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 2009-02-26
—— 从“比较”说开去
写任何文章, 都绕不过两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 二是怎么写?“业务研究”类文章就更不例外了。
这两个问题有联系, 但又有先后之分。因为写文章首先要确定写什么, 然后才好围绕选题去收集素材, 谋篇布局, 润色成文。如果题目定不下来, 写作活动根本就进行不下去。如果随便找一个题目, 贸然去写, 要么是炒冷饭, 没新意; 要么是没有针对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都不大。
既然是业务研究类的文章,选题的范围当然就是档案业务,按说不应该成问题。但有时当局者迷, 往往会在不成问题的地方出问题。困惑我们的问题常有两类: 一是觉得档案业务太宽泛, 应该研究的问题太多, 不知道选什么好; 二是觉得档案业务不就是那几样吗, 有什么可研究的, 而且该研究的人家早都研究过了, 可开垦的“荒地”都开垦完了, 再说就属没事找事了。
其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 写任何文章都属没事找事。即从表面看来或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事( 问题) 的情况下找出一点事( 问题)来, 进行多方论证后, 让人觉得还有点道理, 还真是那么回事, 这就行了, 这就是选题的本事。如果能让人读了你的文章后有恍然大悟或茅塞顿开的感觉, 那就更好了。
1 “问题”意识强
无论是写“调研报告”也好,写“业务研究”也好, 还是写其他类型的研究类文章, 其逻辑思路都是一样的, 即“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验算或操作上的技能, 而提出新的问题, 指出新的可能性,或是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创新和进步。
有的同志之所以觉得没什么可写, 主要是卡在提不出问题上,也就是无话可说。如硬要去写, 其结果是表面上好像也提出了一个或若干个问题, 但内行人一看就知道那都是假问题、伪问题, 不是问题的问题, 或者是别人早已解决的问题。
科学的逻辑起点是问题。人类的进步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没有争议的。那什么是问题呢? 按照管理学的观点: 应有现象( 标准)与实际现象( 现状) 之间的差距,就是问题。
汉语中有一句口头禅, 叫“没问题”。而善于写文章的人, 一定都是满脑门子问题。就是说, 要有问题意识, 要善于发现问题。这不仅写作业务研究类文章是如此,各行各业做任何工作都是如此。如想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就要有问题意识, 就要时刻保持好奇心。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过著名的“思维五步法”。其中第一个就是: 疑难或问题的发现; 另外几个分别是: 确定疑难的所在和性质; 提出假设, 作为可能的解决方案; 演绎假设所适用的事例; 假设经试验证实而成为结论。
“思维五步法”的起点是发现问题, 而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呈现问题情境, 从问题情境中揭示矛盾, 从矛盾中寻找问题。
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 就会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 并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意识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 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
在新闻界, 把这种问题意识叫新闻敏感; 在学术界, 这种问题意识叫学术敏感; 在商场, 叫商业敏感; 在官场, 叫政治敏感。我在一本有关人力资源的书上读到过一个与问题意识有关的案例: 一个小伙子去一个著名的大公司应聘。那一天应聘的人相当多, 招聘方有意在一个相当干净的面试大厅里扔了一根稻草。这个小伙子有眼色, 他随手把这根稻草拾起来, 扔进垃圾筒。因此, 这个小伙子被老板破格录用了。
本来, 把一根稻草拾起来扔进垃圾筒, 举手之劳的事, 但为什么那么多应聘的人都没有发现这根稻草, 或者是发现了而不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我相信这个小伙子绝不是有意做秀, 而是他的问题意识强, 对问题很敏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已经内化为他的一种习惯, 他这样做的时候内心很愉快,也很自然。写文章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旦写上瘾了, 不让你写就不行, 因为你发现了问题, 你不吐不快。
2 善于从比较中发现“问题”
善于比较就能发现问题。谁跟谁比较? 就是把理想状态和实际现状进行比较。那位去应聘的小伙子的心理活动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大厅应该很干净, 而实际上却有一根稻草, 这就是差距, 就是问题。把应有现象和实际现象进行比较, 就能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
有人考察我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区别, 大多数人认为, 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我国的教育重在教学生“ 如何解决问题”, 而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问题”之中。套用一句名言: 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 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
以对人的观察为例, 有的人看人很准, 有的人看人就很不准。为什么? 前者善于比较, 后者不善于比较。一般说来, 接触人多的人看人就准。因为他阅人无数, 可以用来比较和参照的样本多, 那当然准。
还有这样的情况: 比如一个单位, 本单位的人按说对这个单位的情况非常熟悉了, 但却很难发现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有一天,来了一个专家, 专家在这个单位也就考察了两天或三天, 却能从这个单位发现很多问题, 而且都是非常具有普遍意义、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那这个专家发现问题的思维机制是什么呢? 比较。因为这个专家有一整套理论上的准备, 而且他对古今中外的同类事物都有所了解, 他可以用来比较的参照系数多, 当然容易发现问题。
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各种信息在刺激着我们, 也在诱惑着我们, 自然会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接触的信息越广, 发现的问题就越多。所以, 不是现实生活中没有问题, 而是我们是否能从比较中发现问题。
明代有一个刑事案例: 有一个妇女说她丈夫外出数日未归,忽然有人说菜园的水井里发现一具尸体。妇人跑去一看。就嚎啕大哭, 说是她丈夫, 并向州官报案。州官察看现场后, 问妇人的邻居:“你们看是不是她丈夫? ”邻居们都说:“看不清, 得把尸体捞上来辨认。”州官一想: 大家都看不清,这夫人怎么一看就说是她丈夫?有问题。后经过审问, 果然是妇人与奸夫同谋, 杀死了亲夫。在这个案件中, 州官处理这些信息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 大家都看不清是谁, 为什么她就看得清, 值得怀疑。仍是比较的结果。
具体说来, 从比较中发现问题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2.1 比较现有事实与已有理论的矛盾
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地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逼近的过程。理论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前人成果的批判与发展。理论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对已有事实进行科学解释, 同时不断受到新的事实的挑战。当新的事实不能用已有理论解释或解答时, 往往预示着理论必然有发展的可能。因此, 当事实与理论发生冲突的时候, 正是发现问题的好时候。
2.2 比较通行的做法与现行法律法规的矛盾
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可以发现, 法律法规的规定是一回事, 而通行的做法又是一回事, 这就是问题。然后分析, 不外这样几种原因:
一是法律法规本身有问题,那问题在哪? 要具体指出来。解决的办法就是修订、完善或配套。怎么修订? 怎么完善? 怎么配套? 那就可以洋洋洒洒了。
二是法律法规本身没问题,很配套, 也很完善, 问题出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那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解决的办法: 强化执法。如何强化?那就又可以洋洋洒洒了。
三是既有法律法规本身的问题, 也有执法不严的问题。那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3 比较一个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
以文稿审核为例: 格式不规范, 分类标准不统一, 题文不相符, 观点与材料不一致, 标点符号不规范, 等等, 都是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经常有人问我, 公文落款的成文日期到底应该用汉字还是阿拉伯数字? 我总要先问他是党委文件还是行政文件, 因为比照的依据不一样。是行政机关的公文,成文日期就用汉字; 是党委机关的公文, 成文日期就用阿拉伯数字, 这都是与相关规章的具体规定进行比较的结果。
文已到此, 本应结束, 但一位智者提醒我, 还应说得直白些。那就再蛇足两点:
一是比较仅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 肯定不是唯一的方法。“杀猪杀屁股”, 方法可以不同, 只要结果相同就行。
二是任何方法都仅仅是方法, 方法不是万能的。比如本文中一再提到“参照样本”的重要性,什么是参照样本? 其实就是知识面。一个知识广博的人, 比较起来当然会得心应手。如果知识面很窄,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即使你知道比较是发现问题的不二法门, 那又拿什么去比较呢?
(本文载于《档案管理》2006年4期)
作者简介:夏海波,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写作学与秘书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写作学会理事,河南省秘书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秘书职业资格考试省直报名(培训)处负责人。
上一条:创建公文评论学的构想
下一条:《法苑珠林校注》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