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发布时间: 2010-11-01
“丛”和“簇”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用的两个量词,二者意义相近,用法多有交叉,目前,对这两个词的认识还有一些盲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的:丛:“量。用于聚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木。”簇:“量。用于聚集成团成堆的东西。”一些老师也是这么教的,结果经常有留学生问:为什么可以说“一丛毛”;为什么可以说“一簇人”,人也是东西吗?有
一、“丛”的认知语义考察
《说文解字·
(1)若夫甘泉宫里,玉树一丛。(庾信《谢滕王集序启》)
(2)夹池一丛竹,垂翠不惊寒。(阴铿《侍宴赋得夹池竹》)
(3)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庾信《春赋》)
唐五代时期,丛的用法有所扩展,其隐含特征“生长”、“植物”有了虚化的迹象,“植物”义可有可无,也就是说,丛的语义特征由“聚集+生长+植物”变为“聚集+生长”,称量范围就有所扩大。
(4)后汉卢景初生,项有一丛白毛,数之得四十九茎。(李亢《独异志》)
(5)一丛高鬓绿云光,官样轻轻淡淡黄。(王涯《宫词三十首》,《全唐诗》)
显然计量毛发是从计量植物发展而来,其发展痕迹非常明显,也就是丛的隐含语义特征虚化的结果。唐代量词丛一个重要发展是可以称量聚集在一起的人。
(6)名队仗,实难逢,百万人民作一丛。(《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这证明量词丛已经进一步虚化,“生长”的语义特征也脱落了,“聚集”在这里成为丛唯一的语义特征。
到了元代,丛的称量范围有了扩展,但语义特征并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是前代的继承。
(7)回首遥看富阳县,青烟低罩一丛花。(方回((晓发富阳县》)
(8)两丛小竹南窗下,露叶风枝共秋夕。(张雨《月夕爱南窗竹影》)
(9)一丛奇石古苔龛,一半浸挼蓝。(张雨《太常引·浴鹄湾有咏写奉易玄》)
(10)到这汴梁西关里,见一丛人闹。(张国宾《元曲选·合汗衫》第三折)
另外还可看到“一丛霜气”、“丛丛山影”等前代不曾见的计量对象。
明清时期,丛在继承前代用法的基础上,计量范围进一步扩大。
(11)一丛战马之中,族拥着护驾将军丘岳。(《水浒传》第八十回)
(12)原来都是一丛小船,两只价帮住。(《水浒传》第十九回)
(13)又见一丛大大小小的杂项妖精,在那花树之下顽耍。(《西游记》第八十九回)
在现代汉语中,丛可称量的对象可以分为三组:
A B C
一丛翠竹 一丛毛 一丛流苏
一丛塔松 一丛毛茸茸的胡须 一丛岛礁
一丛青草 一丛乱发 一丛烟雾
A、B、C三组中的丛分别记做丛1、丛2、丛3,其语义特征分别是:
丛1:[聚集][生长][植物]
丛2:[聚集][生长]
丛3:[聚集]
同前代用例相比可知,量词丛的语法化在唐代就已完成,也就是说量词丛在唐代已经基本成熟,后代一直是继承唐代的各种用法,所不同的是称量范围的变化。量词丛的语法化轨迹也一目了然:丛1—>丛2—>丛3。现代汉语中,丛的称量范围有所缩小,最明显的就是丛不再用来称量人。
二、“簇”的认知语义考察
《玉篇·竹部》“簇,小竹也。”《正字通·竹部》:“簇,小竹丛生也。”簇的本义为丛生的小竹,量词簇就由此义发展而来,它是唐代新产生的一个量词。量词簇保留了名词簇的语义特征,丛生的必然聚集在一起,因此量词簇的主要语义特征就是:[聚集][生长][植物],所以量词簇最开始也是称量植物的。
(14)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全唐诗》)
(15)几声清淅沥,一簇绿檀栾。(白居易《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全唐诗》)
(16)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牛峤《杨柳枝五首》,《全唐诗》)
(17)城头鼙鼓三声晓,岛外湖山一簇春。(翁洮《赠
(18)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罗隐《柳》,《全唐诗》)
簇称量“春”和“青烟”是转喻和隐喻的结果,返青的植物是春天的象征,而青烟显然指的是柳条,所以末二例称量的对象实际上仍是丛生的植物。
量词簇在唐代语法化的过程比较快,出现不久“生长”、“植物”的语义特征就脱落了,从而可以称量聚集在一起的物和人。
(19)旌旗遥一簇,舄履近相搀。(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全唐诗》)
(20)簇簇青泥中,新蒲叶如剑。(白居易《开元寺东池早春》,《全唐诗》)
(21)望秦峰回过商颜,浪叠云堆万簇山。(李德裕《南梁行》,《全唐诗》)
(22)一簇烟霞荣辱外,秋山留得傍檐楹。(李成用《山中》,《全唐诗》)
(23)一簇楚江山,江山胜此难。(杜荀鹤《题岳麓寺》,《全唐诗》)
(24)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曹邺碧寻《宴上有怀知己》,《全唐诗》)
(25)两声鞭自禁门出,一簇人从天上来。(杨义方《赠王枢密处回》》,《全唐诗》)
(26)光严贪善去波波,一簇家僮侍卫多。(《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宋元时期簇的用法基本上没什么变化,称量范围稍微有所扩大。
(27)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曹组《青玉案》,《全宋词》)
(28)正秋空万里,寒催雁信,尘寰一簇,轻等鸿毛。(楼扶《沁园春》,《全宋词》)
(29)楼台一簇,仙家遥寄五云中。(马子严《水调歌头》,《全宋词》)
(30)认炊烟、几家蜗舍,映夕照、一簇渔舟。(张孝祥《多丽》》,《全宋词》)
(31)夕阳影里,见一簇寒蝉衰柳。(高明《秋怀》,《全元曲》)
(32)望见一簇人马,想必是个官员来。(高明《蔡伯喈琵琶记第三十三出》,《全元曲》)
明清时期,簇的用法和称量范围基本上都是继承前代,其计量对象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可以称量聚集在一起的动物。
一簇哀猿啼鸟,前路晚山稠。(《六十种曲·玉合记》)
嗷嗷犬吠前林,簇簇雁行南浦。(《六十种曲·杀狗记》)
在现代汉语中,簇的称量对象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组:
A B C
一簇花 一簇头发 一簇巨石
一簇芭蕉 一簇花白胡须 一簇淡淡的阳光
一簇青青的草 一簇马蹄状黑毛 一簇人
一簇簇葡萄 一簇细胞 一簇五彩气球
A、B、C三组中的簇分别记做簇1、簇2、簇3,其语义特征分别是:
簇1:[聚集][生长][植物]
簇2:[聚集] [生长]
簇3:[聚集]
同丛相比,簇的语法化进程比较缓慢,从我们所见到的语料而言,簇2一直到现代汉语中才出现。与丛清晰的语法化链“丛1—>丛2—>丛
三、“丛”和“簇”的用法比较
“丛”和“簇”是近义量词,从古到今一直如此。在现代汉语中,丛1和簇1、丛2和簇2基本上都是可以替换的,我们可以说一丛花、一丛胡须,也可以说一簇花、一簇胡须。
丛3和簇3虽然语义特征表面看来一样,但二者的称量范围并不相同,总的来说,簇3称量的对象要多一些,一部分簇3称量的对象,习惯上都不用丛3。其中最突出的是在现代汉语中,人以及和人有关的东西都不能用丛来称量了。比如说“一簇乡下人、一簇人马、一簇簇热情、一簇簇火一样的目光”中的“簇”都不能换做“丛”。丛不能用于称量人,在《红楼梦》中已是如此,《红楼梦》中计量聚集的人群时,都是用簇。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考察,我们发现,这与二者的隐含语义特征有关。
丛的本义是聚集,其意符

草 竹子
从这两张图片可以看出,草的“聚集”是松散的,发散的,无序的;竹子的“聚集”是是密集的,聚拢的,有序的。这些隐含特征就反映到了“丛”和“簇”的词义之中,两个词语语义特征的细微差异可以用下图表示:
丛 簇
所以二词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替换,但细细体会,还是有细微的差异。一丛胡须,是说胡子向外散开,而一簇胡须则指胡须向内聚拢,也就是山羊胡子。由于一群有共同目的的人在一起,当然用“簇”更好一些,这恐怕是“簇”在称量人上最终替代“丛”的主要原因。而与人有关的“热情、目光”其“密集、聚拢”义就更突出,自然就选用“簇”来称量。
和其他近义词一样,丛和簇什么时候也没有全同过, “丛”和“簇”一直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这与其自身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同时亦是语言内部系统协调的结果。也正因二者之间有差异、有分工,所以它们才和平共处了上千年。
(本文原载于《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P208.
[2]邵敬敏.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邵敬敏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4]青苹果数据中心.中华古典文化精选(电子版)[Z]. 北京: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2001.
[5]明·毛晋.六十种曲[Z].北京:中华书局.1958.
上一条:近段时期我院部分教师出版著作情况(五)
下一条:试论当代文艺理论的危机