用俊举……”(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9]338

迈 《晋书·孙楚传》:“楚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2]1539 “爽迈”同义连文。《大词典》引《晋书·苻坚载记下》:“(苻朗)性宏达,神气爽迈。”释义为“爽朗超逸”亦可。然却不能用来解释“爽迈不群”之“爽迈”,因为一个人的性格若真能“爽朗超逸”,就不会“陵傲”别人。与下文“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矛盾。故此处“爽迈”当为同义连文,义为“卓越超群”。

爽岸 《高僧传》:“亮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9]337“岸”,《说文解字·屵部》:“水厓而高者。”引申之有“高”义,如《小尔雅·广诂》:“岸,高也。”“爽岸”为同义连文。

爽逸 《南史·刘勔传》:“第六弟孝戚,气调爽逸,风仪俊举。”[7]1014“逸”表“超群”“卓出”“出众”义,见上文“秀逸”条。“爽逸”与“俊举”对文,“爽逸”为同义连文。《大词典》解释为“爽朗潇洒”可商榷。

英爽 《晋书·王浑传》附“子王济传”:“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2]1205“英”表“超群”义,见上文“俊”条段玉裁注。“英爽”为同义连文。

爽朗 《世说新语·品藻7》:“冀州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頠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刘孝标注:“荀绰《冀州记》曰:‘乔字国彦,爽朗有远意。’”[16]506可见注文中的“爽朗”与正文中的“高韵”义相近。《晋书·刘曜载记》:“胤虽少离屯难,流踬殊荒,而风骨俊茂,爽朗卓然。”[2]2696从其后的“卓然”可知“爽朗”义为“卓越”“出群”。“朗”有“高”“卓出”“超群”义,如《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李周翰注曰:“朗,高也。凝思坐于幽岩,高咏临于长川。[13]174“朗”的“高”义仍活用在今天现代汉语中,如“朗读”一词,义为“高声读书”。

爽俊 《世说新语·品藻6》刘孝标注:“《晋诸公赞》曰:‘才气爽俊,终中书郎。’”[16]505“爽俊”同义连文。

爽发 《南史·宋本纪中》:“(孝武帝)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甚美,雄决爱武,长于骑射。”[7]55“爽发”同义连文。《大词典》解释为“焕发”,值得商榷。

爽悟 《世说新语·排调57》:“符朗初过江”刘孝标注:“裴景仁《秦书》曰:‘朗字元达,符坚从兄。性宏达,神气爽悟。坚常曰:‘吾家千里驹也。’”[16]818“爽悟”义为“超群聪慧”。《大词典》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罗汰私婆)爽悟多智,无事不达,以清净自居,国王宗敬师事之。”释义为“聪颖;明达”。略似。“爽悟多智”更能证明“爽”有“超群”“出众”义,因为只有“超群的悟力”才能“多智”。

爽明 《世说新语·方正23》刘孝标注:“《中兴书》曰:‘导曰:“世子、宣城俱有爽明之德,莫能优劣。”’”[16]305“爽明”即“高明”义。用来修饰“德”,可理解为“崇高纯洁的德行”。《大词典》只有“黎明”和“明白”两义项。缺少“高明”义项。

由以上解释可以看出,“俊”“爽”均表示“超群”“卓出”“出众”“高出”等义,“俊爽”为同义连文,义为“出众超群”。

三 清悟

《世说新语·品藻82》:“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故自上。’”刘孝标注:“谓超拔也。”[16]543

按:“清悟”,《辞典》引此例,解释为:“清纯颖悟。”[18]347《大词典》引《晋书·向秀传》:“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彧博通典籍,辨慧清悟,风仪详审,容止可观。”解释为“清醒,觉悟;明慧。”

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都没有准确理解“清”的含义,“清悟”当释为“超群出众的领悟力。”“清”在古籍中除了“清纯”“清醒”“清净”等义外,还有一个常见义“高出”“超群”“出众”,此义往往被忽略,从而导致对很多含有“清”这个语素的词语的解释不准确。

“清”,表“高出”“超群”“卓越”“出众”义,在古籍中常见,如《论语·公冶长》:“崔子弑 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其中“清”,义为“卓越”“高洁”。《史记·伯夷列传》:“举世混浊,清士乃见。”“清士”,高尚超群之人。《世说新语·赏誉37》:“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刘孝标注:“顾恺之《夷甫画赞》曰:‘夷甫天形特,识者以为岩岩秀峙,壁立千仞。’”[16]442“清峙”与“秀峙”为异文,可见“清”与“秀”同义。“秀”表示“高耸”“超群”“卓立”等义见上文“秀发”条。故“清”亦表“高出”“出群”“卓越”等义。《世说新语·品藻46》刘孝标注:“《晋诸公赞》曰:‘李重字茂曾,江夏钟武人。少以清尚见称。’”[16]524“清尚”,即超群的志尚。《世说新语·识鉴3》刘孝标注:“《傅子》曰:‘嘏友人荀粲有清识远志,然犹劝嘏结交云。’”[16]385“清识”即卓越的见识。《世说新语·识鉴10》刘孝标注:“《文士传》曰:‘瀚有清才美望,博学善属文,造次立成,辞义清新。’”[16]393“清才”,即高才。《颜氏家训·诫兵》:“颜忠以党楚王受诛,颜俊以据武威见杀,得姓已来,无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祸败。”[11]348“清操”即高尚超群的操守。

“清”作为构词语素,构词能力很强,在中古构成了不少词语,如:

清拔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荆州秀才张裴裳为五言,有清拔之句。”《大词典》解释为“形容文辞清秀脱俗。”此释义值得商榷。“清”“拔”均有“高超”“出群”“卓越”义。故“清拔”为同义连文,义为“卓越超群”。

清卓 《法苑珠林·花香篇》“唐沙门释智惠主”:“至贞观三年,寺有明禅师,清卓不群,白日独坐,见无半身。”[8]1154“清卓”同义连文,“清”“卓”均有“出众超群”义。《大词典》释义为“清高不凡”极相近。

清举 《世说新语·容止5》:“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16]607“清举”同义连文,“清”“举”亦均有“卓出”“出群”义。《大词典》释义为“清俊超逸”极相近。

清标 《世说新语·赏誉70》刘孝标注:“《江左名士传》曰:‘乂,清标令上也。’”[16]461《世说新语·容止26》刘孝标注:“《江左名士传》曰:‘或曰:“杜弘治清标令上,为后来之美,又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粗可得方诸卫玠。”’”[16]619“标”有“超群”“高卓”义,见下文“标彻”条。“清标”同义连文,义为“卓异超群”。《大词典》释义为“俊逸”略可。

清耸 元朝郭钰《濠石晚樵因简李撝伯谦》:“ 君旧知已,风格郁清耸。光怪匣中龙,文采云间凤。”“清耸”同义连文,“清”“耸”均有“超群出众”义。《大词典》释义为“清秀挺拔”,对“清”的解释可再斟酌。

从以上“清拔”“清卓”“清举”“清标”“清耸”更可见“清”有“高出”“超群”义。

清立 《世说新语·忿涓6》:“王令诣谢公,值习凿齿已在坐,当与併榻。王徙倚不坐,公引之与对榻。去后,语胡儿曰:‘子敬实自清立,但人为尔多矜咳,殊足损其自然。’”[16]888“清立”同义连文,“清”“立”均表“高出”“超群”义。

清令 《世说新语·赏誉71》刘孝标注:“《语林》曰:‘有人目杜弘治,标鲜甚清令,初若熙怡,容无韵,盛德之风,可乐咏也。’”[16]462《辞典》解释为“纯洁美好”[6]346,《大词典》释为:“清新美好”,均可商榷。“清”表“出众”“超群”义。“清令”,义当为“出众美好”。

清彻 《世说新语·言语35》刘孝标注:“虞预《晋书》曰:‘峤字太真,太原祁人。少标俊清彻,英颖显名,为司空刘琨左司马。’”[16]97《大词典》亦引此例,解释为“清净明朗”。值得商榷。“清”表“卓越”“出众”等义,“彻”亦表“超群”“高出”义见下文“标彻”条。故“清彻”同义连文,义为“超群高达”。

清贵 《世说新语·赏誉80》:“殷中军道王右军云:‘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刘孝标注:“《文章志》曰:‘羲之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也。’”余嘉锡《笺疏》:“孙志祖《读书脞录》七云:‘《世说》:“逸少清贵人。”杨升菴《丹铅录》云:“右军清真,谓清致而真率也。李太白用其语为诗‘右军本清真’,是其证也。近日吴中刻《世说》,乃妄改作清贵。”志祖案:太白诗乃借用山公目阮咸语尔,正不必泥。《世说》又云:“殷中军道右军清鉴贵要。”则是清贵非清真,刻本不误也。《晋书》庾亮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亦可证。’”[16]467余嘉锡所说极是。“清贵”不误,为中古常见词语,又如《世说新语·雅量26》刘孝标注:“《劭荟别传》:‘劭字敬伦,丞相导第五子。清贵简素,研味玄赜。’”[16]367《辞典》解释为“清纯高尚。”[18]346此释义可商榷。“贵”有“高”义,如《玉篇·贝部》:“贵,高也。”由此引申出“超群”“卓出”义。故“清贵”为同义连文,当解释为“卓越超群”。

清敏 《世说新语·规箴16》刘孝标注:“《陆碑》曰:‘迈字功高,吴郡人。器识清敏,风检澄峻。’”[16]566《大词典》解释为:“清晰敏捷”,可商榷。“清敏”义为“超群敏捷”。

清胜 《高僧传》:“会有秦沙门智严西至罽宾,睹法众清胜,乃慨然东顾曰:‘我诸同辈,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9]70《大词典》解释为“清雅优美”,值得商榷。“胜”,刘淇《助字辨略》:“胜是负之对,谓优过之也。”[6]109“清胜”为同义连文,“清”“胜”均表“高超”“出群”义,故“清胜”义为“卓越出众”。

清远 《高僧传》:“贤仪范率素,不同华俗,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9]72《大词典》释义为“清明,高远”,可商榷。“清远”义当为“超群高远”。

《大词典》中还有些含“清”的词语,如“清迥”“清峭”“清发”“清辩”“清猷”“清致”“清爽”“清异”“清壮”“清英”“清晤”“清慧”“清绮”“清机”等中的“清”的释义均值得商榷。

四 标彻

《世说新语·德行25》:“顾荣在洛阳”刘孝标注:“《文士传》曰:‘荣少朗俊机警,风颖标彻,历廷尉正。’”[16]26

按:《辞典》未收录。《大词典》正引此例,解释为“气度通达。”此释义不确切。“标彻”应为同义连文,“标”“彻”均表“超出”“卓越”等义,“标彻”义为“超群出众”。

“标”有“超出”“卓越”义是由其本义引申而来的,“标”,《玉篇·木部》:“木末也。”《玉篇·木部》:“标,颠也。”故由此引申出有“高出”“超出”“卓越”等义。如“标领”,《高僧传》:“以潜是道俗标领,又先朝友敬,尊重挹服……”(晋剡东仰山竺法潜)[9]156“标领”义为“超群领袖”。“标悟”,《世说新语·方正55》刘孝标注:“《续晋阳秋》曰:‘伊少有才艺,又善声律,加以标悟省率,为王濛、刘惔所知。’”[16]329“标悟”,义为“超群的领悟”。

“标”作为构词语素,构词能力比较强,组成了不少词语,如:

标出 《高僧传》:“其领悟标出,皆此类也。”(晋长安释僧叡)[9]245“标出”,同义连文,“标”“出”均表“高出”“超群”义。《大词典》未收录。

标朗 《高僧传》:“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徽绩兼著。”(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9]181“标朗”同义连文,表“高出超群”义。

标令 《世说新语·言语32》刘孝标注:“《玠别传》曰:‘玠颖识通达,天韵标令,陈郡谢幼舆敬以亚父之礼。’”[16]94“标令”义为“卓越美好”。《大词典》亦引此例,释义为“俊美”,可商榷。

标俊 《世说新语·言语35》刘孝标注:“虞预《晋书》曰:‘峤字太真,太原祁人。少标俊清彻,英颖显名,为司空刘琨左司马。’”[16]97“清”表“卓出”义见上文“清悟”条。“标俊清彻”为四字同义连文,“标”“俊”“清”“彻”均表“超群”“卓越”义。《大词典》亦引此例,解释为“标致俊美”,可商榷。

清标 《世说新语·赏誉70》刘孝标注:“《江左名士传》曰:‘乂,清标令上也。’”[16]461《世说新语·容止26》刘孝标注:“《江左名士传》曰:‘或曰:“杜弘治清标令上,为后来之美,又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粗可得方诸卫玠。”’”[16]619“清标”为同义连文,“清”“标”均有“超群”“卓越”义。《大词典》释义为“俊逸”近似。

“彻”亦表示“高出”“超群”“卓越”“出众”等义。“彻”的“高”类义是由“彻”的“深”义引申来的。《世说新语·品藻62》:“郗嘉宾道谢公:‘造膝虽不深彻,而缠绵纶至。’又曰:‘右军诣嘉宾。’嘉宾闻之云:‘不得称诣,政得谓之朋耳!’谢公以嘉宾言为得。”刘孝标注:“凡彻诣者,盖深核之名也。”[16]532“深彻”为同义连文。“彻”有“深”义。一直沿用至今,如“彻底”,义为“深入而透彻”。“高”与“深”其实义相同,只是认识的视角不同:“深”是站在说话者的角度俯视的效果;“高”是站在说话者的角度仰望的效果。由“深”引申出“高”义是很自然的。“彻”表“高”义,在文献中如《高僧传》:“方等众经,大小诸部,皆彻鉴玄源,洞尽宗要。”(齐上定林寺释僧柔)[9]322“彻鉴”,副词“深刻地”,修饰动词“鉴”,义为“深刻地明察”。

“彻”的构词能力也比较强,与表“超群”“出众”义的语素组合成一些同义连文的形式,如:

俊彻 《高僧传》:“陈郡殷融尝与卫玠交,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有继之者。”(晋剡沃洲山支遁)[9]159“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晋长安帛远)[9]26“俊彻”与“绝伦”义相近。“俊”表“卓出”“出众”义见上文“俊爽”条。《大词典》未收录。

秀彻 《高僧传》:“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晋剡沃洲山支遁)[9]159《晋书·王戎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2]1231“秀”“彻”均表“卓出”“超越”义。“秀”的此义见下文“秀发”条。《大词典》释义为“清秀明达”不确。

高彻 《世说新语·赏誉16》:“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刘孝标注:“《名士传》曰:‘夷甫天形奇特,明秀若神。’”[16]428“高”“彻”均有“出众”“卓越”义。《大词典》释义为“超凡脱俗,奇特明秀”相近。

彻朗 《世说新语·赏誉132》:“王子猷说:‘世目士少为朗,我家亦以为彻朗。’”刘孝标注:“《晋诸公赞》曰:‘祖约少有清称。’”[16]487《大词典》正引此例,解释为“犹清明。指心地清净光明。‘彻’同‘澈’。”《大词典》释义值得商榷,“彻朗”为同义连文,“彻”“朗”均表“超群”“出群”“卓越”等义。亦作“朗彻”,如《晋书·乐广传》:“向见广神姿朗彻,当为名士。”[2]1243“朗”有“高出”“超群”义,如《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李周翰注曰:“朗,高也。凝思坐于幽岩,高咏于长川。[13]174且《晋诸公赞》评赞为“有清称”,“清称”即“高名”。正与“彻朗”义相证发。

贵彻 《世说新语·品藻85》:“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谢曰:‘右军胜林公,林公在司州前亦贵彻。’”[16]544《辞典》释义为:“尊贵、通达”。[6]152值得商榷。“贵彻”为同义连文,“贵”“彻”均表示“高超”“出众”“卓异”等义。

清彻 《魏书·崔亮传》:“大崔生宽和笃雅,汝宜友之;小崔生峭整清彻,汝宜敬之。二人终将大至。”[12]1476“清”“彻”均表示“高出”“超群”“卓越”“出众”等义。“清”表“高出”等义见上条“清悟”条。

五 挺率

《世说新语·赏誉103》:“桓宣武《表》云:‘谢尚神怀挺率,少致民誉。’”[16]477

按:《大词典》未收。《辞典》:“直率;直爽坦率。”[18]436此释义值得商榷。“挺”有“超出”“超群”“出众”等义,见《广雅》:“挺、秀……拔……生,出也。”《水经注》:“寺左右杂树疏挺,有一石泉,方丈余,清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4]807808“疏挺”义为“稀疏挺拔”。

“挺”作为构词语素,构词能力比较强,与表示“高出”“卓越”“超群”等义的语素组成了不少同义连文的形式,如:

挺出 《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今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遗托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录功忘瑕。”[1]1047《大词典》释义为“突出;出众”,极是。

天挺 《晋书》卷七十三:“陛下明鉴天挺,无幽不烛,弘济之道,岂待瞽言。”[2]1925《大词典》释义为“谓天生卓越超拔”,甚是。

挺特 《后汉书·谢夷吾传》:“窃见钜鹿太守会稽谢夷吾,出自东州,厥土涂泥,而英资挺特,奇伟秀出,才兼四科,行包九徳,仁足济时,知周万物。”[3]2713《大词典》释义为“超群特出”,甚是。

挺秀 《晋书》列传卷第四十五“史臣”曰:“安期英姿挺秀,籍甚一时。朝野挹其风流,人伦推其表烛。”[2]1995《大词典》释义为“秀异出众;挺拔秀丽”,可再斟酌。

挺杰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大兄英姿挺杰,有雄霸之风,张王之业不足继也。”[2]2258《大词典》释义为“卓越杰出”,极是。

英挺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大都督、大将军天锡以英挺之姿,承七世之业,志匡时难,克隆先勋,而中年降灾,兵寇侵境……”[2]2260《大词典》释义为“英俊挺拔”,稍可。

挺立 《南齐书·徐孝嗣传》:“而挺立,风仪端简。”[15]771《大词典》释义为“直立。多指持身正直。”可再斟酌。

挺拔 《文选·木华<海赋>》:“状如天轮,胶戾而激转;又似地轴,挺拔而争回。”[14]545

“率”,表率,楷模。由此义引申出“高出”“超群”。如《世说新语·言语79》刘孝标注:“徐广《晋纪》曰:‘龢字道季,太尉亮子也。风情率悟,以文谈致称于时。’”[16]137“率悟”,义为“超群高敏”。

率举 《世说新语·赏誉136》刘孝标注:“《王胡之别传》曰:‘胡之少有风尚,才器率举,有秀悟之称。’”[16]487488“率举”,同义连文,“率”“举”均表“超群”“出群”“出众”等义。“率举”亦表“出众超群”义。正如“秀悟”义近。《大词典》解释为“杰出,特异”,甚是。

清率 《南史·衡阳元王道度传》:“居身清率,言未尝及时事。……吴郡张融清抗绝俗,虽王公贵人,视之傲如也,唯雅重钧,谓从兄绪曰:‘衡阳王飘飘有凌云气,其风情素韵,弥足可怀,融与之游,不知老之将至。’见赏如此。”[7]10381039从张融对道度的品题“飘飘有凌云气”来看,“清率”当为“出众超群”义。《大词典》解释为:“清高率真”不确。

高率 《世说新语·豪爽3》裴松之注:“《晋阳秋》曰:‘敦少称高率通朗,有鉴裁。”[16]596《世说新语·栖逸8》:“南阳刘驎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16]654“高率”同义连文,“高”和“率”均表“超群”“卓越”“出众”等义。《辞典》解释为“超逸真率”[18]133,可商榷。

豪率 《世说新语·仇隙》3刘孝标注:“《王廙别传》:‘廙字世将。祖览、父正。廙高朗豪率。’”[16]927“高朗豪率”为四字同义连文,“高”“朗”“豪”“率”均表“超群出众”义。四字同义连文的现象在《世说新语》及刘注中多见,还如“高爽迈出”,《世说新语·品藻36》:“‘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16]520“才学思干”,《世说新语·捷悟1》刘孝标注:“《文士传》曰:‘杨修字德祖,弘农人,太尉彪子。少有才学思干。’”[16]578“爽朗清举”,《世说新语·容止5》:“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16]607“高朗英迈”,《世说新语·贤媛15》刘孝标注:“《汝南别传》曰:‘君尝见其女,便求聘焉。果高朗英迈,母仪冠族。其通识余裕,皆此类也。’”[16]685

从以上可以看出:“挺率”为同义连文,表示“超出”“超群”“出众”“卓越”等义。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发:一是词义是具有时代性的,我们在分析某一时代的词语时,一定要把它们放置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来考察,不能以今律古。二是在讨论某一词义时,把含有相同语素的一组词语放在一起,通过排比归纳的方法来考订其含义,可以使对词语意义的理解更加准确,从而避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

(发表于《语文研究》2009年第4期)

上一条:《高僧传》六个词语的训释
下一条:《唐钞文选集注》陆机诗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