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 2008-06-02
《档案管理》自2000年以来, 先后刊发过一系列兰台人物通讯, 其中不乏优秀的篇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物通讯在整体上偏于抽象、概括、笼统, 材料不够具体, 个性不突出,人物的立体感不强。如果方法得当,这些通讯完全可以写得更具体, 更生动, 更传神, 因而也会更感人。
与事件通讯( 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 写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工作通讯( 报道工作中的新成就、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 、风貌通讯( 报道地方的社会面貌、风土人情、新变化等) 相比, 人物通讯自然应以写人为主: 它要传人物之神, 要侧重展示人物的思想、精神、品质,凸现人物的个性, 能给读者以真实、亲切的感受。当然, 不同的作者, 可以也应该有不同的写作技巧, 但目的只有一个: 传人物之神, 把人物写活。
一、 挖掘要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只有多方搜集与人物有关的素材, 才有可能把人物通讯写好。《湖南日报》资深记者熊先志说过这样一句话: 写新闻稿件的正确做法是用七分精力搞采访, 三分精力写稿子[1]。
一篇通讯没有写好, 原因可能有许多, 但大多是因为采访不深入所致。由于采访不深入, 就没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足够的具体、生动、典型的事例, 写作时就会较多地使用概括、笼统、抽象的语句, 所写人物也就很容易给读者留下“ .....一面”的印象。
譬如说, 由落后变先进的不少市、县档案局( 馆) 都曾面临过同样的困境: 经费严重不足甚至背负巨额债务,档案馆年久失修, 大量档案无法接收进馆, 工作人员情绪低落等等。能够带领全体员工从这样的困境中走出来,并且把档案馆变成先进单位的局( 馆)长, 毫无疑问都付出了大量汗水和心血, 在他们身上往往体现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关心职工的优秀品质, 他们要想各种办法争取更多办公经费,要在档案馆达标、升级、创优方面下功夫。部分人物通讯中呈现给读者的这类共性的抽象、概括的叙述偏多,而缺乏具体、生动的事例, 致使原本个性不同的人物成了雷同化、平面化的先进模范。
要克服这一缺陷, 只能在采访时多花精力。局与局不同, 馆与馆有别,张局长与吴局长都把一个原本落后的档案馆变成了全省先进, 但是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思路、具体做法等都必然具有各自的特点, 通讯作者应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 收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具体、生动的事例、素材。比如, 同样是为了争得更多办公经费, 张局长每周三次找有关领导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一次次碰壁但从不灰心, 为了找到工作繁忙的某领导而在其家门口等了四个小时,最终感动了领导; 而吴局长则是在争取政府拨款的同时, 凭自己的豪侠气概和人格魅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为档案馆的经济实体赢得了一片小小的生存空间, 使态度强硬蛮横、经济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都做出了让步。同是关心职工, 杨局长每年都从原本十分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1万元为职工创造、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而李局长在半年内利用业余时间找多家工厂领导和某学校领导做工作, 最终解决了3位职工家属就业和档案馆职工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人物通讯只有借助于这类通过深入采访获取的具体、生动、典型的事例才能传人物之神, 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
二、 细节要细
俗话说, 细微处见精神, 细微处见真情。精彩的通讯中常常都有精彩的细节。要充分展示人物的思想、特点、个性, 就应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取富有个性特色的生活素材, 尤其要留意抓取典型的细节性材料。
细节虽是细小的情节, 但它在通讯中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 它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 用量不多, 效果显著。细节可以增强通讯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 具有传神作用, 能突出地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一个精彩的细节, 远远胜过一箩筐笼统、概括的语句; 成功的细节总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因为细节里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
《温柔女侠吴艾萍》(《档案管理》2004年1期) 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人物通讯, 作者从强烈的求知欲望, 坚定的政治追求, 负重进取的精神, 致力档案学研究, 创办经济实体, 浓重的人情味等几个方面选取了一系列带有浓郁个性色彩的生活素材, 包括非常精彩的细节性材料,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腻的叙写, 为我们展示出一位个性鲜明—— 执著、韧性、负重、创新、侠气、柔情的女档案局长形象, 可谓传神之作。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有一次, 为了赶写一篇业务论文,不经意间, 办公室里的时钟已指向下午一点。这时, 她才突然想起丈夫临出差前的嘱咐。她慌乱地跑回家, 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大儿子满脸面, 小儿子满手油, 看见妈妈回来, 他们自豪地说:“ 我们会做饭了。”看着两个懂事的孩子, 吴艾萍的眼睛湿润了。那年, 他们还不到10岁⋯⋯
这是一个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 从这个细节里, 读者不难看到,女档案局长对业务的专注、痴迷, 对两个孩子、对家人的愧疚, 也不难推知丈夫在家时她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而顾不上家务, 同时她身上固有的母爱亲情也从这个细节中得以自然的流露。
优秀人物通讯的亮点之一就是精彩传神的细节。遗憾的是, 部分兰台人物通讯中缺乏精彩的细节甚至没有细节描写, 这是通讯作者应留意改进的。
三、 要展示矛盾冲突
矛盾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矛盾而存在。曾以《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等新闻名篇享誉全国的名记者、新华社前社长穆青说: “ 人物通讯要写得深刻,必须在充分展开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2] 这是经验之谈, 写好矛盾冲突就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就能让人物站立起来, 写不出冲突, 人物必然是概念化、平面化的。
大体说来, 人物经历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人物与现实的矛盾、人物与人物的矛盾、人物自身的矛盾三种情形。新任档案局长上任时, 档案局( 馆)债台高筑, 馆库多处裂缝渗漏, 档案安全漏洞百出, 工作人员人心思走,这样的落后局面难以改观, 另一方面,新局长又必须带领职工摆脱困境, 甩掉落后帽子, 这是人物与现实的矛盾。坚持原则的县委书记秉公办事, 而他的一些亲友却要借他的权力地位拉关系、走后门, 这是人物与人物的矛盾。一位在党政部门担任要职的领导被组织上任命为档案局长, 一时感到烦心、颓丧; 一个先进人物在严峻的困难面前产生畏难、退缩情绪, 这是人物自身的矛盾。通讯作者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叙写, 具体生动的展现人物克服现实困难、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战胜自身弱点的过程, 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能力和个性。
先进人物之所以先进, 不是因为他们毫无私心、不讲亲情, 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缺点, 而是因为他们在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矛盾时, 在亲情与工作、与制度冲突时, 能做出恰当的选择, 是因为在关键时刻, 他们能战胜自身的消极情绪而没有向困难屈服,没有逃避。需注意的是, 尽管一些先进人物竭力与病魔抗争并带病工作是人物同疾病的矛盾冲突, 但不宜过分宣扬带病工作, 当然在关键时刻带病工作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另外, 除了组织的关心、支持之外, 先进人物的成就与群众的理解、配合是分不开的。应避免无意或故意把群众写得很落后以陪衬先进人物, 这不是在展示矛盾, 而是在制造矛盾。
四、 语言要有个性
“ 言为心声”, 写人不可避免地要写人物的语言。问题是, 通讯中的人物语言常常被作者有意无意的口号化、模式化了, 诸如“ 不仅要干, 而且一定要干好”、“ 既然党组织和大家信任我, 我就要当好这个局长”、“ 是共产党员, 就必须服从组织安排” 之类的人物语言在通讯中屡见不鲜, 尽管这些话确实出自某人物之口, 这些话本身也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话是许多人都会说、都说过的话, 是没有个性特征的话。土坯和砖都是砌墙的材料, 但砌墙时最好是用砖。一个人在特定场合( 比如在接受采访时) 会说一些“ 规范的”“ 觉悟水平较高的”话, 但在写通讯时这样的话就像是土坯, 因此应尽量少用, 最好不用。因为, 最无心的话,最能揭示人物的本性, 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的个性化语言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 才会给读者以亲切、生动、可信的感受。所以作者要留意捕捉人物的日常生活语言而不是豪言壮语和觉悟话, 更不能有意地把采访中获取的口语化的、朴实的人物语言转化成书面语或口号式的语句。
写人物通讯要注意选用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来表现人物, 尤其要写好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凸现人物的个性, 才能传人物之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安徽抗洪救灾先进事迹报告团中有个农民的报告赢得了36次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除了他的事迹非常典型之外,他的朴实的、个性化的语言也起了很大作用: 这个农民有条船, 清早起来发现洪水涨到了家门口, 他便驾起船去了地势更低的邻村, 邻村人蹲在高坡上问他是不是捞木头来了, 他说:“ 我要捞木头会到你们这里来? 你们这里漂的木头全是从我家门口流过来的。”救人救了一上午, 下午又有人告诉他, 有个产妇刚生完孩子, 还没救出来, 他划船过去问: “ 你们上午为什么不叫我?”产妇家人说: “ 不好意思叫你, 产妇上了船, 船主几年都打不到鱼。”他说: “ 现在是要命还是要鱼? ” 过后, 人家请他吃饭, 他说:“ 现在吃什么饭, 你家里什么都没有,等你们恢复生产, 重新发了财, 我再到你们家里来喝酒。”
—— —正是这些脱口而出的、来自现实生活的、普普通通的话语, 鲜明地体现了这个农民的思想品质和个性。如果这个农民在作报告时把他的话改成冠冕堂皇的说法, 就会变成这样的语句: 他对产妇家人说: “ 那是迷信,现在最重要的是救人。”谢绝人家请他吃饭时他说: “ 不用请我, 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换了别人也会这样做的。”尽管基本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但留给听众( 读者) 的感受就完全变味了。
(本文载于《档案管理》2006年3期)
参考文献:
[1] 熊先志. 新闻采写术〔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0.5; 106.
[2] 汤世英.新闻通讯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10;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