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 2009-09-11
唐释道世撰写的《法苑珠林》,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类书,保留了极其丰富的佛教资料。然而该书长期以来却没有精校本,给世人研究带来诸多不便。我国著名佛学家
1.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校注》卷第八十七“受戒篇”“功能部第二”)[1][p.2499]
按:“一千分”之“一”应属上读。构成“百分不及一”的用法,为佛典中常语,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典中还有“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俱胝分不及一”、“百俱胝分不及一”、“千俱胝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分不及一”等表示法。
2.第五、饮酒戒者,佛告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校注》卷第八十八“五戒部”“戒相部第四”)[1][p.2528]
按:“乃至小草头、一滴”中间的顿号应删除。“小草头一滴”就是说“象小草头那样的一滴”,用来比喻“非常少的酒”。该书中还有一处用例,标点不误,如“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校注》卷第九十三“酒肉篇”“饮酒部”)[1][p.2688]
3.诸鬼之中,摩醯首罗最大。第一、一月之中皆有日分。(《校注》卷第八十八“五戒部”“功能部第三”)[1][p.2536]
按:“第一”应属上读,构成“最大第一”的结构,该句应句读为:“诸鬼之中,摩醯首罗最大第一。一月之中皆有日分。”“最大第一”为佛经中常语,还如“彼王最大第一夫人,产一童子。”(《佛本行经》“从园还城品”)“並须最大第一南方画七个摩哆罗并诸眷属。”(《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论》“菩萨变化仪轨品第二之二”)大正藏本《大智度论》正作“诸神中摩醯首罗神最大第一”。
4.于是擎炉发誓,愿博山镌造十丈石佛,以敬拟弥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缘,同睹三会。(《校注》卷第十六“弥勒部”“感应缘”)[1][p.547]
当供养时,作如是誓:愿我未来破坏佛法。(《校注》卷第九十八“法灭篇”“度女部”)[1][p.2820]
按:上两例中“誓愿”当连读,为一词,中古屡见,还如:“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2][p.183]“悦既欣睹灵异,誓愿瞻礼。”(《高僧传》“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2][p.493]“睹斯愚惑,为之恻怆,誓愿求佛,拔济众生之困厄,令得泥洹。”(《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第一”,3—1)[3]“我身即名一切施王,我欲成就本誓愿故,今来在此。”(《菩萨本缘经》“一切施品”,3—55)[3]故上两句分别作“于是擎炉发誓愿:博山镌造十丈石佛”“当供养时,作如是誓愿:我未来破坏佛法。”
5.(桓温)又逼新蔡王晃,使列晞综及前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等谋反,频请杀之。昭特赦晞父子,乃徙新安。殷涓父浩,先为温所废。涓颇有气尚,遂不诣温,而与晞游。温乃疑之。庾乃请坐有才望,且宗族甚强,所以並致极法。(《校注》卷第七十“恶报部”“感应缘”)[1][p.2090]
按:“庾乃请坐有才望”一句颇费解,考《说郛》卷七十二作“庾清坐有才望,且宗族甚强”,可知“乃”为衍文,“请”为“倩”之讹,“请”与“坐”为乙文。故应作“庾倩坐有才望,且宗族甚强,所以並致极法。”意思是说“庾倩因为有才能和声望,而且宗族势力很强大,所以一起遭受极刑。”从上下文可知桓温痛恨“晞综”、“殷涓”以及“庾倩”等三人,桓温通过不同手段将此三人除掉。大正藏本《法苑珠林》作:“庾乃请坐,有才望且宗族甚强”句读亦误。
6.有人语夫:卿妇罗刹,肉血为食。夫不信人。数数语之,夫心遂疑,意欲试之。夜卧扬出,鼾声如眠,妇谓定眠,窃起出城,诣于冢间。(《校注》卷第九十九“杂要篇”“四果部”)[1][p.2846]
按:“夜卧扬出,鼾声如眠”,其中“夜卧扬出”颇费解,考《修行道地经》作“夜佯卧,出鼾声如眠”。可资改。
7.尽未来际常转法轮,如来音声,无异无断,不可穷尽。(《校注》卷第三十二“变化篇”“通变部第二”)[1][p.996]
按:“尽未来际常转法轮”一句“际”后夺“劫”字。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一“佛不思议法品”正作“尽一切未来际劫常转法轮”,可参。
8.又《国王不黎先泥十梦经》云:“佛在世时,时有国王名不黎先泥,夜梦十事:……三、梦见小树生叶。四、梦见小树生果。”(《校注》卷第三十二“眠睡篇”“不善部第四”)[1][p.1023]
按:“梦见小树生叶”一句中“叶”字当为“花”字之讹。下文亦有“佛言:第三、梦见小树生花者,此后世人年未满三十而头生白发,贪淫多欲,年少强老。”可证。从生活常识来看:“小树生叶”为常事,而“小树生花”则属怪异。考大正藏本《国王不黎先泥十梦经》亦正作“花”。可参。
9.第九念身者,谓专精念身,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膜、膀胱、屎、尿、百叶、仓肠、胃……(《校注》卷第三十四“摄念篇”“引证部”)[1][p.1073]
《校注》“白膜”二字原作“匈直”,据《增一阿含经》改。
按:“白膜”疑为“三膲”之讹。“三膲”为古人所谓的人体六府之一。据《一切经音义》“陀罗尼杂集”“六府”:“《广雅》府,聚也。《白虎通》曰人有六府,谓大肠、小肠、膀胱、胃、三焦、胆也。”“三膲”:“《白虎通》六府有三膲,肾之府也。肾主泻,三膲亦以湊液吐故也。”《楞严经集注》:“熏闻云:焦谓三焦,或作膲。黄帝难经云三膲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膲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自膈已上)中膲在胃中口,不上不下。(自脐已上)下膲在脐下,当膀胱上口。杨玄操云膲元也,天有三元之气,所以生成万物人法天地,所以亦三元之气以养身形。”
10.其德可乐,其操可责。文之作矣,或飏仿佛。(《校注》卷第九十六“舍身篇”“感应缘”)[1][p.2767—2768]
按:“或飏仿佛”中“或”字当为“式”字之讹。“式”为“楷式”、“永式”、“仪则”、“范式”等意,意思是说释僧瑜的文章可以作为后世之“范式”、“ 楷式”。“式”的这种意义还如:《高僧传》“宋京师中兴寺释道温”:“继天兴祚,式垂无疆。”[2][p.289]《高僧传》亦作“文之作矣,式飘仿佛”,可参正。
11.婿还不见其妇,即问比邻:见我妇不?答言:汝妇已去。其夫即逐至半路,及其妇已,生一男儿。(《校注》卷第五十三“愚戆篇”“般陀部”)[1][p.1592]
按:“其夫即逐至半路,及其妇已,生一男儿”应句读为“其夫即逐,至半路及其妇,已生一男儿”。意思是说:“丈夫立即追赶,在半路追赶上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已生下一男孩”。
12.若十二月至十五日受持此戒,福最多也。(《校注》卷第八十八“五戒部”“功能部第三”)[1][p.2535]
按:“十二月至十五日”语焉不详。考《归戒要集》中作:“《大智度论》云: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由此可见,中华书局本夺“一日”两字,使得句意不明。
13.过向寺中,尔时酒势便发,近寺门边,不觉倒他。僧伽梨衣、漉水囊、钵杖等各在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校注》卷第九十三“酒肉篇”“饮酒部”)[1][p.2688]
按:“不觉倒他”应作“不觉倒地”。
14.僧达云:汝当革心为善,归命佛法,归命比丘僧。受此三归,可得不横死。(《校注》卷第九十五“病苦篇”“感应缘”)[1][p.2750—2751]
按:“归命佛法”一句中“佛”与“法”之间应断开,故该应作“归命佛、法”。佛教中“三归”之说,如《长阿含经》卷十七“第三分沙门果经第八”:“王闻佛教已,又白佛言,我今再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15.畅闻涵至门前,起火手持刀,魏氏把桃枝拒之:汝不须来。吾非汝父,汝非我子。(《校注》卷第九十七“送终篇”“感应缘”)[1][p.2805]
按:“畅闻涵至门前,起火手持刀”当句读为“畅闻涵至,门前起火,手持刀”。《洛阳伽蓝记》卷三“菩提寺”:“畅闻涵至,门前起火,手持刀,魏氏把桃枝。”可参正。
16.夫万物有迁,三宝常住。寂然不动,感而通化。非初诞于王宫,不长逝于双树,何得论生灭乎计感,计修促乎来去也。(《校注》卷第五十五“破邪篇”“邪正相翻第二”)[1][p.1654]
按:“计感”不词,应作“赴感”。“赴感”一词唐宋屡见,如:“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50—257)[3]“但真乘妙理绝相难思,嘉瑞灵祥应感必有。经云:随缘赴感即其事也。”(《宋高僧传》卷九,50—762)[3]“渐之清远峡谷,同缘赴感,后届番禺广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51—11)[3]“大士释迦文,虚空等一尘。有求皆赴感,无刹不分身。”(《翻译名义集》第五,54—1138)[3]
17.齐时道士陈显明造《六十四真步虚品经》……后周武帝灭二教时,有华州前道士张宾诏授本州刺史……长安前道士焦子顺,一名道抗,选得开府。扶风前进士马翼,雍州别驾李通等四人以天和五年于故城内守真寺抄揽佛经,造道家伪经一千余卷。(《校注》卷第五十五“破邪篇”“妄传邪教”)[1][p.1659]
按:“扶风前进士马翼”中“进士”当为“道士”之讹。因上下文均提及“道士”。“进士”一词虽较早见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到隋唐时“进士”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表示的是科举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根据《太平广记》卷一七八卷引唐李肇《国史补》:“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而“天和五年”为后周武帝司马邕的年号,此时还没有出现“进士科”。
18.屠儿语云:审若是汝外婆,我解放之,汝对我更请共语。屠儿为解放已,校尉更请猪语云:某今当上一月,未得将婆还舍,未知何处安置?婆猪即语校尉言:……吾闻某寺有长生猪羊,汝安置吾此寺。(《校注》卷第五十七“债负篇”“感应缘”)[1][p.1726]
按:“婆猪即语校尉言”中“婆”字当属上读,故句子当作“未得将婆还舍,未知何处安置婆?”从文意来看:“猪”当是“校尉”的外婆,故校尉可称“猪”为“婆”。
19.唯见二大蛇长十余丈,于溪中相遇,便相盘绕。白映势弱。射人因引弩射之,黄映者即死。(《校注》卷第六十四“渔猎篇”“引证部”)[1][p.1914]
按:“白映”“黄映”颇费解。考《太平御览》卷八三二、四库全书本《法苑珠林》、《说郛》卷一一七下、《搜神后记》卷七均作“虵”,即“蛇”字。“白映”“黄映”即“白蛇”“黄蛇”。
20.稚宗因问:我行旅有三,而独婴苦,何也?道人曰:彼二人自知罪福,知而故犯。唯尔愚朦,不识缘报,故以相诫。(《校注》卷第六十四“渔猎篇”“引证部”)[1][p.1915]
按:“彼二人自知罪福,知而故犯”,于意相抵牾。考四库全书本《法苑珠林》作“知而无犯”,于意通畅。由此可知“故”为“无”之讹。
21.王言:可示我彼人,言我教国人行十恶者。彼即示王。(《校注》卷第六十四“慈悲篇”“述意部”)[1][p.1924]
按:“可示我彼人”后的逗号当删除,“言我教国人行十恶者”为“彼人”的后置定语。此句作“王言:可示我彼人言我教国人行十恶者。彼即示王。”
22.求佛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是八解脱。(《校注》卷第十三“敬佛篇”“述意部”)[1][p.448]
按:“是”当为“具”之形讹。“是八解脱”当为“具八解脱”。
23.明旦承接,还复留碍,重谒请祈,方申从往。四众应慕,送至江津。(《校注》卷第十三“敬佛篇”“观佛部”)[1][p.460]
按:“应慕”不辞,当为“恋慕”。“恋慕”一词中古屡见,如《长阿含经》:“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若欲去时,众人恋慕,涕泣而送。”《六度集经》:“太子左右顾望,恋慕山中树木流泉,收泪生车。”《高僧传》:“又使人迫怀抱,载盈恋慕。当尔之时,导师之为用也。”[2][p.522]
24.意若曰:陛下慧烛海县,明华日月。故以慧明为人名。继天兴祚,式垂无疆,故以天安为寺。称神基弥远,道政方凝……(《校注》卷第十七“普贤部”“感应缘”)[1][p.554]
按:“称”当属上读,当作“故以天安为寺称”,与上文“故以慧明为人名”相对。
25.于是书生无他,起诣向者呼处,微呼亭主。亭主亦应诺。(《校注》卷第三十一“妖怪篇”)[1][p.984]
按:“微呼亭主”之“微”,《搜神记》卷十八作“效”。作“效”于意为胜,为“仿效”之意。从上文可看出,书生是仿效“著皂单衣”人和“冠帻赤衣”人呼唤亭主询问情况,从而从亭主那儿知道亭庙“不可宿也,若宿杀人”如此灾横的实情。
26.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闲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校注》卷第三十一“潜遁篇”)[1][p.956]
按:“始闲绝幽深”之“闲”字费解。考《高僧传》“宋伪魏长安释昙始”引此句作“闭绝幽深”。“闭绝”于意为胜。
27.周遑觅路,仍得一穴,便匍匐徒就,崎岖反侧。(《校注》卷第三十一“潜遁篇”)[1][p.966]
按:“匍匐徒就”令人费解。“徒”字,在《金楼子》和《太平广记》中引此均作“从”。当以“从”字为胜。“从就”为同义连文。“从”“就”为同义,如《汉书·高帝纪》:“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颜师古曰:“从,就也。”[4][p.42—43]“从就”一词的意义为“靠近”、“接近”。“从就”一词在中古屡见,还如《魏书·甄琛列传》:“李凭朋附赵休,是亲是仗,交游之道,不依恒度,或晨昏从就,或吉凶往来,至乃身拜其亲,妻见其子,每有家事,必先请托。”[5][p.1513]《法句譬喻经》“吉祥品”:“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节。”(4—609)[3]《续高僧传》“周州大像寺释僧明传”:“重竭请祈方许从就。”(50—692)[3]
28.弟子是南方天王韦将军下之使者,将军事务极多,拥护三洲之佛法,有斗争凌危之事,无不躬往,和喻令解。今附和南天,欲即至前。事拥闹,不久当至。且令弟子等共师言。(《校注》卷第十四“敬佛篇”“感应缘”)[1][p.491]
按:“今附和南天”如此句读似于文意不符。《太平广记》亦引,作“今附和南,天欲即至,前事拥闹,不久当至。”于意为胜。“和南”,为梵语。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三“婆南”:“或言和南,皆讹也。正言槃淡,此译言我礼也。”(54—783)[3]
29.(张)应与昙铠闷绝已久。病甚,遣呼之,适值不在。应寻气绝,经日而苏活。(《校注》卷第六十二“祭祀篇”“祭祀部”)[1][p.1851]
按:“闷绝”于文意不符。考《太平广记》“张应”条作“阔绝”,于意为胜。“阔绝”为当时语,义为“久无来往”。还如:《搜神记》卷十七:“昔移入湖,阔绝三年。”[6][p.212]《水经注·淄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7][p.2237]《广弘明集》“答范特进书送佛讃”:“山间幽阻,音尘阔绝。”(52—200)[3]晋安王“与广信侯书”:“阔绝音旨,每用延结。”(52—252)[3]
(发表于《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上一条:论“函的形式”与“函”的文种
下一条:同风车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